張元素

《醫學啟源》~ 卷之下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下 (2)

1. (七)去〔臟腑〕之火

黃連瀉心火,黃芩瀉肺火,白芍藥瀉肝火,知母瀉腎火,木通瀉小腸火,黃芩瀉大腸火,石膏瀉胃火。柴胡瀉三焦火,〔須用〕黃芩佐之;柴胡瀉肝火,須用黃連佐之,膽經亦然。黃柏瀉膀胱火,又曰龍火,膀胱〔乃〕水之府,〔故曰龍火〕也。

以上諸藥,各瀉各經之火,不惟止能如此,更有治病,合為君臣,處詳其宜而用之,不可執而言也。

白話文:

【(七)清除臟腑中的火氣】

黃連可以清除心臟的火氣,黃芩可以清除肺部的火氣,白芍藥可以清除肝臟的火氣,知母可以清除腎臟的火氣,木通可以清除小腸的火氣,黃芩也能清除大腸的火氣,石膏則可以清除胃部的火氣。柴胡可以清除三焦的火氣,但在使用時應輔以黃芩;柴胡清除肝臟的火氣時,應該配以黃連,同樣的原則也適用於膽經。黃柏可以清除膀胱的火氣,這火氣又稱為龍火,因為膀胱是水的府庫,所以被稱為龍火。

以上的各種藥物,分別針對不同的臟腑來清除火氣,但他們的功能不僅僅侷限於此。在治療疾病時,這些藥物可以組合使用,形成主要和輔助的角色,具體如何使用要根據病情的具體情況來決定,不能一概而論。

2. (八)各經引用

太陽經,羌活;在下者黃柏,小腸、膀胱也。少陽經,柴胡;在下者青皮,膽、三焦也。陽明經,升麻、白芷;在下者,石膏,胃、大腸也。太陰經,白芍藥,脾、肺也。少陰經,知母,心、腎也。厥陰經,青皮;在下者,柴胡,肝、包絡也。以上十二經之的藥也。

白話文:

【太陽經】相關的藥材是羌活;如果問題出現在下半身,則應使用黃柏,這主要針對小腸和膀胱的問題。

【少陽經】相關的藥材是柴胡;若問題位於下半身,則需用青皮,主要針對膽和三焦的問題。

【陽明經】相關的藥材為升麻和白芷;如果問題出現在下半身,則應該使用石膏,主要解決胃和大腸的問題。

【太陰經】相關的藥材為白芍藥,主要用於調理脾和肺的問題。

【少陰經】相關的藥材為知母,主要用於心和腎的問題。

【厥陰經】相關的藥材為青皮;如果問題出現在下半身,則應用柴胡,主要解決肝和包絡的問題。

以上就是對應十二經絡的主要藥材。

3. (九)五味所用

苦以〔瀉〕之,甘以緩之〔及〕發之,詳其所〔宜〕用〔之〕,酸以收之,辛以散之,咸以軟之,淡以滲之。

白話文:

(九)關於五味的用途:用苦味來瀉火,用甜味來緩和或發汗,詳細使用應根據適合的情況,用酸味來收斂,用辛辣來散寒,用鹹味來軟化堅硬,用淡味來利尿排濕。

4. (十)用藥各定分兩

為君最多,臣次之,佐〔使〕又〔次〕之。藥之〔於證〕,所主停者,〔則〕各等分〔也〕。

白話文:

在使用藥物時,主要藥物的份量會是最重的,輔助的藥物份量則次之,再輔助或是引導藥性的藥物份量又是更少的。如果藥物對於病症的主要作用相同,那麼這些藥物的份量就會是相等的。

5. (十一)藥性生熟〔用〕法

黃連、黃芩、知母、黃柏,〔治〕病在頭面及手梢皮膚者,須酒炒之,借酒力上升也。咽之下,臍之上〔者〕,〔須〕酒洗之;在下者,生用。凡熟〔升〕生〔降〕也。大黃鬚煨,恐寒傷胃氣;至於烏頭、附子,〔須〕炮去〔其〕毒也。用〔上焦〕藥,〔須〕酒洗曝乾。黃柏、〔知母〕等,寒藥也,久弱之人,須合〔之者〕,酒浸曝乾,恐寒傷胃氣也;熟地黃酒洗,亦然。當歸酒浸,助發散之用也。

白話文:

【藥材的生熟使用方法】

黃連、黃芩、知母、黃柏這些藥材,如果用來治療頭部、臉部或是手部皮膚的疾病,必須要先用酒炒過,因為酒有助於藥效往上提升。若要治療咽喉到肚臍之間的病症,則需用酒清洗藥材;而若是治療下部的疾病,則可直接使用生藥。通常煮熟的藥材能提升藥效,生藥則有下降的作用。

使用大黃時,需要先燉煮,避免其寒性傷害胃氣;至於烏頭和附子這類藥材,則需要先經過炮製來降低毒性。若使用上焦的藥材,需要先用酒清洗再曬乾。黃柏、知母等屬於寒性藥材,對於長期體弱的人來說,如果需要使用,應該先用酒浸泡再曬乾,以免過度寒涼傷害胃氣;熟地黃的處理方式也是同樣的。當歸用酒浸泡,可以增加其散發的效果。

6. (十二)藥用根梢法

凡根〔之〕在上者,中半以上,氣脈上行,以生苗者為根。中半以下,氣脈下行,入土者為梢。當知病在中焦用身,上焦用根,下焦用梢。經曰:根升梢降。

白話文:

在中醫學裡有種藥用根梢的應用方法。凡是植物的根部,從頂端到中間這部分,其氣脈是向上運行的,這部分負責滋養植物的莖葉,我們稱之為「根」。而從中間到末端,氣脈則是向下運行,深入土壤的部分,我們稱之為「梢」。應瞭解,如果疾病發生在人體的中焦部位,應使用植物的「身」部分;若疾病發生在上焦部位,應使用植物的「根」部分;反之,若疾病發生在下焦部位,應使用植物的「梢」部分。古籍記載:「根部的藥性趨向上升,梢部的藥性則趨向下降。」

7. (十三)五臟六腑相生相剋為夫妻子母

肺〔為〕金,肝〔為〕木,腎〔為〕水,心〔為〕火,脾〔為〕土。生我者為父母,我生者為子孫;克我者為鬼賊,我克者為妻財。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剋: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假令木生火,木乃火之父母,火乃木之子孫;木剋土,木乃土之夫,土乃木之妻。余皆仿此。

白話文:

肺是金,肝是木,腎是水,心是火,脾是土。生我者,即滋養我的,我們稱之為父母;我所生的,即我所滋養的,我們稱之為子孫;剋制我的,即對我有制約作用的,我們稱之為鬼賊;我所剋制的,即我所能制約的,我們稱之為妻財。

在五行相生的關係中: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又能生木。在五行相剋的關係中:木能剋土,土能剋水,水能剋火,火能剋金,金又能剋木。

例如,木生火,那麼木就是火的父母,火就是木的子孫;木剋土,那麼木就是土的夫,土就是木的妻。其餘的相生相剋關係,都可依此類推。

8. (十四)七神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與智,腎藏精與志。

白話文:

「心臟儲存著人的精神活動,肺臟儲存著人的呼吸意識,肝臟儲存著人的情緒反應,脾臟則儲存著人的意志與智慧,腎臟儲存著人的精力與決心。」

9. (十五)制方法

夫藥有寒、熱、溫、涼之性,有酸、苦、辛、咸、甘、淡之味,各有所能,不可不通〔也〕。夫藥之氣味不必同,同氣之物,〔其〕味皆咸,其氣皆寒之類是也。凡同氣之物,必有諸味,同味之物,必有諸氣,互相氣味,各有厚薄,性用不等,制方者,必須明其用矣。經曰:味為陰,味厚為純陰,味薄為陰中之陽;氣為陽,氣厚為純陽,氣薄〔為〕陽中之陰。然,味厚則泄,薄則通;氣厚則發熱,氣薄則發泄。

又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鹹味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凡此之味,各有所能。然,辛能散結潤燥,苦能燥濕堅軟,咸能軟堅,酸能收緩,甘能緩急,淡能利竅。故經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補之,以酸瀉之;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以咸補之,以甘瀉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以甘補之,以苦瀉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補之,以辛瀉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以〔苦〕補之,以咸瀉之。凡此者,是明其〔氣〕味之用也。

若用其味,必明其味之可否;若用其氣,必明其氣之所宜。識其病之標本臟腑,寒熱虛實,微甚緩急,而用其藥之氣味,隨其證而制其方也,是故方〔有〕君臣佐使,輕重緩急,大小反正逆從之制也。主病者為君,佐君者為臣,應臣者為使,此隨病之所宜,而又贊成方而用之。

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耦之制也。去咽喉〔之病〕,近者奇之;〔治肝腎之病〕,遠者耦之。汗者不〔可以〕奇,下者不〔可以〕耦。補上治上制以緩,緩則氣味薄;補下治下制以急,急則氣味厚。薄〔者〕則少服而頻服,厚者〔則〕多服而〔頓〕服。又當明五氣之郁,木鬱達之,謂吐令調達也;火鬱發之,謂汗令其疏散也;土鬱奪之,謂下無壅滯也;金鬱泄之,謂解表利小便也;水鬱折之,謂〔制〕其〔沖〕逆也。凡此五者,乃治病之〔大〕要〔也〕。

白話文:

【十五】制方法

藥物具有寒、熱、溫、涼的不同性質,以及酸、苦、辛、鹹、甘、淡的各種味道,每種都有其特定的功效,我們不能不瞭解這些特性。藥物的氣味並不一定相同,但屬於同一氣性的物質,其味道都是相同的,例如所有氣性為寒的物質,其味道都可能是鹹的。同氣的物質必定具有多種味道,同味的物質也必定具有多種氣性,氣味之間的相互影響,有的強烈有的淡薄,功效也因此有所不同,製定處方時,必須明白這些特性。

古書記載:味道屬陰,味道濃厚的為純陰,味道淡薄的則為陰中之陽;氣性屬陽,氣性濃厚的為純陽,氣性淡薄的則為陽中之陰。因此,味道濃厚的藥物有助於排泄,味道淡薄的則有助於通暢;氣性濃厚的會產生熱感,氣性淡薄的則會促進排泄。

再者,辛和甘的味道有助於發散,屬陽;酸和苦的味道有助於湧泄,屬陰;鹹味也有湧泄的效果,屬陰;淡味則有助於滲透和排泄,屬陽。這些味道各自有不同的功效。辛味可以散結潤燥,苦味可以燥濕堅軟,鹹味可以軟化堅固,酸味可以收緩,甘味可以緩急,淡味可以利竅。

因此,古書指出:肝臟問題在於緊張,應吃甘味的食物來緩解;心臟問題在於鬆弛,應吃酸味的食物來收斂;脾臟問題在於濕氣,應吃苦味的食物來燥濕;肺部問題在於氣上逆,應吃苦味的食物來泄氣;腎臟問題在於乾燥,應吃辛味的食物來潤澤。

肝臟需要散開,應吃辛味的食物來散開,辛味可以補充肝臟,酸味可以瀉肝;心臟需要軟化,應吃鹹味的食物來軟化,鹹味可以補充心臟,甘味可以瀉心;脾臟需要緩和,應吃甘味的食物來緩和,甘味可以補充脾臟,苦味可以瀉脾;肺臟需要收斂,應吃酸味的食物來收斂,酸味可以補充肺臟,辛味可以瀉肺;腎臟需要堅固,應吃苦味的食物來堅固,苦味可以補充腎臟,鹹味可以瀉腎。

使用藥物的味道時,必須清楚該味道是否適合;使用藥物的氣性時,也必須明白其適宜的狀況。瞭解病情的根本原因、臟腑受影響的情況、寒熱虛實的程度、輕重緩急的狀況,再根據病情選擇合適的藥物氣味,根據病情製定處方,因此處方中有君臣佐使之分,輕重緩急之別,大小反正逆從的控制。主要治療病症的藥物為君藥,輔助君藥的為臣藥,協調臣藥的為佐藥,這些藥物的使用需根據病情需求來決定。

一個君藥配兩個臣藥,這是單數制;兩個君藥配四個臣藥,這是雙數制。治療咽喉部位的疾病,使用單數制;治療肝腎部位的疾病,使用雙數制。出汗的治療不適用單數制,排泄的治療不適用雙數制。補上治上的處方應緩慢,緩慢的處方氣味較淡;補下治下的處方應急切,急切的處方氣味較濃。氣味淡的處方應少量多次服用,氣味濃的處方則應大量一次服用。

此外,還需瞭解五行之氣的鬱結情況,木鬱達之,即透過嘔吐來調節;火鬱發之,即透過出汗來疏散;土鬱奪之,即透過排泄來避免阻塞;金鬱泄之,即透過解表和利尿來治療;水鬱折之,即透過控制來防止衝擊。這些五點是治療疾病的主要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