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清震湯中加入羌活,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項重要作用:
- 解表散寒:羌活味辛性溫,善於疏散風邪,尤其對風寒表證的發熱、頭痛、鼻塞、肢體痠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清震湯多用於風寒襲表、氣機阻滯所致的頭痛、鼻塞、流涕、肢體痠痛等症,羌活的解表散寒作用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 祛風止痛:羌活具有一定的祛風止痛功效,可用於治療風寒溼痹所致的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症。清震湯中加入羌活,有助於緩解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促進患者康復。
清震湯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其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的功效。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善於清泄下焦濕熱,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下焦濕熱證,如尿道灼熱、小便不利、淋漓不盡、帶下量多等,具有較好的療效。此外,黃柏亦可清肺熱,並能解毒,對於由濕熱所引起的發熱、咳嗽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清震湯中加入黃柏,可有效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並有助於 消除下焦濕熱,進而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清震湯中包含升麻,主要基於其解表散寒,升陽舉陷的功效。
升麻性味辛溫,入肺、脾經,具有解表散寒、升陽舉陷、透疹止癢等功效。清震湯主治外感風寒,症見發熱惡寒、頭痛鼻塞、無汗或汗出惡風、肢體痠痛、脈浮緊等。
升麻在清震湯中,主要發揮解表散寒的作用,驅散外感風寒邪氣,使病人體溫恢復正常,同時也能升陽舉陷,扶正祛邪,提高機體抵抗力,促進機體恢復。
清震湯中包含柴胡,主要基於其疏肝解鬱、清熱解表之效。
柴胡味苦辛,性微寒,歸肝、膽經。其疏肝解鬱作用,可解肝鬱氣滯之證,如胸脅脹悶、脘腹痞滿等;其清熱解表作用,可解外感風熱之邪,如發熱頭痛、惡寒發熱等。
清震湯多用於治療肝膽濕熱所致之脅痛、寒熱往來、口苦泛酸等症,柴胡於其中可疏肝解鬱、清熱解表,協同其他藥物共奏療效。
清震湯中包含蒼朮,主要源於其燥濕健脾之效。蒼朮性溫,味辛苦,歸脾、胃經,能燥脾胃之濕氣,並健脾胃之運化。清震湯旨在治療濕邪困脾之症,如脾虛濕盛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大便溏泄等。蒼朮能祛除濕邪,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水濕代謝,故為清震湯中重要組成部分。此外,蒼朮亦可行氣止痛,有助於緩解濕邪所致的腹痛等症狀。
清震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燥溼: 黃芩味苦性寒,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燥溼、瀉火解毒之功效。清震湯主要用於治療熱毒蘊肺引起的咳嗽、喘息等症,而黃芩能清肺熱,燥溼熱,從而緩解肺部的炎症和痰液的產生,達到清熱止咳的效果。
- 瀉火解毒: 黃芩還有瀉火解毒的功效,可抑制細菌和病毒的生長,減輕肺部感染的程度。在清震湯中,黃芩與其他清熱解毒的藥物協同作用,能夠更有效地清除熱毒,促進機體恢復。
清震湯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澤瀉性寒味甘,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清震湯用於治療濕熱蘊結、痰濁內阻所致的咳嗽、喘息等症,而澤瀉能將體內過多的水濕排出,減輕濕邪對肺部的影響,有助於痰液的排除。
- 健脾利濕:澤瀉亦能健脾利濕,對於濕熱困脾所致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亦有輔助治療作用。清震湯中加入澤瀉,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水濕運化,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療效。
清震湯中加入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發散風寒,宣肺止咳: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散風寒、宣肺止咳之功效。清震湯主治風寒束表、肺氣不利之症,麻黃能幫助驅散外邪,打開閉塞的肺氣,使患者呼吸通暢,咳嗽減輕。
- 助其他藥物發揮功效: 清震湯中其他藥物,如桂枝、白芍、甘草等,也具有發散風寒、和解表裏之功,麻黃的加入能增強這些藥物的效力,使藥效更顯著,更快地達到治療目的。
總之,麻黃在清震湯中的使用,是根據其發散風寒、宣肺止咳的藥性,以及與其他藥物相互作用的原理,以達到治療風寒束表、肺氣不利之症的功效。
清震湯中加入豬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 豬苓性平味甘,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可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改善水腫等症狀。清震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發熱、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狀,豬苓的利水滲濕作用可以幫助清熱解毒,緩解濕熱蘊結所帶來的不適。
- 健脾益氣: 豬苓同時具備健脾益氣的作用,可以幫助改善脾胃功能,促進食物消化吸收,增強體質。清震湯中加入豬苓,不僅可以利水滲濕,還可以健脾益氣,有助於整體改善患者的體質,提高治療效果。
清震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止痛: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祛風解表、止痛的效果。清震湯主治風寒濕痺,而防風可驅散外邪,緩解因風寒濕邪入侵所致的疼痛,改善痺症。
- 疏散風邪: 清震湯中常配伍其他具有解表發汗的藥物,如桂枝、麻黃等。防風可協同這些藥物,疏散風邪,促進汗出,達到解表止痛的效果。
因此,防風在清震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可以祛風止痛,還能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清震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養血調經、補血潤腸等功效。清震湯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當歸的活血化瘀作用,可幫助消散瘀血,減輕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 補血養血,改善血虛:當歸具有補血養血之效,可改善因血虛導致的頭暈、面色蒼白、乏力等症狀。清震湯常用於治療氣血不足、血瘀導致的疾病,加入當歸可以起到補血養血,改善氣血循環的作用。
清震湯中包含藁本,主要原因如下:
- 疏風散寒,止痛止痙:藁本性溫,味辛,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痙的功效,可有效治療風寒襲表、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
- 祛風除濕,通絡止痛:藁本還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作用,可改善風濕痺痛、關節疼痛等症狀。
清震湯中加入藁本,可以發揮其疏風散寒、止痛止痙、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作用,有效治療風寒感冒、風濕痺痛、頭風眩暈等病症。
清震湯中加入紅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活血化瘀: 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清震湯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紅花可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 行氣止痛: 紅花還能行氣止痛,對於跌打損傷導致的氣滯血瘀、疼痛難忍等症狀,紅花能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總之,紅花在清震湯中發揮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作用,是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的有效藥物。
清震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清震湯中包含多種藥材,性味各不相同,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副作用的作用,使藥性協調,避免藥物相剋,提升藥效。
- 增強補益: 甘草性溫,具有補脾益氣、緩解疲勞的功效,可增強人體正氣,提高抵抗力,輔助清震湯治療疾病。
總之,甘草在清震湯中起到調和藥性、增強補益的作用,有助於提升藥效,使治療更安全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清震湯所載主治為「小便溺黃,臊臭,淋瀝,2丸如冰,陰汗浸多」,此症候群屬中醫「淋證」「陰汗」範疇,病機可能涉及以下幾方面:
- 心腎不交,濕熱下注:
- 小便黃赤、臊臭、淋瀝不暢,乃濕熱蘊結下焦(膀胱、陰部)之象。
- 「陰汗浸多」「2丸如冰」提示腎陽虛弱,氣化不利,濕濁不化,或心火不能下溫腎水,寒濕凝滯陰器。
- 心血不足,痰熱擾神:
- 方中多養心安神藥(如茯神、棗仁),推測可能兼見心悸、失眠等症,屬心血虛損,痰熱內擾,影響心主神明及下交於腎的功能。
此方主治看似矛盾(寒熱並見),實則體現「上清心火、下溫腎氣」的調和思路,通過養心血、清痰熱以通調水道,間接改善下焦濕熱或寒濕。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劑組成:
養心血安神組:
- 茯神、棗仁、遠志、柏子仁:養心補血,安定神志,改善心虛不寐。
- 當歸、生地:滋陰養血,潤燥通脈,助心血充盈。
- 此組針對「心主血脈」功能失調,間接調節心火下濟腎水的生理聯繫。
清熱豁痰組:
- 貝母、麥冬:清肺胃之熱,化痰潤燥,防痰熱擾心。
- 菖蒲:化濕豁痰開竅,通心氣以達下焦。
交通心腎組:
- 石蓮子(清心除煩,固腎止遺):關鍵藥物,連結心腎,清上焦火、止下焦遺瀉。
- 遠志、菖蒲:通心氣以溫腎,改善「陰汗如冰」的寒凝。
治療原理:
- 從心論治:心為君主之官,主血脈而統轄五臟。通過補養心血、清心豁痰,恢復心氣下達腎與膀胱的功能,間接調節下焦氣化。
- 標本兼顧:養血治本(心血虛),清熱化痰治標(濕熱/寒濕下注),尤其石蓮子、菖蒲等藥物能雙向調節寒熱矛盾。
- 中醫「整體觀」體現:小便異常非獨責膀胱,而歸因於心腎不交、痰熱內擾,體現「病在下取之上」的辨證思路。
三、現代潛在應用推論
若以現代病症類比,此方可能適用於:
- 慢性前列腺炎(溼熱下注型):見尿道不適、陰囊潮濕。
- 心因性排尿障礙:如焦慮引發的尿頻、殘尿感,符合「心氣不調影響膀胱」理論。
- 更年期症候群:兼見心悸、潮熱、泌尿症狀者,屬心腎陰虛夾痰熱。
(注:上述推論需以具體辨證為準,此處僅基於方義分析。)
傳統服藥法
茯神、棗仁、遠志、菖蒲、石蓮、當歸、生地、貝母、麥冬、柏子仁。
養心血,凋心氣,清熱豁痰。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胃部不適等症狀。因此,在服用本方前,患者應先諮詢醫師,以確保用藥安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清震湯, 出處:《瘍科捷徑》卷上。 組成:人參、半夏、雲苓、附子、陳皮、澤瀉、香附、柿蒂、生薑、益智仁、生甘草、小紅棗。 主治:瘡瘍嘔逆者。
清震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 組成:柴胡1錢,澤瀉1錢,車前子半錢,木通半錢,生地黃3分,當歸身3分,草龍膽3分。 主治:陰部時癢,而有臊臭之狀。
清震湯,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六。 組成:茯神、棗仁、遠志、菖蒲、石蓮、當歸、生地、貝母、麥冬、柏子仁。 主治:養心血,凋心氣,清熱豁痰。主治:勞心怔仲。用心太勞,甚至一經思慮便動。
清震湯, 出處:《嵩崖尊生》卷六。 組成:黃芩8分,防風6分,羌活4分,甘草2分,川芎6分,蔓荊子6分,當歸8分,荊薺8分,半夏7分,柴胡7分,天麻7分,細辛3分,獨活3分,白芷3分,藁本3分,石膏1錢。 主治:正頭痛。
清震湯, 出處:《審視瑤函》卷三。 組成:升麻、赤芍藥、甘草、荊芥穗、葛根、蘇薄荷、黃芩、青荷葉、蒼朮(米泔水浸1宿,炒)各等分。 主治:大小雷頭風,頭痛極不可忍,身熱目痛,大便不通,小便赤澀,痛不可禁,兼治發熱惡寒口渴者。
清震湯, 出處:《蘭室秘藏》卷下。 組成:羌活1錢,酒黃柏1錢,升麻5分,柴胡5分,蒼朮5分,黃芩5分,澤瀉4分,麻黃根3分,豬苓3分,防風3分,炙甘草2分,當歸身2分,藁本2分,紅花1分。 主治:小便溺黃,臊臭,淋瀝,2丸如冰,陰汗浸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