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紅花桃仁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涼血止血: 紅花桃仁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之效,但其性偏燥熱,容易耗傷陰血。生地黃性寒,能滋陰涼血,與紅花桃仁搭配,可平衡其燥熱之性,避免傷陰,並加強止血效果。
- 養血活血: 生地黃具有滋陰養血之效,能改善血虛症狀,促進血液循環。與紅花桃仁、桃仁等活血化瘀藥物合用,可達到養血活血的功效,改善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紅花桃仁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活血化瘀:當歸為活血化瘀之要藥,與紅花、桃仁相輔相成,共同促進血脈流通,清除瘀血,改善血瘀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二、補血養血:當歸兼具補血之效,可改善血虛所致的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狀。對於因氣血不足而導致血瘀者,當歸的補血作用可提升血液循環,進一步促進活血化瘀的效果。
紅花桃仁湯中加入紅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活血化瘀: 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其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流障礙,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配合桃仁: 桃仁性平,味苦甘,入心、肺、大腸經,與紅花同為活血化瘀藥,且能潤腸通便。二者配伍,相輔相成,能更有效地改善血液循環,消除瘀血,達到活血化瘀、通經止痛、潤腸通便的目的。
紅花桃仁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活血通絡: 防風性溫,具有疏散風寒、祛風止痛的功效。紅花桃仁湯主要用於治療血瘀阻絡引起的經閉、痛經、產後瘀血腹痛等症。防風可以疏散風寒,緩解瘀血阻滯引起的疼痛,同時還能促進氣血流通,輔助活血化瘀。
- 調和藥性,增強功效: 紅花桃仁湯中其他藥物如紅花、桃仁、當歸等大多偏於活血化瘀,而防風性溫,可以調和藥性,避免藥性過於偏寒,從而增強活血化瘀的功效,提高治療效果。
紅花桃仁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活血化瘀,適用於因血瘀導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其組成成分包括紅花、桃仁、當歸、川芎等,而加入豬苓則是為了增強利水滲濕之功。豬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善於利水滲濕,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有助於消除由血瘀引發的水腫現象。此外,豬苓還能輔助其他藥材,調節體內濕氣,使紅花桃仁湯的活血效果更加全面。在治療因血瘀引起的各種疾病時,豬苓的加入使得該方劑不僅能有效化解瘀血,還能兼顧調整體內環境,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紅花桃仁湯中加入蒼朮,是為了疏肝理氣、燥濕健脾,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功效。
紅花桃仁湯以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為主,但若患者兼有肝氣鬱結、脾虛濕困,則會影響藥效發揮。蒼朮味辛性溫,能疏肝理氣、健脾燥濕,可緩解肝氣鬱結導致的胸脅脹痛,並改善脾虛濕困導致的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因此,加入蒼朮可以增強藥效,使活血化瘀作用更有效地發揮。
紅花桃仁湯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消腫:澤瀉性寒,味甘淡,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紅花桃仁湯以活血化瘀爲主,但瘀血阻滯易導致水液停滯,澤瀉的加入可利水消腫,促進血液循環,協同紅花桃仁湯的活血化瘀作用。
- 通絡止痛: 澤瀉具有通絡止痛的功效,可緩解瘀血阻滯引起的疼痛,與紅花桃仁湯的活血化瘀、止痛功效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因此,澤瀉的加入不僅利水消腫,還能通絡止痛,與紅花桃仁湯的整體功效相契合,使其療效更佳。
紅花桃仁湯為活血化瘀之名方,方中麻黃之加入,雖看似與其主調相悖,實則別具深意。麻黃性溫味辛,善於發汗解表,更兼開宣肺氣之功,能促進氣機流通。在紅花桃仁湯中,紅花、桃仁主司活血袪瘀,然瘀血久滯,往往伴隨氣滯不通,此時麻黃之用,恰似舟車之輪,助行瘀血,使藥力得以順暢達病所。此外,麻黃亦能助心陽,溫通經絡,增強全方行氣活血之效。總之,麻黃於紅花桃仁湯中,非但無礙,反能協同諸藥,共奏活血袪瘀、通絡止痛之效,顯示中醫配伍之精妙。
紅花桃仁湯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止痛: 紅花桃仁湯主治血瘀、經閉、痛經等症,而黃柏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可以輔助紅花桃仁活血化瘀,並減輕疼痛。
- 兼顧寒熱,平衡藥性: 方中紅花、桃仁偏於活血化瘀,易傷陰血。黃柏性寒,可起到平衡藥性的作用,防止藥性過於偏燥,避免傷及脾胃。
因此,黃柏的加入,既能增強方劑的療效,又能兼顧寒熱,使方劑更加安全有效。
紅花桃仁湯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紅花桃仁湯以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為主,加入木香可增強行氣止痛的效果,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
- 調和脾胃:紅花桃仁湯中含有活血化瘀的藥物,可能造成脾胃虛弱,加入木香可健脾和胃,避免藥物對脾胃造成負擔,使藥效更穩定,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紅花桃仁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痔漏」之頑疾,尤其針對「勾腸蓮花、菱角翻花、珊瑚盤腸等痔」,其描述特徵為 病變形態複雜(如翻花、盤繞)、病程久遠(年久不癒),屬中醫「瘀血阻絡」兼「熱毒鬱結」或「寒凝氣滯」之證。古代醫家以「痔漏」為局部氣血瘀滯、經絡阻塞所致,甚則腐肉成漏,故需 破血逐瘀 以通絡,兼 散結消腫 以去形。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核心藥組:行血活血
- 紅花:辛溫,專入血分,破血行瘀,力猛而速,攻散「有形之瘀」。
- 桃仁:苦甘平,破血兼潤腸,化瘀生新,針對「燥瘀互結」之痔血黏滯。
- 赤芍藥:酸寒,涼血散瘀,清解瘀久所化之熱,緩紅花之溫性。
- 當歸身:甘溫,補血和血,防攻瘀傷正,調節破血藥之峻烈。
加減配伍:三因制宜
- 散凝結(氣滯血瘀):
- 山楂:酸甘消肉積,活血散結,針對痔瘡局部腫塊。
- 香附:辛平疏肝氣,氣行則血行,助紅花桃仁解鬱滯。
- 散熱結(瘀熱互結):
- 山梔:苦寒清三焦火,涼血解毒,防瘀久化熱腐肉。
- 散寒結(寒凝血瘀):
- 韭汁:辛溫滑竅,溫通下焦陰寒凝滯,改善局部血運。
方義貫通
此方以 「瘀去則新生」 為治則,從三層立法:
- 直攻瘀血(紅花、桃仁)→ 破痔瘡有形之結;
- 調暢氣機(香附、山楂)→ 助血行而消腫;
- 寒熱並行(梔子、韭汁)→ 隨證清熱或溫通,適應病機之變。
針對痔漏久病,瘀血與氣滯、熱毒或寒凝交雜,全方 動靜結合(當歸佐紅花)、標本兼顧(破瘀不耗血),體現「去菀陳莝」之古法,契合頑痔「絡瘀形堅」之病態。
傳統服藥法
紅花、桃仁、赤芍藥、當歸身。
加山楂、香附,以散凝結;加山梔,以散熱結;加韭汁,以散寒結。
行血活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紅花桃仁湯, 出處:《傷寒大白》卷二。 組成:紅花、桃仁、赤芍藥、當歸身。 主治:行血活血。主治:蓄血。
紅花桃仁湯, 出處:《症因脈治》卷二。 組成:紅花、桃仁、丹皮、楂肉、赤芍藥、澤蘭、歸尾、紅曲。 主治:外感內傷吐血,血紫成塊,胸痛;上焦蓄血,血臌脹不減,紫筋血縷在上者。
紅花桃仁湯, 出處:《症因脈治》卷一。 組成:大黃、枳殼、厚朴、桃仁、紅花、赤芍藥、當歸尾。 主治:內傷死血停滯脅肋,脅肋作痛,或左或右,或左右皆痛,或左右攻衝,或時痛時止,或常痛不休,脈兩關芤澀。
紅花桃仁湯, 出處:《蘭室秘藏》卷下。 組成:黃柏1錢5分,生地黃1錢,澤瀉8分,蒼朮6分,當歸梢5分,漢防己5分,防風梢5分,豬苓5分,麻黃2分,紅花半分,桃仁10個。 主治:補北方,瀉中央。主治:痔漏經年。
紅花桃仁湯, 出處:《症因脈治》卷一。 組成:紅花、桃仁、當歸尾、赤芍藥、澤蘭葉、楂肉、丹皮、山梔。 主治:血分素熱,又喜辛辣之物,傷其陰血,停積於中,而成內傷死血胃脘痛,日輕夜重,或唧唧作聲,得寒則痛,得熱暫緩,脈澀結。
紅花桃仁湯,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三。 組成:生地5分,當歸5分,紅花5分,防風5分,豬苓5分,蒼朮6分,澤瀉8分,麻黃2分,黃柏1錢5分,木香2分。 主治:補北方,瀉中央。主治:痔漏如勾腸蓮花、菱角翻花、珊瑚盤腸等痔,年久不癒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