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箭羽湯

鬼箭羽湯

GUI JIAN Y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偏熱 (1.14)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8%
脾經 20%
心經 11%
肺經 7%
胃經 6%
三焦經 5%
心包經 5%
大腸經 5%
腎經 3%
膽經 3%
小腸經 2%
肝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三焦經
心包經
大腸經
腎經
膽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鬼箭羽湯的組成中,包含「鬼箭羽」是基於其藥性與功效。鬼箭羽,即為「馬兜鈴」,其根部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功效。

方劑中加入鬼箭羽,主要針對病症的熱毒、水腫等方面。其清熱解毒,可以清泄肺熱、解毒消腫;利尿消腫,可以利水消腫、通利小便。因此,鬼箭羽在方劑中起到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作用,幫助治療相關的疾病。

鬼箭羽湯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 桃仁味甘苦,性微溫,入心、肺、大腸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鬼箭羽湯主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桃仁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化解瘀血,減輕腫痛。
  2. 行氣止痛: 桃仁入心經,可以疏通血脈,緩解心胸疼痛。鬼箭羽湯中加入桃仁,可以配合其他藥材,共同起到行氣止痛的作用,緩解因瘀血阻滯所引起的疼痛。

總之,桃仁在鬼箭羽湯中起到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的效果。

鬼箭羽湯中加入白芍,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作用:

  1. 緩解疼痛: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具有鎮痛、解痙之效。鬼箭羽湯主治跌打損傷、筋骨疼痛,白芍可有效緩解疼痛症狀,協同其他藥材達到止痛效果。
  2. 養血柔肝:白芍入肝經,能養血柔肝,緩解肝氣鬱結,進一步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傷口癒合,改善疼痛部位的血液供應。

總之,白芍在鬼箭羽湯中扮演着緩解疼痛和養血柔肝的重要角色,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治療跌打損傷、筋骨疼痛的功效。

鬼箭羽湯中包含鬼臼,主要原因在於鬼臼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鬼臼為蓼科植物鬼箭羽的根莖,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其所含的鬼臼毒素具有抗腫瘤、抗病毒等作用,在治療腫瘤、皮膚病、炎症等方面有著顯著療效。

鬼箭羽湯以鬼臼為君藥,搭配其他藥物,可發揮協同作用,加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針對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病症,如癰疽腫毒、跌打損傷等,具有良好的臨牀療效。

鬼箭羽湯中加入橘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止痛: 橘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行氣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鬼箭羽湯常用於治療氣滯血瘀導致的疼痛,橘皮能疏肝理氣,使氣血流通,緩解疼痛。
  2. 降逆止嘔: 橘皮能降逆止嘔,適用於因氣機上逆導致的噁心、嘔吐。鬼箭羽湯中若出現嘔吐症狀,橘皮可以幫助降氣止嘔,減輕患者不適。

鬼箭羽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 當歸性溫,味甘辛,歸心、肝、脾經。具有補血養血、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功效。鬼箭羽湯主要用於治療血瘀所致的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症。而當歸的補血活血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瘀,減輕腫痛,加速傷口癒合。
  2. 調和藥性: 鬼箭羽湯中其他藥物如鬼箭羽、骨碎補等,性偏寒涼。而當歸性溫,可以起到調和藥性,避免寒涼藥物過於傷陽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平和,更適合患者體質。

總之,當歸的加入,可以有效增強鬼箭羽湯的活血化瘀、止痛消腫功效,同時兼顧藥性調和,提高藥物的安全性和療效。

鬼箭羽湯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 肉桂味辛甘,性熱,具有溫陽散寒、通經活絡的功效。鬼箭羽湯主治寒濕凝滯、經絡痹阻所致的腰膝痠痛、肢體麻木等症。肉桂能溫通經絡,驅散寒濕,有助於緩解疼痛,改善肢體麻木。
  2. 助藥力: 鬼箭羽湯中其他藥材如防風、羌活、獨活等,多偏寒涼,而肉桂性溫,加入肉桂可起到助藥力、溫和藥性、防止寒涼藥材過於傷陽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協調,更利於治療疾病。

鬼箭羽湯中包含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疏肝解鬱:柴胡具有疏肝解鬱、升舉陽氣的功效。鬼箭羽湯主要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心煩易怒、口苦咽乾等症狀,而柴胡能有效疏解肝氣鬱結,使氣機調暢,達到舒緩疼痛、改善情緒的目的。
  2. 升舉陽氣:柴胡還具有升舉陽氣的作用。鬼箭羽湯中常配合其他升陽藥物,如白朮、茯苓等,共同作用於脾胃,提升陽氣,改善氣血循環,進而緩解患者的疲乏無力、精神不振等症狀。

鬼箭羽湯中加入大黃,主要是基於其瀉下清熱解毒的功效。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在鬼箭羽湯中,大黃主要發揮其瀉下作用,通暢腸道,幫助排出體內積熱、毒素,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同時也能緩解炎症,促進傷口癒合。

鬼箭羽湯中加入醋,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增強藥效: 醋性酸,可以促進藥材中有效成分的溶解和吸收,增強藥效。例如,醋可以使鬼箭羽中的有效成分更易被人體吸收,達到更好的消腫止痛效果。
  2. 緩解藥性: 醋可以緩解某些藥材的寒涼或燥烈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副作用的產生。例如,醋可以緩解鬼箭羽的寒涼之性,減少其對脾胃的刺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鬼箭羽湯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心腹(疒丂)痛,或暴得惡注」。「(疒丂)痛」多指氣血瘀滯或邪毒內結所致之劇痛,「惡注」則為驟感穢濁邪氣(如疫癘、蟲毒等),流注經絡臟腑,引發急性痛症或寒熱交作。綜觀其效,當以 破血逐瘀、解毒散結、疏通氣機 為核心,針對 血瘀夾毒、氣滯不通 之急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破血逐瘀,通絡止痛

    • 鬼箭羽(衛矛):性苦寒,專入血分,能破血通經、散瘀消腫,兼解毒邪,為本方君藥。
    • 桃仁:協鬼箭羽增強破血之力,且潤燥滑腸,導瘀下行。
    • 芍藥(當為赤芍):涼血散瘀,配合當歸養血活血,防破血太過傷正。
  2. 攻毒散結,辟穢化濁

    • 鬼臼(小蓮翹):苦辛有毒,功專解毒辟穢、破血散結,古用治「屍疰」「邪氣」。
    • 麝香:辛香走竄,開竅醒神、活血散結,助藥力透達。
    • 丹砂(朱砂)、朴消:清熱解毒、軟堅瀉下,協大黃推蕩穢濁從二便出。
  3. 理氣疏肝,溫通經脈

    • 陳橘皮柴胡:疏肝解鬱,調暢氣機,治氣滯所致腹痛。
    • 肉桂:溫通血脈,散寒止痛,兼制鬼箭羽、鬼臼之寒性。
    • 生薑:和胃止嘔,減緩大黃、朴消峻下之弊。
  4. 瀉下通腑,導邪外出

    • 大黃(醋炒):瀉熱逐瘀,醋製緩其峻性,專攻瘀熱內結。
    • 朴消:協大黃軟堅瀉下,使邪毒從腸道而解。

治療思路
此方以 「血瘀—毒結—氣滯」 為病機關鍵,集中 「破血藥+解毒藥+理氣藥」 三類,形成「破瘀以通絡、解毒以辟穢、理氣以止痛」之合力。尤其配伍麝香、丹砂等,顯示古人對急症「邪毒內閉」之重視,藉香竄之力引藥直達病所。而大黃、朴消之瀉下,體現「給邪出路」之法,使瘀毒從下竅排出。

適用證候推衍
臨床或見於 驟發心腹絞痛、面色青紫、舌暗有瘀斑、脈弦澀 者,或因外感穢毒(如疫病、蟲蛇傷)引發之瘀熱內結證。然須注意,鬼臼、朱砂等藥具毒性,非尋常瘀血證所宜。

傳統服藥法


鬼箭羽1兩,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60枚(炒),芍藥2兩,鬼臼(削去皮,微炒)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2兩,當歸(切,焙)1兩,桂(去粗皮)1兩,柴胡(去苗)1兩,大黃(銼碎,醋炒)1兩半。
上為粗末。
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加生薑1分(拍破),同煎至1盞,去滓,加麝香末1字匕,丹砂末、樸消末各半錢匕,再煎1沸,溫服,每日2次,以快利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鬼箭羽湯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但孕婦、哺乳期婦女、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鬼箭羽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一。 組成:鬼箭羽2兩,當歸(切,炒)2兩,白朮(銼,炒)2兩,桂(去粗皮)2兩,細辛(去苗葉)1兩半,生乾地黃(焙)1兩。 主治:産後血氣不散,攻心腹刺痛,脹滿氣喘。

鬼箭羽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五。 組成:鬼箭羽1兩,桃仁(去皮尖雙仁,炒)1兩,乾薑(炮)1分,甘草(炙,銼)半分,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半兩,當歸(切,焙)半兩,桂(去粗皮)半兩,芎藭半兩。 主治:心疼中惡,繞臍刺痛,自出汗。

鬼箭羽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六。 組成:鬼箭羽1兩,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60枚(炒),芍藥2兩,鬼臼(削去皮,微炒)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2兩,當歸(切,焙)1兩,桂(去粗皮)1兩,柴胡(去苗)1兩,大黃(銼碎,醋炒)1兩半。 主治:心腹(疒丂)痛,或暴得惡註。

鬼箭羽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一。 組成:鬼箭羽1兩,木香1兩,當歸(切,焙)1兩,黃芩(去黑心)1兩,桂(去粗皮)1兩,芎藭1兩,白朮1兩,芍藥1兩1分,大黃(銼,炒)、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49枚,土瓜根1兩,劉寄奴1兩,虻蟲49枚(去翅足,糯米同炒,米熟去米)。 主治:室女月水不通,肌膚不澤,日覺瘦瘁,滑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