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敗瘀止痛湯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脾、胃經,具有瀉熱通便、涼血止血、活血化瘀之效。對於瘀血阻滯經絡、氣血不通所致的疼痛,大黃可有效破瘀通絡,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 清熱解毒:大黃兼具清熱解毒功效,可清除體內熱毒,促進代謝,有助於消散瘀血、止痛。對於因熱毒積聚、血脈瘀滯而引起的疼痛,大黃可起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雙重作用,加速疼痛消退。
敗瘀止痛湯中加入桃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桃仁味甘苦,性微溫,入心、肺、大腸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之功效。對於瘀血阻滯經絡,導致疼痛、腫脹等症狀,桃仁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 通經活絡: 桃仁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從而促進氣血運行,疏通經絡,達到止痛的目的。
總之,桃仁在敗瘀止痛湯中發揮著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能有效改善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敗瘀止痛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止痛止癢: 當歸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養血滋陰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敗瘀止痛湯主要針對瘀血阻滯、氣血不通所致的疼痛,而當歸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從而緩解疼痛。
- 補血養血,改善氣血虛弱: 瘀血的形成往往伴隨氣血虛弱,而當歸能補血養血,改善氣血不足,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促進瘀血的吸收和消除。
因此,敗瘀止痛湯中加入當歸,不僅可以活血化瘀,止痛止癢,還能補血養血,從根本上改善氣血虛弱,達到治療瘀血疼痛的目的。
敗瘀止痛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疼痛: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緩急止痛的功效,能舒緩因瘀血阻滯經絡而引起的疼痛。敗瘀止痛湯以活血化瘀為主要功效,白芍的止痛作用能加強藥效,減輕患者的痛苦。
- 調和藥性:方劑中可能含有較為燥烈的藥物,白芍性微寒,能起到緩解燥熱、滋陰降火的作用,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對患者造成過大的刺激。
敗瘀止痛湯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疏肝理氣,調和氣血: 柴胡具有疏肝解鬱、升舉陽氣之效,能調節肝氣,使其疏通順暢,避免肝氣鬱滯而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進而加重瘀血和疼痛。
二、引導藥力,直達病所: 敗瘀止痛湯主要針對瘀血阻滯、氣血不通導致的疼痛,柴胡能引導藥力上行,將藥效引導至病竈部位,促進瘀血消散,氣血流通,達到止痛的效果。
因此,柴胡在敗瘀止痛湯中扮演著疏肝理氣、引導藥力的重要角色,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止痛消瘀的效果。
敗瘀止痛湯中加入黃連,主要考量其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
黃連味苦性寒,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方劑中加入黃連,旨在清熱解毒,抑制瘀血熱毒的蔓延,並涼血止痛,緩解疼痛症狀。
此外,黃連還能抑制細菌生長,預防感染。因此,黃連在敗瘀止痛湯中起到多重作用,有助於改善疼痛症狀,促進瘀血消散,達到清熱解毒、活血止痛的目的。
敗瘀止痛湯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行氣止痛:厚朴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燥濕止痛之功效。方中以其行氣止痛,疏通血脈,緩解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
二、健脾化濕:厚朴亦能健脾化濕,利水消腫。若患者因濕邪阻滯,導致瘀血難消,厚朴可協助健脾利濕,使瘀血更容易消散,達到止痛的效果。
總而言之,厚朴在敗瘀止痛湯中,主要發揮行氣止痛、健脾化濕的作用,以達到祛瘀止痛的目的。
敗瘀止痛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調和藥性: 敗瘀止痛湯中多用活血化瘀藥物,性偏寒涼,容易傷脾胃。甘草性平味甘,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副作用的作用,可防止寒涼藥傷脾胃,使藥物更平和地發揮療效。
- 增強療效: 甘草與其他藥材搭配,可增強藥效。例如,甘草能減輕川芎的燥烈之性,增強其活血止痛的效果;也能減輕當歸的滋膩之性,使藥力更趨平和,更好地發揮止痛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敗瘀止痛湯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脾火內伏,瘀血存注」所致的右脅劇痛、局部腫脹如覆杯,觸按痛甚,屬實熱瘀血阻滯之證。其病機關鍵在於:
- 脾火內伏:脾經鬱熱,化火燔灼,氣機壅滯。
- 瘀血存注:熱迫血瘀,結於右脅(足太陰脾經所過),血行不暢則腫痛拒按。
古人認為「痛隨利減」,故以通瀉脾熱、破瘀散結為法,使熱清瘀下,痛腫自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瀉熱逐瘀
- 大黃(3錢):苦寒瀉下,直折脾火,兼破瘀血,為君藥。
- 桃仁(14粒):活血祛瘀,協大黃通導瘀滯。
- 黃連(1錢):清熱燥濕,助瀉伏火。
調氣活血
- 柴胡(1錢):疏肝解鬱,升達氣機,防脾熱侮肝。
- 厚朴(2錢):行氣除滿,解氣滯助瘀之弊。
- 當歸(3錢)、白芍(1兩):養血柔肝,緩急止痛,並制大黃之峻烈。
調和藥性
- 甘草(1錢):和中緩急,協調諸藥。
整體邏輯:以「通」為核心,針對「熱、瘀、滯」三者並治。大黃、桃仁瀉瘀並行,柴胡、厚朴調氣開鬱,當歸、白芍養血防耗傷,共達「通脾熱、下瘀血」之效。古人強調「1劑瘀下,2劑痛消」,顯見其速效設計在於攻邪為主,佐以護正,專對實證急痛。
傳統服藥法
大黃3錢,桃仁14粒,當歸3錢,白芍1兩,柴胡1錢,黃連1錢,厚朴2錢,甘草1錢。
通脾中伏熱而下其瘀血。
水煎服。1劑而瘀血下.2劑而痛除,腫亦盡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脾火內伏,瘀血存註,右脅大痛,腫起如覆杯,手不可按,按之痛益甚。
- 本方中大黃、桃仁、當歸、白芍、柴胡、黃連、厚朴、甘草均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的功效,但在臨床應用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合理選擇用藥,以免出現不良反應。
- 本方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損傷正氣。
相同名稱方劑
敗瘀止痛湯, 出處:《辨證錄》卷二。 組成:大黃3錢,桃仁14粒,當歸3錢,白芍1兩,柴胡1錢,黃連1錢,厚朴2錢,甘草1錢。 主治:通脾中伏熱而下其瘀血。主治:脾火內伏,瘀血存註,右脅大痛,腫起如覆杯,手不可按,按之痛益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