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消瘰丸方中使用玄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解毒:玄參性寒,味苦,入心、肺、腎經,具有清熱解毒之效。瘰癧乃是由痰火鬱結所致,玄參可清熱解毒,化痰散結,針對瘰癧病症的病機,起到疏風散熱、化痰消腫的作用。
- 滋陰降火:玄參具有滋陰降火之效,可以緩解因熱毒灼傷所引起的陰虛,同時降低體內火氣,避免病情加重。此功效有助於改善瘰癧病患的症狀,促進身體恢復。
消瘰丸中加入牡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軟堅散結:牡蠣性寒鹹,入肝、腎經,具有軟堅散結的功效,能化解瘰癧等結節,與方中其他藥物如昆布、海藻等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作用。
- 平肝潛陽:牡蠣能平肝潛陽,對於瘰癧患者常伴有的肝火亢盛、情志不暢等症狀,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使治療更為全面。
消瘰丸方劑中加入醋,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增強藥效:醋具有軟堅散結、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增強其他藥物的藥效,例如可以更好地發揮海藻、昆布等藥物的消散結節作用。
二、提高藥物的吸收利用率:醋可以使藥物成分更好地溶解,提高藥物的吸收利用率,進而增強治療效果。此外,醋還能增強藥物的滲透性,使其更容易到達病竈部位,發揮藥效。
消瘰丸中加入川貝母,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清熱化痰: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散結消腫之效。瘰癧多因痰火鬱結所致,川貝母可清熱化痰,散結消腫,從根本上緩解病症。
二、潤肺止咳:川貝母亦有潤肺止咳之功,可改善因痰火鬱結所致的咳嗽症狀,輔助消瘰丸整體療效。
因此,川貝母在消瘰丸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既能清熱化痰,又能潤肺止咳,有助於消散瘰癧,改善患者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消瘰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瘰癧初起,痰核」,即頸項淋巴結腫大或皮下結塊,屬中醫「痰瘀互結」之證。古代認為此類病症多因肝鬱氣滯、痰凝血瘀,或陰虛火旺、灼津成痰所致,結聚於經絡而成。方中以軟堅散結為主,輔以清熱化痰、活血行氣,適用於早期未潰之瘰癧,防止病情進展。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主攻痰瘀結聚
- 煅牡蠣(10兩):重用為君,咸寒軟堅,化痰散結,直消瘰癧痰核。
- 浙貝母(2兩)、玄參(3兩):清熱化痰、解毒散結。玄參滋陰降火,防熱毒灼陰,針對陰虛痰火之病機。
活血破瘀以通絡
- 三稜、莪朮(各2兩):破血行氣,化解痰瘀互結之滯。
- 乳香、沒藥、血竭(各1兩):活血止痛、消腫生肌,改善局部氣血壅滯。
調理病本與佐助
- 黃耆(4兩):益氣托毒,防攻伐傷正,助氣行血。
- 龍膽草(2兩):清泄肝膽實火,肝鬱化火為瘰癧常見病機,從源頭降火。
- 海帶煎湯送服:咸寒化痰軟堅,增強方劑針對性。
全方配伍特點
以「攻邪為主,兼顧本虛」為核心:
- 標本同治:煅牡蠣、浙貝母等直接化解痰核,同時以黃耆扶正、玄參滋陰,防久病傷陰耗氣。
- 氣血痰並調:破血藥(三稜、莪朮)與化痰藥(貝母、牡蠣)並行,佐活血止痛藥(乳香、沒藥)疏通經絡,符合「結者散之」的治療原則。
- 清熱與散結並重:龍膽草清肝火,玄參涼血,避免痰瘀久鬱化熱。
推論可能功效延伸
依據組方邏輯,除瘰癧外,或可用於其他「痰瘀互結」之證,如甲狀腺結節、乳腺增生(未化熱者),然需辨證加減。整體體現中醫「異病同治」思想,關鍵在於病機相符。
傳統服藥法
牡蠣(煅)10兩,生黃耆4兩,三稜2兩,莪朮2兩,朱血竭1兩,生明乳香1兩,生明沒藥1兩,龍膽草2兩,玄參3兩,浙貝母2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錢,用海帶5錢,洗淨切絲,煎湯送下,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消瘰丸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消瘰丸, 出處:《醫學心悟》卷四。 組成:玄參(蒸)4兩,牡蠣(煅,醋研)4兩,貝母(去心,蒸)4兩。 主治:消瘰養陰,化痰軟堅。主治:瘰癧初起,痰核。
消瘰丸, 出處:《衷中參西》上冊。 組成:牡蠣(煅)10兩,生黃耆4兩,三棱2兩,莪朮2兩,朱血竭1兩,生明乳香1兩,生明沒藥1兩,龍膽草2兩,玄參3兩,浙貝母2兩。 主治:瘰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