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定喧湯中加入玄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玄參性寒,味甘苦,入心、肺、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定喧湯用於治療熱毒熾盛、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玄參可有效清熱解毒,消散咽喉腫痛,緩解聲音嘶啞。
- 滋陰潤燥: 玄參兼具滋陰潤燥之效。定喧湯中常配伍其他燥熱藥物,玄參可起到滋陰潤燥,平衡藥性,防止燥熱傷陰的作用。
定喧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 清熱涼血:生地黃味甘性寒,能清熱涼血,滋陰潤燥,適合治療熱證所致的煩躁不安、口渴咽乾、心煩不眠等症狀。定喧湯屬於清熱解毒方,用生地黃可輔助清熱涼血,緩解燥熱之症。
- 養陰生津:生地黃能滋陰生津,潤燥止渴,對於熱病耗傷陰津所致的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定喧湯中加入生地黃,可起到滋陰潤燥的作用,緩解熱病造成的津液虧虛。
定喧湯中包含川貝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化痰: 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之功效。定喧湯主要用於治療風熱犯肺,痰熱壅盛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川貝母能有效清熱化痰,緩解肺氣鬱熱,達到止咳平喘的作用。
2. 潤肺止咳: 川貝母具有潤肺止咳的作用,能滋潤乾燥的肺部,緩解肺燥引起的咳嗽。定喧湯中常配合其他潤肺止咳藥物,如麥冬、沙參等,共同發揮潤肺止咳的效果。
總之,川貝母在定喧湯中發揮了清熱化痰、潤肺止咳的功效,有助於治療風熱犯肺,痰熱壅盛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定喧湯」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定喧湯」主治「腎不交心,心火亢極」所致的耳鳴幻聽,表現為忽然耳聞風雨、鼓角之聲,此症狀反映心腎不交、虛火上炎。其中:
- 腎不交心:腎陰不足,無法上濟心火,導致心火獨亢。
- 心火亢極:心火擾及清竅,引發耳中異常聲響,如風雨、鼓角之轟鳴。
此類耳鳴屬虛火擾動,與肝膽實火(如龍膽瀉肝湯證)之暴鳴不同,特點為虛性躁動。
組成與方義邏輯分析
藥物組成
玄參(3兩)
- 功效:滋陰降火,清浮游之虛熱,尤擅清上焦無根之火。
- 作用:針對心腎陰虛火旺,玄參既能補腎水,又能清心火,引火下行。
生地(1兩)
- 功效:滋陰涼血,補腎水以涵養心火。
- 作用:強化玄參滋陰之力,固本培元,從根源平息虛火。
貝母(2錢)
- 功效:化痰散結,清肺潤燥。
- 作用:心火亢極可能煉液成痰,阻塞耳竅;貝母化痰開竅,輔助玄參、生地疏通上焦氣機。
配伍邏輯
- 主軸:滋陰降火
玄參、生地合用,大補腎水以制心火,契合「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之旨。 - 次要:化痰通竅
少量貝母清輕走上,化解潛在痰熱,避免虛火挾痰上蒙清竅。 - 劑量比例
玄參用量獨重(3兩),突顯其主導降火;生地助陰,貝母輕用,側重「清解」而非攻伐。
治療原理
從「心腎不交」病機入手:
- 滋腎水:生地、玄參填補下焦陰虛,使腎水上濟心火。
- 清心火:玄參直折上炎虛火,解除耳竅被擾之困。
- 開耳竅:貝母輕清宣散,解除痰熱鬱閉,間接助聽覺復常。
此方結構簡潔,針對虛火耳鳴的「本」(陰虛)、「標」(火亢),標本同治,故曰「定喧」——安定耳中喧擾之聲。
傳統服藥法
玄參3兩,生地1兩,貝母2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定喧湯, 出處:《辨證錄》卷三。 組成:玄參3兩,生地1兩,貝母2錢。 主治:腎不交心,心火亢極,忽然耳聞風雨之聲,或如鼓角之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