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legm and Qi. Intertwined

痰氣互結的原因,症狀與經絡,運用穴道及中藥加以改善!

- 最後更新:2023-08-19

痰氣互結的傳統中醫證型介紹


同名證候:
鬱痰證

「痰氣互結證」又稱「鬱痰證」,是由於「痰」與「氣鬱」,糾結於身體各部位,所出現的一系列症狀的總稱。

痰氣互結證經常是受到情緒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的影響,氣滯痰阻所造成,經常出現於以下部位:

  • 胸部:容易因為氣機不暢而導致「胸痹」,症狀是:胸滿悶、短氣不利、胸痛牽引至後背。
  • 咽喉部:若痰氣搏結於咽部則成「梅核氣」,咽喉部位有異物感,咽之不下,吐之不出、胸悶痞滿,氣鬱不暢。
  • 食道:若痰氣交阻於食道導致「噎膈」,出現吞咽障礙、嘔吐、多涎、胸膈痞滿、口乾咽燥。
  • 身體淋巴各部位:痰氣互結於經絡可成「癭瘤」,常見於頸部腫或結塊。結於頸項、腋、胯之間成為「瘰癧」,表現為局部出現結塊如豆,累累如貫珠狀,數目不等,無痛無熱或有微痛。
  • 精神狀態:若痰氣鬱結也可導「癲病」,出現神情抑鬱、淡漠、沉默痴呆、行動遲緩、語無倫次。

此證常見於心情抑鬱之人,尤多見於婦女。肝氣不舒、痰氣鬱結,伴隨「肝氣鬱結證」,很容易出現此證。

這也經常會出現在用腦過多,思慮過度或憂思過度,心情鬱悶傷脾,脾失健運,體內脾虛生痰,所衍生出來的一類病證。

女性容易出現痰氣互結證
女性容易出現痰氣互結證

春夏期間是木旺季節,因此容易發生在春夏季節或加重,病情也會隨著情志變化而增減,例如生氣之後更加嚴重。

綜合以上,主要症狀是:心情鬱悶、急躁易怒、胸脇滿悶,咽喉有異物感、吞嚥障礙、神志痴呆、癭瘤(頸前腫大)、瘰癧(淋巴結腫大),舌苔薄膩,脈弦細而滑

痰氣互結證常見於故代中醫疾病如:「胸痹」、「梅核氣」、「噎膈」、「癲」、「癭瘤」、「瘰癧」等疾病中。常常與「肝氣鬱結證」、「肝脾不調證」、「肝胃不和證」一起討論。

此證在疾病演化過程容易與肝氣鬱結證、脾虛濕困證與胃氣上逆證一起出現。痰氣互結證往往是在肝氣鬱結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痰氣互結,氣機不暢又可使肝氣鬱結加重,故痰氣互結證常兼夾肝氣鬱結證。

肝脾不調證就是「肝鬱脾虛證」,是由鬱怒傷肝,肝失疏泄,橫逆犯脾,脾失健運所造成。

痰氣互結證因為阻滯的部位不同,出現胸痹、梅核氣、噎膈、癲、癭瘤、瘰癧...等疾病的表現,而肝脾不調證則出現食慾不振,腹脹便搪,倦怠乏力等脾氣虛的表現。

肝胃不和證由於肝鬱氣滯,疏泄失職,肝氣犯胃,胃失和降所造成 。主要是胃脘脹痛、呃逆噯氣、吞酸嘈雜等脾胃症狀,與痰氣互結證有差異。

從經絡理解痰氣互結


https://static.cloudtcm.com/syndrome/IG痰氣互結證.jpg

造成痰氣互結的3種主要原因


載入中...

痰氣互結的舌相與脈相


舌相

舌苔白膩

脈相

弦脈細脈滑脈

痰氣互結的臨床症狀或疾病


容易生氣耳鳴喉中痰鳴咽喉乾燥容易憂鬱胸悶脹呼吸氣短言語無力咽喉有異物感吞咽障礙多痰口乾口渴結喉兩側部位的粗腫胡言亂語神志不清背痛胸悶胸痛腋下腫痛神經衰弱症淋巴結腫大

痰氣互結的相關證型


改善痰氣互結的常用方劑


改善痰氣互結的常用穴道


痰氣互結的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痰氣互結證的經絡型態,常見於春夏期間常見之「鐵三角經絡型態」及其變化型,一年四季中只要熬夜、疲勞或心情鬱悶時亦可發生。

其原理非常單純,進入夏季之後多數人都是脾經虛證,而且天氣濕熱,體內很容易生痰。

這個痰如果沒有加以處理,累積在體內,一定時間之後就會出現「痰氣互結證」,所以夏季持續「健脾化痰」,是不可以疏忽的養生策略。

載入中...

痰氣互結的相關典籍


  • 本文主要參考《中醫證候鑑別診斷學》所撰寫而成
  • 《症因脈治.痰症》:「鬱痰之症,胸滿飽脹,九竅閉濇,懊憹煩悶,或咽中結核,睡臥不寧,或腸胃不爽,飲食有妨,或氣逆不利,倚息肩喘,鬱痰之症也。鬱痰之因。七情所傷,易成鬱結,肺氣凝滯,脾元不運,思則氣結,悶鬱成痰,皆鬱痰之因也。鬱痰之脈,多見沉濬,沉遲寒鬱,沉數為熱,沉實頑痰,沉牢內結。鬱痰之治,寒鬱辛散,香芎二陳湯,熱鬱清解,梔連二陳湯。肺經鬱痰節齋化痰丸加昆布膽星。
  • 《丹溪心法.六鬱》:“痰鬱者,動則氣喘,寸口脈沉滑。」
  • 《類證治裁.痞滿》:「噎膈痞塞,乃痰與氣搏,不得宣通。痰為氣激而升,氣為痰膩而滯,故痞塞而成噎膈也,連理湯,生薑瀉心湯。」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