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痰湯

DAO TA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皇甫坦方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2.11)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9%
肺經 24%
胃經 14%
心經 10%
肝經 10%
腎經 5%
大腸經 5%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導痰湯中包含半夏,其主要原因如下:

  1. 燥濕化痰:半夏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導痰湯主治痰熱內盛、咳嗽痰多、胸悶氣喘等症,半夏可有效清除痰濕,使痰液易於排出。
  2. 降逆止嘔:半夏還可降氣止嘔,對於因痰熱阻肺、氣機上逆所致的嘔吐,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導痰湯中常配伍生薑、茯苓等藥材,共同起到降逆止嘔的效果。

導痰湯中加入天南星,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 燥濕化痰: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祛風止痙的功效。對於痰濕阻肺所致的咳嗽、氣喘、痰多等症狀,天南星能有效化解痰濕,使呼吸通暢。

二、 降逆止嘔:天南星還能降逆止嘔,對於痰濕上逆所致的噁心、嘔吐等症狀,天南星能有效抑制嘔吐,緩解不適。

因此,導痰湯中加入天南星,可以有效化痰止咳、降逆止嘔,達到治療痰濕阻肺、痰熱壅肺等症狀的效果。

導痰湯中包含枳實,主要基於其行氣消積的功效。

枳實性苦、酸,入脾、胃經,具有破氣消積、行氣止痛的作用。導痰湯主治痰熱壅肺,咳嗽氣喘,胸悶不舒,痰多粘稠難咯。枳實可疏通肺氣,消解痰熱,使痰液易於排出,同時緩解胸悶,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效果。

導痰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化痰: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導痰湯中以半夏、茯苓為主,清熱化痰,但容易傷脾胃,而陳皮可以健脾理氣,防止藥物對脾胃的損傷,同時促進痰液的排出。
  2. 和中降逆: 陳皮能理氣和胃,對於痰液阻滯氣道,導致胸悶氣喘、噁心嘔吐等症狀,具有緩解作用,有助於促進痰液的順利排出,改善呼吸道症狀。

陳皮的加入,不僅可以增強導痰湯化痰的作用,更能保護脾胃,使藥效更佳。

導痰湯中使用茯苓,主要有兩個原因:

  1. 燥濕化痰:茯苓味甘淡,性平和,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化痰止咳的功效。導痰湯主治痰濁壅肺,咳嗽痰多,胸悶氣喘等症,而茯苓的燥濕化痰作用,能幫助清除肺部的痰濁,使痰液容易咳出。
  2. 健脾利水:茯苓還有健脾利水的功效,能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水液代謝,減少痰液的生成。痰濁多源於脾胃濕濁,茯苓健脾利水,可從根源上減少痰液的產生。

因此,導痰湯中加入茯苓,既能化痰止咳,又能健脾利水,有效改善痰濕阻肺的症狀。

主治功效


導痰湯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根據《類證治裁》、《仁齋直指方論》、《奇效良方》等典籍的綜合分析,導痰湯主治多種痰證,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 痰飲、痰積: 包括痰涎壅盛、胸膈痞塞不通、痰飲停滯體內造成的各種不適,如痰注痛、肢節痠痛、肝經停飲等。特別指出「在下者導之」,說明導痰湯善於治療下焦的痰飲。
  • 痰火、痰濕、痰阻: 用於痰火上壅、痰濕困阻、痰阻經絡等證,如痰火導致的產後不適、痰濕導致的頭痛、痰阻導致的經閉等。
  • 降痰、滌痰、去痰: 直接指出導痰湯具有降痰、滌痰、去痰的作用,針對痰多、痰盛、膠痰等情況。
  • 風痰: 可用於風痰上湧引起的病症,常與祛風藥物合用,如祛風導痰湯。
  • 癲、狂、癇、中風等與痰相關的病症: 在癲狂、癲癇、中風等病的論治中,若與痰相關,如痰迷心竅、痰氣壅塞、風痰上湧等,導痰湯常作為基礎方或配伍使用。
  • 失眠: 對於因「痰涎沃心」導致的失眠,導痰湯也有一定的應用。
  • 經閉: 針對肥胖女性因痰阻導致的經閉,導痰湯常與活血化瘀藥物合用。
  • 肥胖: 因其能燥濕化痰,導痰湯在一定程度上可應用於痰濕型肥胖的調理。

治療原理

導痰湯由半夏、天南星、枳實、陳皮、茯苓、甘草組成,其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燥濕化痰: 半夏和天南星是方中的主藥,二者均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天南星祛風化痰,散結止痛。二者合用,增強燥濕化痰之力,對於各種痰證,無論寒痰、濕痰、熱痰、風痰,皆能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2. 行氣消積,化痰除痞: 枳實行氣消積,化痰除痞,可消除痰濕阻滯氣機所致的胸膈痞滿、脘腹脹痛等症狀。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與枳實相配,一行一理,加強行氣化痰的作用。
  3. 利水滲濕,健脾和胃: 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和胃,可促進體內水濕的排泄,並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從而減少痰濕的生成。甘草調和諸藥,並能益氣補中。
  4. 降逆下氣: 方中半夏、枳實、陳皮均有降逆下氣的作用,可將上逆的痰濁向下引導,從而達到「在下者導之」的目的。

總結

導痰湯是一個以燥濕化痰、行氣降逆為主要功效的方劑,廣泛應用於各種痰證的治療。其通過燥濕化痰、行氣消積、利水滲濕、降逆下氣等多重作用,達到祛除痰濁、通暢氣機、恢復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的目的。在臨床應用中,常根據具體病情進行加減化裁,以增強療效。例如:

  • 風痰: 加羌活、防風、白術、薑汁、竹瀝等。
  • 痰火: 加黃芩、梔子、竹茹、硃砂等。
  • 痰濕: 加蒼朮、白芷等。
  • 寒痰: 加乾薑、細辛等。
  • 氣虛: 加人參、黃耆等。
  • 血瘀: 加川芎、當歸等。
  • 痰迷心竅: 配伍壽星丸等開竅醒神的藥物。
  • 癲狂: 加菖蒲、遠志等。
  • 經閉: 加川芎、川連等。

綜上所述,導痰湯是一個經典的化痰方劑,其主治功效廣泛,治療原理清晰,臨床應用靈活,是中醫治療痰證的重要方劑之一。

傳統服藥法


僵蠶1錢,瓜蔞1錢,牛蒡子1錢,陳皮8分,銀花8分,薄荷5分,澤瀉5分。
水煎,微冷服。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手腳冰冷半身不遂睡眠障礙牙齒緊閉口張不開手震顫動搖容易健忘四肢肌膚麻木口角自動會流口水心下胃脘部有跳動現象顏面神經麻痺動脈粥樣硬化氣喘癲癇心內膜炎原發性高血壓心包炎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四肢麻痺癱瘓二尖瓣狹窄

相同名稱方劑


導痰湯, 出處:《脈因症治》卷二。 組成:台芎2兩,香附8兩,陳皮1兩,蘇葉1兩,乾薑1兩。 主治:痰註脅痛。

導痰湯, 出處:《百一》卷五引費達可方。 組成:白茯苓、桂心、半夏(湯洗10次)、乾生薑、橘紅、枳殼(炒香)、甘草各等分。 主治:痰飲。

導痰湯, 出處:《女科切要》卷二。 組成:半夏、南星、橘紅、枳實、茯苓、人參、菖蒲、竹茹、甘草。 主治:婦人肥白,痰閉子宮,月信準而不受胎,經來腹不痛。

導痰湯, 出處:《馬培之醫案》。 組成:制半夏1錢半,陳皮1錢,木香4分,當歸2錢,獨活1錢,五加皮1錢半,生白朮1錢半,淮牛膝1錢半,川芎8分,竹茹8分,生薑1片。 主治:濕痰攻註背俞,脊駝作痛.脈小滑者。

導痰湯, 出處:《夀世保元》卷三。 組成:陳皮2錢,半夏(薑炒)2錢,白茯苓(去皮)3錢,白朮1錢5分(去蘆),香附2錢,青皮(去瓤)2錢,黃芩(炒)2錢,瓜蔞仁3錢,砂仁8分,黃連(薑炒)2錢,甘草8分。 主治:噯氣聲聞於外,胸膈悶,舌黑、因氣有痰者。

導痰湯, 出處:《傳信適用方》卷一引皇甫坦方。 組成:半夏4兩(湯洗7次),天南星1兩(細切,薑汁浸),枳實(去瓤)1兩,橘紅,赤茯苓1兩。 主治:痰凝氣滯,胸膈痞塞,脅肋脹滿,頭痛吐逆,痰嗽喘急,不思飲食,以及頭暈,不寐,短氣,譫語,中風,痰厥,痰呃。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