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溫經散寒洗劑中加入附子,主要是為了其強烈的溫經散寒功效。附子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塊根,性溫,味辛,入心、腎、脾經,具有回陽救逆、溫經散寒、止痛的功效。
附子能溫煦脾腎陽氣,驅散寒邪,對於寒邪入侵導致的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寒凝血瘀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在溫經散寒洗劑中,附子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溫經散寒、活血化瘀、止痛的效果。
溫經散寒洗劑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經散寒: 乾薑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的功效。可溫暖經絡,驅散寒邪,改善因寒邪入侵導致的肢體冰冷、疼痛等症狀。
- 促進血液循環: 乾薑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末梢血液循環,有助於藥物成分更好地滲透皮膚,發揮藥效。
因此,溫經散寒洗劑中加入乾薑,可發揮溫經散寒、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更有效地治療寒邪入侵所致的病症。
溫經散寒洗劑中加入桂枝,主要是因為桂枝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 溫經散寒:桂枝性溫,味辛,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通陽活血的功效。對於因寒邪侵襲導致的經脈瘀阻、寒凝血瘀等症狀,桂枝可以溫通經絡,散寒止痛。
- 調和營衛:桂枝能調和營衛,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傷口癒合,並減輕疼痛。
因此,溫經散寒洗劑中加入桂枝,能有效溫通經絡,散寒止痛,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因寒邪侵襲導致的各種症狀。
溫經散寒洗劑中包含當歸,主要是因為當歸具有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
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在溫經散寒洗劑中,當歸可溫煦血脈,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有助於驅散寒邪,緩解疼痛。同時,當歸還能活血化瘀,促進傷口癒合,加速病症的恢復。
溫經散寒洗劑中包含花椒,主要基於其溫經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
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癢、除濕的功效。對於寒邪凝滯、經絡不通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寒濕痹痛等症狀,花椒能溫經散寒,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此外,花椒還具有止癢作用,可用於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在溫經散寒洗劑中加入花椒,可以加強其溫經散寒、止痛止癢的作用,提高療效。
溫經散寒洗劑中加入赤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溫經散寒: 赤芍性苦寒,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清熱涼血、止痛之功效。對於寒凝血瘀導致的經脈不通、肢體疼痛、寒濕阻滯等症狀,赤芍可以溫經散寒、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改善寒濕阻滯。
- 緩解藥性: 溫經散寒洗劑中往往含有辛溫燥烈的藥物,容易造成燥熱傷陰。赤芍的寒涼性質可以起到緩解藥性、平衡寒熱的作用,避免藥物過於燥烈,保護身體陰液。
溫經散寒洗劑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 細辛味辛性溫,具有溫經散寒、通竅止痛的功效。對於寒邪入侵經絡,導致肢體疼痛、麻木、畏寒等症狀,細辛可溫經散寒,緩解疼痛。
- 促進藥物吸收: 細辛性溫,可促進藥物吸收,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在溫經散寒洗劑中,細辛可幫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溫經散寒洗劑中加入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發散風寒: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散風寒、宣肺止咳之功效。對於寒邪客於經絡,導致經脈不通、寒凝血瘀的病症,麻黃可以溫通經絡,散寒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 溫陽助陽: 麻黃氣味辛溫,能溫陽助陽,驅散體內寒氣,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供血,從而達到溫經散寒的目的。
因此,溫經散寒洗劑中加入麻黃,可有效發揮其溫散寒邪、通經活絡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溫經散寒洗劑中加入紅花,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之效。溫經散寒洗劑常用於寒凝血瘀所致的經絡不通、肢體疼痛等症狀,紅花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緩解疼痛。
- 溫經散寒:紅花溫熱性,能溫經散寒,與其他溫性藥物相輔相成,有助於溫煦經絡,驅散寒邪,達到溫經散寒的功效。在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經絡不通、肢體疼痛等症狀時,紅花既能活血化瘀,又能溫經散寒,提高藥物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溫經散寒洗劑》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記載主治「脈管炎」及「風寒痹痛」,屬中醫「寒凝血瘀」之證。其外用熏洗之法,藉藥力直達病所,針對以下病機:
- 脈管炎(脫疽):寒邪深襲脈絡,氣血凝滯不通,肢端冷痛、蒼白或紫暗,甚則潰爛。
- 風寒痹痛:風寒濕邪痹阻經絡,關節冷痛僵硬,遇寒加重,得溫稍減。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分類與配伍
- 溫陽散寒:附子、乾薑、桂枝、細辛、花椒、麻黃
- 附子大熱,溫通十二經,逐深伏之寒;乾薑守中,助附子回陽。
- 桂枝通血脈,細辛散寒止痛,花椒溫中燥濕,麻黃開腠理透邪。
- 活血化瘀:當歸、赤芍、紅花
- 當歸補血活血,赤芍涼血散瘀,紅花破血行滯,共化寒凝之瘀。
- 引經袪濕:毛皮樹根(或為地方用藥,類似「海桐皮」袪風濕、通絡止痛)。
2. 方義解析
- 「寒者熱之」:集中大辛大熱之品,外用熏洗使藥性透入肌腠,溫散經絡沉寒。
- 「結者散之」:寒凝則血瘀,故以活血藥疏通脈道,改善局部氣血瘀阻。
- 標本兼顧:溫陽藥治本(驅寒)、活血藥治標(止痛),毛皮樹根引藥達肢末。
3. 治療原理
- 改善循環:熱藥擴張血管,促進患處血行;活血藥抑制血栓形成,緩解缺血疼痛。
- 抗炎鎮痛:細辛、花椒具局部麻醉作用;赤芍、紅花抑制炎症介質釋放。
三、可能的擴展應用
基於「溫經活血」核心,或可外用於:
- 凍瘡未潰期(寒凝血瘀型)
- 雷諾氏症(肢端蒼白紫紺)
- 慢性關節炎(寒濕型滑膜炎)
此方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透過藥氣從外內達,化解寒邪凝滯之病理格局。
傳統服藥法
附子30克,乾薑30克,桂枝30克,當歸30克,花椒30克,赤芍30克,細辛30克,麻黃30克,紅花30克,毛皮樹根120克。
溫經散寒,活血止痛。
上藥放大砂鍋內,加水10碗,煎至5碗,去滓,洗患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溫經散寒洗劑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但是孕婦、哺乳期婦女、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溫經散寒洗劑, 出處:《外科新編》。 組成:附子30g,乾薑30g,桂枝30g,當歸30g,花椒30g,赤芍30g,細辛30g,麻黃30g,紅花30g,毛皮樹根120g。 主治:溫經散寒,活血止痛。主治:脈管炎,風寒痹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