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肝散
DIAO GA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斑疹備急》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67)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調肝散原本方劑確實含有犀角,然而,犀角目前已被列為瀕危物種,國際法及中國法律嚴禁其使用。因此,現代中醫在調肝散的組成中,已不再使用犀角。
過去使用犀角的原因,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用於治療熱病神昏、狂躁不安、吐血衄血等症狀。但現代研究發現,其他中藥材也具有類似的功效,例如水牛角、羚羊角等,可作為替代品。
調肝散中包含龍膽草,主要基於其清熱利濕、瀉肝膽火之功效。
龍膽草味苦寒,入肝膽經,能清泄肝膽實火,對於肝經濕熱所致的目赤腫痛、脅肋脹痛、口苦咽乾、小便黃赤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此外,龍膽草還能利濕退黃,對於濕熱蘊結導致的黃疸、小便不利等症狀,亦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龍膽草在調肝散中,可有效清熱瀉火、利濕退黃,起到調節肝膽功能,改善肝膽濕熱症狀的作用。
調肝散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健脾,助肝氣升發: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之效。肝喜疏泄,而氣虛則易導致肝氣鬱滯,肝失疏泄。黃耆補氣健脾,脾氣健運則能化生精氣,補益肝氣,使肝氣得以升發,促進肝功能恢復。
2. 扶正祛邪,增強體質:調肝散常用於治療肝鬱氣滯、脾胃不和等症,而黃耆補氣扶正,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抵禦外邪侵襲,促進肝臟的自我修復。同時,黃耆亦可改善脾胃功能,促進食物消化吸收,為肝臟提供充足的營養,進一步提升肝臟功能。
調肝散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熱通便,清熱解毒: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調肝散用於治療肝火旺盛、濕熱內蘊所致的目赤腫痛、口苦咽乾、脅肋脹痛等症狀,而大黃可以瀉熱通便,清利肝火,使濕熱之邪得以排泄,從而達到清熱解毒、緩解肝火上炎的效果。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大黃還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肝火所致的瘀血阻滯、疼痛等症狀,大黃可以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供應,加速炎症消退。
總之,大黃在調肝散中起著清熱瀉火、活血化瘀的重要作用,與其他藥物配伍,協同發揮治療肝火旺盛、濕熱內蘊等病症的作用。
調肝散方劑中加入桑白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肺潤燥,宣肺止咳: 桑白皮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肺熱、潤肺燥、宣肺止咳之效。對於肝火上炎,引發肺熱咳嗽,或因燥熱傷肺,導致咳嗽氣喘等症狀,桑白皮可有效緩解。
- 利水消腫,通絡止痛: 桑白皮亦具利水消腫之效,能通絡止痛,對於肝鬱氣滯,導致水濕停滯,或因血脈瘀阻,引起肢體疼痛等症狀,桑白皮亦有輔助療效。
綜上所述,桑白皮在調肝散中起到清肺潤燥、宣肺止咳、利水消腫、通絡止痛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調理肝臟,改善肺氣,通利水道的目的。
調肝散中包含鈎藤,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平肝熄風:鈎藤味甘性平,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清熱解毒的功效。其能有效緩解肝陽上亢、肝風內動所致的頭暈、頭痛、眩暈、失眠等症狀,而這些症狀也正是調肝散所針對的病症。
- 舒筋活絡:鈎藤還具有舒筋活絡、止痛的作用。對於因肝鬱氣滯、氣血不通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鈎藤的加入有助於調肝散更全面地治療肝鬱氣滯、肝陽上亢所導致的病症,提高療效。
調肝散方中包含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風散寒,宣肺止咳: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通竅的功效。肝氣鬱結,往往會導致氣機阻滯,肺氣不利,出現咳嗽、氣喘等症狀。麻黃能疏散風寒,宣通肺氣,有助於緩解肝氣鬱結引起的呼吸道症狀。
- 調和肝脾,行氣利水:肝主疏泄,脾主運化,二者相互協調,才能維持機體正常運作。肝氣鬱結,易導致脾胃運化失常,出現水濕停滯。麻黃能行氣利水,有助於化解水濕,改善肝脾功能,從而達到調和肝脾,消除水腫的目的。
因此,調肝散中加入麻黃,是為了發揮其疏風散寒,宣肺止咳,以及調和肝脾,行氣利水的功效,以達到治療肝氣鬱結,兼顧呼吸道和脾胃功能的整體療效。
調肝散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作用。調肝散常用於治療肝火旺盛,脾胃濕熱所致的各種症狀,如口苦口幹、目赤腫痛、煩躁易怒、脅肋脹痛等。石膏能清熱瀉火,降肝火,使肝氣平穩,從而達到治療效果。
- 滋陰降火: 石膏不僅能清熱瀉火,同時也能滋陰降火。肝火旺盛常伴有陰虛內熱,石膏的滋陰作用可以滋養肝陰,使其恢復平衡,從而達到降火的目的。
調肝散中加入瓜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利濕: 瓜蔞味甘淡,性涼,具有清熱利濕之效。肝臟主疏泄,若肝氣鬱結,易導致濕熱內蘊,出現口苦咽乾、脅肋脹痛等症狀。瓜蔞能清泄肝膽濕熱,使肝氣疏通,達到調理肝臟之效。
二、利膽退黃: 瓜蔞可促進膽汁分泌,並利膽排泄,對於肝膽濕熱導致的黃疸,具有較好的療效。調肝散常用於治療肝膽濕熱引起的黃疸、脅痛等症,而瓜蔞的利膽退黃作用,有助於改善這些症狀。
調肝散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和解藥性,緩和藥性:調肝散方劑以疏肝解鬱、理氣活血為目的,其中可能包含一些性質偏燥或偏寒的藥材。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過於偏激的作用,可以避免藥物對脾胃造成過大的刺激,使藥性更為平和,更利於身體吸收。
2. 補脾益氣,增強體力:甘草除了和解藥性之外,還具備補脾益氣的作用,可以增強人體的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對於肝鬱氣滯所導致的脾胃虛弱,甘草可以起到扶正固本的作用,使身體更容易恢復健康狀態。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調肝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小兒疹痘瘡及赤瘡子」,其病機關鍵為「風勝氣實,心肝血熱,津液內燥」,並伴隨「大便不通,毒氣上盛,表熱未散」之證。此類病證多因外感風熱邪毒,內蘊心肝血分,導致熱毒熾盛、津液耗傷,肌膚發為疹痘瘡瘍。具體表現如下:
- 風熱外襲:疹痘初起,表熱未散,可見發熱、皮膚紅疹。
- 心肝血熱:熱毒內攻血分,血熱妄行,故見瘡色赤紅(赤瘡子)、煩躁。
- 津液內燥:熱盛傷津,腸道失潤,故大便不通;毒氣上沖,可能兼見口舌生瘡、目赤。
此方針對「風熱夾血熱」之證,以散風清熱、涼血解毒為主,兼顧調和肝氣、潤燥通便。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核心藥物與配伍思路
調肝散以「四物湯」(當歸、生地、白芍、川芎)為基礎,合併清肝瀉火(柴胡、黃芩、山梔)、理氣和中(廣皮、甘草)之品,構成「養血調肝、清熱解毒」之方。
養血活血:
- 當歸、生地、白芍、川芎(四物湯加減)
- 生地清熱涼血、滋陰潤燥,針對「血熱津傷」;當歸活血養血,助疹毒外透;白芍斂陰柔肝,防肝火亢盛;川芎行氣活血,通暢血行。
- 此組合調和肝血,既清熱涼血,又防血瘀毒滯。
- 當歸、生地、白芍、川芎(四物湯加減)
疏肝清熱:
- 柴胡、黃芩、山梔
- 柴胡疏肝解表,透散表熱;黃芩清上焦肺熱,瀉肝膽火;山梔清心肝三焦之火,兼利小便,使熱從下出。
- 三藥協同,透解表裏之熱,尤其針對「肝氣鬱而化火」之病機。
- 柴胡、黃芩、山梔
理氣和中:
- 廣皮、甘草
- 廣皮(陳皮)理氣健脾,防滋膩壅滯;甘草調和諸藥,兼清熱解毒。
- 廣皮、甘草
2. 治療原理綜述
本方通過下列途徑發揮療效:
- 清透並用:柴胡透表,黃芩、山梔清裏,表裏雙解以散疹痘之熱毒。
- 涼血潤燥:四物湯養血兼涼血,生地滋陰潤腸,緩解「津液內燥、大便不通」。
- 調肝解鬱:肝主疏泄,肝氣暢則熱毒不易鬱結。柴胡疏肝,白芍柔肝,共調肝用,助邪外達。
3. 適應證延伸推論
雖原方主治小兒疹痘,但從組成推斷,凡屬「肝鬱血熱、風熱外襲」之證,如成人皮膚癮疹(蕁麻疹)、肝熱目赤、煩躁失眠等,亦可加減運用,關鍵在於抓住「血熱津傷、肝火偏亢」之病機。
總結
調肝散以養血調肝為本,清熱解毒為標,標本兼顧,既解表熱,又瀉裏火,尤適於小兒體質「肝常有餘」之特性。後世應用可視為「四物湯」與「柴胡清肝散」之變方,體現中醫「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及「肝主藏血,調肝以和營衛」的核心理論。
傳統服藥法
當歸、生地、白芍藥、川芎、柴胡、山梔、黃芩、廣皮、甘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小兒疹痘瘡及赤瘡子,風勝氣實,心肝血熱,津液內燥,大便不通,毒氣上盛,表熱未散者。
- 本方中的犀角、龍膽草、黃耆、大黃、桑白皮、鈎藤、麻黃、石膏、瓜蔞、甘草均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注意用量。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調肝散, 出處:《外台》卷二十一引《深師方》。 組成:細辛2兩,柏實2兩,蕤仁1兩,甘草(炙)1兩,羊肝1具(去脂膜,炙乾)。 主治:肝氣之少,眼視(目巟)(目巟),面目青,眼中眵淚,不見光明。
調肝散, 出處:《直指》卷十八。 組成:半夏(制)3分,辣桂2分,宣木瓜2分,當歸2分,川芎2分,牛膝2分,細辛2分,石菖蒲1分,酸棗仁(湯浸去皮,微炒)1分,甘草(炙)1分。 主治:鬱怒傷肝,發爲腰痛。小腹偏左結痛。
調肝散, 出處:《症因脈治》卷二。 組成:當歸、生地、白芍藥、川芎、柴胡、山梔、黃芩、廣皮、甘草。 主治:肝虛勞傷,筋攣煩悶,眼目赤澀,毛焦色夭,腹痛,指甲痛,咳則脅下痛,口苦口酸,筋骨痠疼,寒熱咳逆,肝血不足而有火者。
調肝散, 出處:《普濟方》卷四○四。 組成:犀角2錢(如無,以升麻代之),大黃2錢(銼炒),桑白皮2錢,釣藤2錢,甘草(炙)5錢,天花粉2錢,石膏(煅)2錢,黃芩2錢,木通2錢,荊芥2錢,防風2錢,牛蒡子(炒)2錢,紫草2錢,陳皮(去白)2錢,龍膽草(去蘆)2錢。 主治:令痘瘡不入目。主治:痘瘡熱毒大盛者。
調肝散, 出處:《斑疹備急》。 組成:犀角屑1分,草龍膽半分,黃耆半兩(炙銼),大黃1分(炒過),桑白皮1分(炙銼),鉤藤鉤子1分,麻黃1分(去根節),石膏(别研)半兩,栝樓實半兩(去瓤皮),甘草1分(炙)。 主治:敗肝臟邪熱,解散斑疹餘毒,令瘡疹不入眼目。主治:小兒疹痘瘡及赤瘡子,風勝氣實,心肝血熱,津液內燥,大便不通,毒氣上盛,表熱未散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