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清肝益胃丸為傳統中醫藥方,其組成精妙,旨在調理肝胃,增進消化功能與情緒穩定。其中犀角作為珍貴成分,自古以來被視作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佳品。犀角性寒,善於清除肝經實火,對肝火上炎所致的頭痛、目赤、耳鳴等症狀有顯著療效。此外,犀角還能滋養肝陰,防止肝火過旺傷及陰液,從而保護胃黏膜,促進消化系統健康。現代醫學研究亦證實,犀角含有豐富的生物活性物質,可提升人體免疫力,並具有一定的抗病毒效果。然而,鑑於犀牛瀕臨滅絕,犀角已被列為保護動物產品,禁止非法貿易,故現代制備清肝益胃丸時,多以水牛角或人工合成物替代犀角,以實現相同療效,同時兼顧生態平衡與動物保護原則。
清肝益胃丸中添加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緩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降低藥物刺激性的功效。清肝益胃丸中可能含有較為寒涼的藥材,甘草可以起到中和寒性、緩解胃腸不適的作用。
- 增強補益: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解疲勞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可以增強整體的補益效果,促進肝胃功能恢復。
總體而言,甘草在清肝益胃丸中起到調和藥性、緩解副作用、增強療效的作用。
清肝益胃丸中加入鈎藤,主要基於其清肝降壓、息風止痙的功效。鈎藤性味甘平,入肝經,能平肝熄風,清熱解毒。肝火上炎,肝陽亢盛,可導致頭暈目眩、耳鳴耳聾、面紅耳赤、煩躁不安等症狀。鈎藤能清泄肝火,平息肝陽,緩解上述症狀。此外,鈎藤還能改善肝臟功能,促進肝臟血液循環,有助於肝臟的修復和再生。因此,在清肝益胃丸中加入鈎藤,可起到清肝降壓、息風止痙、改善肝臟功能的作用,從而更好地達到清肝益胃的療效。
清肝益胃丸中添加麻黃,乍看之下令人困惑,因為麻黃性溫,偏於發散,與清肝益胃的功效看似相悖。但實際上,麻黃在此方劑中並非單純發揮其發散作用,而是借其辛散之性,以「通陽宣肺,疏肝解鬱」之效,間接達到清肝益胃的目的。
麻黃可以促進氣機流通,疏解肝氣鬱結,從而解除肝臟對脾胃的抑制作用,有利於脾胃運化,達到益胃健脾的效果。此外,麻黃也能緩解肝火上炎,使肝氣下降,配合其他清熱藥物,達到清肝的效果。
清肝益胃丸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健脾,增強胃腸功能: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益氣健脾、託毒生肌之功效。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健旺,則氣血充足,肝臟功能亦能得到滋養,有助於改善肝胃失和所致的諸多症狀。
- 扶正祛邪,提高機體抵抗力: 黃耆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有助於抵抗外邪入侵,減少肝胃疾病的發生。對於肝胃失和導致的體虛乏力、食慾不振等症狀,黃耆能起到補氣益血、強壯身體的作用,有助於恢復機體正常功能。
「清肝益胃丸」方劑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清利肝膽: 羌活性溫,味辛,具有疏散風寒、止痛解痙之效。肝膽為風木之臟,若肝氣鬱結,易導致頭風、頭痛、目眩等症狀。羌活能疏散風寒,清利肝膽,改善肝氣鬱結所致的各種不適。
- 調和脾胃,增進食慾: 羌活亦有健脾胃、增進食慾之功效。肝氣不舒,易影響脾胃功能,導致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羌活能調和脾胃,促進消化吸收,改善食慾不佳的狀況。
因此,羌活在「清肝益胃丸」中,能發揮疏散風寒、清利肝膽、調和脾胃的功效,幫助改善肝氣不舒、脾胃失調所導致的諸多症狀。
清肝益胃丸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其疏散風邪、止痛止癢的功效。
防風性味辛溫,入肺、膀胱經,具有疏散風邪、止痛止癢的作用。方中加入防風,一方面可以疏散肝經鬱熱所致的風熱,緩解肝火上炎引起的頭暈目眩、口苦咽乾等症狀;另一方面,防風還可止痛止癢,改善肝火引起的皮膚瘙癢等不適。
因此,防風的加入,有助於清肝益胃丸更好地發揮清熱解毒、疏肝利膽、養胃健脾的作用,達到整體治療效果。
清肝益胃丸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養肝柔肝: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其具有養血柔肝、緩解肝氣鬱結的作用,能改善肝功能,緩解肝火上炎引起的口苦、目赤、頭暈等症狀。
- 健脾和胃:白芍亦能健脾和胃,緩解脾胃氣虛導致的食慾不振、腹痛等症狀。肝脾相濟,肝氣疏暢,脾胃運化才能正常,從而達到益胃之效。
因此,白芍在清肝益胃丸中,起著養肝柔肝、健脾和胃的作用,協同其他藥材,達到清肝利膽、益胃和中的功效。
清肝益胃丸中包含天花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生津止渴:天花粉味甘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生津、解毒消腫之功效。清肝益胃丸主治肝胃濕熱所致的口苦口幹、食慾不振、腹脹便祕等症狀,天花粉能有效清熱解毒,緩解肝胃熱症,同時生津止渴,改善口乾舌燥等症狀。
- 利水消腫,通便止瀉:天花粉還具有利水消腫、通便止瀉的功效。肝胃濕熱常伴隨水濕停滯,導致腹脹、小便不利等症狀。天花粉能利水消腫,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同時潤腸通便,改善便祕等症狀。
綜上所述,天花粉在清肝益胃丸中發揮著清熱解毒、生津止渴、利水消腫、通便止瀉等多重作用,有助於改善肝胃濕熱所致的各種症狀。
主治功效
清肝益胃丸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與藥理分析
清肝益胃丸的組成雖無明確列出,但根據古籍描述及後世推演,其核心概念在於「損肝祛風而益脾」。從提供的藥材功效來看,此方組成的推測可以如下:
- 清肝: 犀角、鈎藤、天花粉在此方中扮演清瀉肝火的角色。犀角能清熱解毒,涼血止痛;鈎藤平抑肝火,並能安神定志;天花粉則能清熱生津,滋陰降火,三者合用,能有效清除肝經的熱邪,使肝氣平和。
- 祛風: 麻黃、羌活、防風主要負責祛除外感風邪。麻黃能發汗解表,宣肺平喘,解散表邪;羌活散寒除濕,通經絡,能祛風散寒;防風祛風解表,溫中止瀉,能驅除風邪,並兼顧脾胃。
- 益脾: 甘草、黃耆、白芍在此方中扮演調和脾胃的角色。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黃耆補氣固表,利水消腫,能扶助脾氣;白芍養陰潤燥,舒筋活血,能滋養脾陰。
主治病機分析
根據古籍記載,清肝益胃丸主要用於治療「風邪侵於大腸」所導致的「搖頭便血」之症。從病機分析來看,此病症並非單純風邪外襲,其根本原因在於肝木過旺,而脾土虛弱。
- 肝木過旺: 肝藏血,主疏泄,肝氣過盛則易化熱,導致肝血旺盛,同時「肝風」內動,因此產生「搖頭」症狀。
- 脾土虛弱: 肝木過旺會「木克土」,導致脾土受損,脾失健運,不能運化水穀精微,故而出現便血。此外,脾與肺是子母關係,脾虛則肺亦受累。
- 風邪夾雜: 外感風邪侵襲大腸,加重肝木妄動,使血熱妄行,導致大腸絡脈受損,血滲入大腸,故出現便血癥狀。
治療原理
清肝益胃丸的治療原理在於「損肝祛風而益脾」,此方並非單純的止血,而是從根本上解決病因。
- 疏肝清熱: 透過犀角、鈎藤、天花粉等藥物,清瀉肝經的鬱熱,平息肝風,解除肝木過旺對脾土的克伐。
- 祛風散邪: 運用麻黃、羌活、防風等藥物,祛除侵襲大腸的風邪,緩解外邪對肝經的影響。
- 健脾益氣: 藉由甘草、黃耆、白芍等藥物,調和脾胃,扶助脾氣,使脾土能夠正常運化,恢復其生血統血的功能,從而改善便血癥狀。
總結
清肝益胃丸的主治功效並非僅止於止血,而是透過清肝熱、祛風邪、益脾氣的綜合作用,從根本上解決肝木過盛,脾土虛弱所導致的搖頭便血之症。其治療原理體現了中醫「治病求本」的原則,在針對病因的同時兼顧整體,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犀角屑1錢,甘草1錢,全蛇蛻(炙黃)1錢,鈎藤鈎子1錢,麻黃(去節)1錢,黃耆(蜜炙)半兩,羌活半兩,防風半兩,白芍藥半兩,天花粉半兩。
上為末,搗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次50丸,食後薄荷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清肝益胃丸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適合風邪侵入大腸、導致腸道出血的患者服用。但是,清肝益胃丸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頭暈、噁心、嘔吐等症狀。因此,在服用清肝益胃丸前,患者應先諮詢醫生,以確保安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清肝益胃丸, 出處:《保嬰撮要》卷二。 組成:犀角屑1錢,甘草1錢,全蛇蛻(炙黃)1錢,鉤藤鉤子1錢,麻黃(去節)1錢,黃耆(蜜炙)半兩,羌活半兩,防風半兩,白芍藥半兩,天花粉半兩。 主治:風邪侵於大腸,搖頭便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