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漏風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固表: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之功效。漏風湯主治風寒濕邪入侵,導致肌表不固,出現漏風症狀。黃耆補氣,能增強機體抵抗力,固護肌表,防止風寒濕邪入侵,從而改善漏風症狀。
- 扶正祛邪:漏風湯以祛邪為主,但同時也需要扶正以增強體質,抵抗風寒濕邪。黃耆具有補中益氣之功效,可以扶正氣,增強體質,使機體更有力量抵禦外邪,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漏風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調和藥性,緩解副作用: 漏風湯多用辛溫燥烈藥物,容易造成燥熱傷津,甘草性甘平,入脾肺經,能緩解藥物燥性,保護津液,防止藥物過於峻猛,避免傷及正氣。
- 增強藥效,協同作用: 甘草味甘,能調和諸藥,使其藥性相得益彰,並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例如,甘草能增強黃芪的補氣作用,使藥效更加顯著。
漏風湯中包含防風,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止漏固表: 防風性溫,味辛,具有疏散風寒、止漏固表之功效。漏風湯多用於治療風寒襲表、腠理不固所致的汗出惡風、周身痠痛等症狀。防風可驅散外邪,固護肌表,防止風邪再侵入,起到止漏的作用。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漏風湯中多使用辛溫解表藥,如桂枝、麻黃等,而防風性溫和,能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損傷津液。同時,防風還能增強其他藥物的功效,使藥效更為顯著。
漏風湯中包含麻黃,主要原因如下:
- 發散風寒,通利鼻竅:麻黃性溫,味辛,具有發散風寒、宣肺通竅之功效,可有效治療風寒襲肺所致的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狀,而漏風湯主治風寒襲表,鼻竅不通,故選用麻黃以疏風散寒,通利鼻竅。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漏風湯中其他藥物如蒼耳子、辛夷等,亦具有疏風散寒、通鼻竅之功效,麻黃與之搭配,可相輔相成,增強藥效,更有效地治療漏風之症。
漏風湯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溫經散寒:桂枝性溫,具有溫經散寒的作用,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漏風導致的畏寒肢冷、腹痛等症狀。
- 解表止痛:桂枝又可解表止痛,可緩解漏風引起的關節疼痛、頭痛等症狀。
此外,桂枝還能和漏風湯中的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增強療效。例如,桂枝與白朮、茯苓等藥材配合,可健脾益氣,提高機體抵抗力,更有利於治療漏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漏風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醉後當風,不論冬夏,額上常有汗出」,即酒後受風邪侵襲,導致頭面多汗的病症。古代醫家認為,酒性辛熱,飲酒後腠理(毛孔)開泄,風邪易乘虛而入,形成「漏風」之證,表現為頭部(尤其是額部)異常出汗,或兼有怕風、疲乏等症狀。
二、組成與邏輯分析
本方由黃耆、甘草、防風、麻黃根、桂枝五味藥組成,其配伍體現「固表止汗、調和營衛」的治療思路:
黃耆(君藥,6錢)
- 黃耆為補氣要藥,專益肺脾之氣,能「固表實衛」,增強體表防禦力,避免風邪內侵。
防風(臣藥,2錢)
- 性味辛甘微溫,能祛風解表,與黃耆配伍形成「玉屏風散」核心結構(黃耆+防風),一補一散,既固表又驅邪。
桂枝(臣藥,2錢)
- 辛溫解肌,通陽化氣,可調和營衛,助黃耆溫通陽氣以固表,同時協同防風驅散風邪。
麻黃根(佐藥,2錢)
- 專入肺經,性收澀而止汗,針對酒後腠理不固、汗出過多之症,直接斂汗治標。
甘草(使藥,1錢)
- 甘緩和中,調和諸藥,兼能補脾益氣,佐助黃耆加強補益之力。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著眼於「酒後氣虛受風」的病機:
- 補氣固表:重用黃耆補肺脾之氣,強化衛外功能,從根本上改善易汗、怕風的體質。
- 祛風解表:防風、桂枝相配,輕散風邪,解除外感風邪的病理基礎。
- 收斂止汗:麻黃根直接針對汗出過多的症狀,標本兼治。
- 營衛並調:桂枝與甘草暗合「桂枝湯」之意,調和營衛,恢復體表氣血平衡。
四、總結
漏風湯以「補氣祛風」為主軸,針對酒後表虛、風邪內侵所致的頭汗病症,體現中醫「扶正祛邪」的治療原則。其組方嚴謹,既有黃耆、防風固表驅邪的經典搭配,又加入麻黃根專斂其汗,堪為治療「漏風」證的代表方劑。
傳統服藥法
黃耆6錢,甘草1錢,防風2錢,麻黃根2錢,桂枝2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同名稱方劑
漏風湯, 出處:《嵩崖尊生》卷八。 組成:黃耆6錢,甘草1錢,防風2錢,麻黃根2錢,桂枝2錢。 主治:醉後當風,不論冬夏,額上常有汗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