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方劑組成解釋
全真一氣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補血,益精填髓: 熟地黃性溫,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之功效。方劑中其他藥材如人參、黃芪等多偏於溫補陽氣,而熟地黃則可平衡藥性,避免燥熱傷陰。
- 配合其他藥材,協調陰陽: 全真一氣湯主要用於治療虛寒體質,氣血不足所致的諸多症狀。熟地黃配合其他藥材如人參、黃芪等,共同起到補氣益血、固本培元的作用,以達到陰陽調和、恢復人體健康的目的。
全真一氣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滋陰潤肺: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功效。全真一氣湯主要用於治療肺陰不足、津液虧損導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而麥門冬的滋陰潤肺功效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並改善肺部的乾燥和虛熱。
- 清熱降火:麥門冬除了滋陰潤肺外,還有清熱降火的功效。全真一氣湯中可能包含一些溫熱藥物,麥門冬的加入可以起到平衡藥性、避免燥熱傷陰的作用,使藥性更加平和,更適合患者的體質。
全真一氣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健脾益氣: 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全真一氣湯以補益肺氣為目的,而脾氣健旺則能更好地運化水濕,防止痰濕阻滯肺氣,促進肺氣恢復。
- 固本培元: 白朮入脾經,脾主運化,為後天之本。全真一氣湯以補益肺氣為主要目的,但肺氣的恢復也需要脾胃的良好運化來支持。白朮補脾益氣,有助於固本培元,為肺氣的恢復提供良好的基礎。
全真一氣湯用於治療陰陽兩虛、元氣欲絕的危重病症。在此方中,人參的加入至關重要,主要有兩大原因。
首先,最關鍵的作用是「大補元氣」。病至此時,人體根本之氣已極度虛衰,瀕臨耗竭。人參作為補氣第一要藥,能從根本上固攝元氣,穩住生命基礎,防止陰陽徹底分離。這是挽救危局、為後續滋陰潛陽創造先決條件的核心步驟。
其次,人參能「益氣生津、補益脾肺」,發揮重要的協同作用。它不僅能生津止渴,輔助熟地、麥冬等藥物更好地滋養陰液;更能健旺脾肺功能,培植後天之本,使氣血生化有源。此舉符合方劑「俾火生土,土生金」的治療思路,讓身體能自我恢復。
總之,人參在此方中,既是固本培元的急救主力,也是調和全方、促進再生的關鍵,其地位無可替代。
全真一氣湯中加入川牛膝,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通經活絡,引血下行: 川牛膝性溫,入肝腎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絡的功效。對於氣滯血瘀、經絡阻滯所致的腰膝痠痛、下肢麻木等症狀,川牛膝能通利經絡,引血下行,緩解疼痛不適。
- 補腎壯陽,益精填髓: 川牛膝亦具補腎壯陽之效,能益精填髓,對於腎虛精虧、腰膝痠軟、陽痿早洩等症狀,川牛膝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奏滋補腎陽、強壯筋骨之功效。
全真一氣湯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基於其固攝元氣,收斂止汗的功效。
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斂肺止咳、固精縮尿、益氣生津、安神定志等作用。方中以其固攝心腎之氣,防止氣陰耗散,避免虛汗不止,同時亦能滋養心肺,提高機體抗病能力,進一步提升全真一氣湯的整體療效。
全真一氣湯中加入附子,是為了其強烈的回陽救逆之效。附子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腎壯陽、祛寒止痛的功效。
方中以附子為主藥,用以溫補心陽,激發人體陽氣,對寒邪深入、陽氣衰微導致的氣虛、陽虛、寒凝等症有明顯療效。同時,附子亦可溫腎壯陽,改善腎陽虛弱所致的腰膝痠冷、陽痿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方劑介紹

全真一氣湯,出自明清名醫馮兆張所著的《馮氏錦囊秘錄》,此方式他所創制的得意之方,此方自創立以來即被廣泛應用。
此方主要功效是改善陰虛陽越、上熱下寒、脾腎兩虛等多種複雜證候。這是用來清涼上焦的虛熱,溫補下焦的虛寒,這種體質現象,原來在古代就已經出現,現代人更是容易受到這種現象的困擾,根源於脾腎陽虛。

這個方劑由人參、制附子、熟地黃、麥門冬、白朮、牛膝、五味子共七味藥組成,內涵「生脈散」與「參附湯」的精義。
這個方劑不但能補氣、生津、收斂陰氣、止汗,適用於外感熱病導致氣陰耗損,或內傷造成心肺氣陰兩虛的情況。此方也能補氣回陽、穩住元氣,緊急應對陽氣突然衰竭的重症危機。
為什麼這個方劑叫做「全真一氣湯」呢?根據作者馮兆張的說法,使用這個方劑可以讓上火下降、脾腎功能恢復正常,讓精氣重新充盈,抵禦各種外來病邪。
這樣一來,火氣能夠滋養脾土,脾土又能生出精氣,整個身體的元氣重新運轉起來,陰陽調和、真氣歸元,彷彿把最根本的生命力量穩固地收攝在丹田之中,用來維護生命的根本,可用來治療中風、過度勞累或麻疹等病症。
全真一氣湯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滋陰潛陽,引火歸原
「陰虛陽越、上熱下寒」就是全真一氣湯最主要要解決的問題。這種狀況通常是因為身體裡的陰液不足,裡面乾燥,結果陽氣浮在外面,導致上半身熱、下半身反而冷。
此方的熟地主要是補陰、養腎,讓身體的陰液重新充足,附子能溫暖腎陽,還能把亂跑到上面的火氣拉回下焦。
牛膝有「往下帶」的作用,可以幫助藥效直達下半身,把浮起的陽氣壓回去;五味子則是收斂的藥,不只可以止汗,還能防止陰液繼續流失。

這樣搭配起來,就能同時補陰、收斂,又能把浮上去的虛火往下安,達到「滋陰潛陽、引火歸原」的目的。
牛膝負責往下牽引,五味子負責收攝,就很適合用在「陽氣虛浮、陰分不夠收斂」的情況,效果很明顯。
2.健脾益氣,培土生金
馮氏特別重視三種方法:補氣、滋陰、以及收斂。
人體的陽氣來源有三:先天的腎氣、後天飲食轉化的水穀精氣,以及肺氣的宣發調節。當肺、脾、腎三臟的陽氣都虛弱時,他常用人參、白朮、附子一起搭配。
這樣的組合針對脾腎兩虛的問題,可以達到「培土生金」,也就是健脾補腎、讓氣陰同時得到補益的效果。
3.上下並治,寒溫並用
這個方子裡面同時用了兩類藥,一類是滋陰的藥(像熟地、麥冬),另一類是溫陽的藥(像附子)。
這樣「寒溫並用」,一方面能養陰來制約浮越的陽氣,一方面又能溫陽來推動陰液的轉化,讓陰陽重新達到平衡。
另外,藥性也兼顧上下。既能補下焦的腎陰,又能滋養上焦的肺金,所以能達到上下兼顧、整體調理的效果。馮氏臨床上常常搭配熟地黃、麥門冬、五味子,來特別潤養肺腎。
4.加減靈活,隨證施治
從書中《全真一氣湯方按》裡的16個醫案可以看到,這個方子的炮製和劑量安排非常靈活,會根據病人的情況細緻調整。舉幾個例子:
- 熟地:一般用八錢,如果病人容易拉肚子,就要先烘焙過再用;若陰虛特別厲害,則需要加量。
- 麥冬:去掉心,常用米炒到米變黃,再把米去掉取藥,一般用三錢,這樣可以避免太寒傷胃;若病人肺虛兼脾弱,還要再減量。
- 白朮:不是用土炒,而是直接炒到深黃色,再放在地上靜置一夜去火氣。若陰虛但脾不太虛,就用人乳拌勻後曬乾再炒黃,約三錢;若脾虛嚴重,可加到四、五、六錢。
- 牛膝:去掉粗毛,劑量依病情調整,大概二至三錢。
- 五味子:一般用八粒或更多,依需要的收斂作用決定。
- 附子:炮製後使用,劑量在一錢到二錢多不等。
- 人參:通常另外煎,劑量因體質不同,從二、三錢到四、五錢不等;若病人非常虛弱,可加到一兩甚至二兩,或直接加在原方裡,或單獨用參湯。若肺脈雖大但元氣還在,就只用原方,不一定要加參湯。
整體來說,這個方子的特色就是:能滋陰卻不會讓藥力停滯,補脾卻不會太燥,清肺卻不會過寒,壯火卻不會太熱,同時能讓火氣下降而使心神安寧,還能養血而讓肝木柔潤。
依照古代典籍記載,此方可以治療很多疾病,例如麻疹危症、虛勞重症(例如吐血、喘咳、衄血等)、脾腎兩虛、喉科疾病,這是誤服寒涼藥後導致的咽喉潰爛但不疼痛,以及胸膈脹悶、失眠、食慾不振、眼科疾病、眩暈、神志不清、濕熱症...等
近代中醫對於全真一氣湯的研究不少,若分析約120篇期刊論文後,歸納出以下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慢性心力衰竭、高血壓病、帕金森病、冠心病、心絞痛、甲狀腺功能減退症、免疫力低下、肺脹、久咳、喘證、支氣管哮喘、慢性氣管炎、肺心病、癌性發熱...等。
然而,古人對其療效也存在爭議,如《時方歌括》陳修園便質疑其療效被誇大。總體而言,全真一氣湯是一個值得現代中醫深入研究和臨床應用的經典方劑。
傳統服藥法
熟地五錢、炒燥麥冬二錢、炒黃白朮二錢、牛膝一錢六分,五味子三分,製附子八分,另煎參湯沖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全真一氣湯是一首補益藥物組成的方劑,陰虛火旺、實熱內盛者不宜服用。
全真一氣湯的經絡型態
- 人參、附子、五味子、牛膝、白術具備抗病毒、強化心臟、抗氧化、延緩老化,以及保護神經系統的作用;
- 人參、附子、熟地、麥冬、白術、牛膝、五味子都有抗腫瘤、提升免疫力的效果;
- 人參、熟地、麥冬、五味子可以幫助降低血糖、改善糖分代謝;
- 熟地、附子、牛膝具有降血壓的作用,其中熟地的乙醇萃取物能改善血液流變狀態,有助於預防周邊微循環阻塞所引起的慢性病;
- 麥冬能縮短血栓的形成時間,顯著改善微循環,與熟地合用可有效化痰結、疏通血絡;
- 此外,人參、附子、麥冬、白術、牛膝還具備抗發炎、鎮痛的作用,有助於化瘀通絡、止痛止癢。
- 人參皂苷可直接殺滅病毒、干擾感染細胞的訊號傳導途徑、阻斷病毒入侵,具備廣譜抗病毒作用,是解毒之佳品。諸藥合用,既能化瘀滯、通血絡,又補中寓攻、攻補並施,扶正祛邪,全面調節免疫、神經系統,同時抗炎、鎮靜、消腫、止痛、降糖、降壓、護血管,與張師「化瘀解毒、散結通絡、攻補並用」的治療理念不謀而合,真正體現「古方今用」。
相同名稱方劑
全真一氣湯, 出處:《馮氏錦囊·藥按》卷二十。 組成:熟地8錢(如大便不實,焙乾用;如陰虛甚者,加倍用),制麥門冬(去心,恐寒胃氣,拌炒米炒黃色,去米用)3錢(肺虛脾弱者少減之),雞腿白朮(炒深黃色,置地上1宿,出火氣,不用土炒。如陰虛而脾不甚虛者,人乳拌透,曬乾,炒黃)3錢(如脾虛甚者,用至4-5錢),牛膝(去蘆)由2錢加至3錢,五味子由8分至1錢5分,制附子由1錢加至2錢餘。 主治:滋陰救火。主治:陰分焦燥,上實下虛,上熱下寒,陰竭於內,陽越於外,斑疹熱極煩躁,上喘下瀉。中風大病陰虛發熱,吐血喘咳,一切虛勞重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