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暑風散方中加入川貝母,主要基於其清熱化痰、潤肺止咳的功效。
夏季暑熱易傷肺氣,導致肺津虧耗,出現咳嗽、痰多、口乾等症狀。川貝母性寒,入肺經,能清肺熱、化痰止咳,且能潤肺生津,改善肺津虧耗的情況。
此外,川貝母還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有效緩解暑熱所致的發熱、口渴、頭昏等症狀。因此,川貝母在暑風散方中,能起到清熱化痰、潤肺止咳,以及解暑清熱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暑熱所致的諸多不適。
暑風散方劑中包含枇杷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肺止咳:枇杷葉性涼,味甘,入肺經,具有清肺熱、止咳化痰的功效。暑熱傷肺,易致肺氣鬱熱,出現咳嗽、痰多等症狀,枇杷葉可清熱降火,化痰止咳,緩解暑熱引起的肺部不適。
二、疏風解表:枇杷葉還具有疏風解表的功效,可散發暑邪,緩解暑熱引起的發熱、頭痛、惡寒等症狀。暑風散以清熱解暑為主,而枇杷葉的疏風解表之效,可輔助清熱解暑,使療效更為顯著。
總之,暑風散方劑中加入枇杷葉,是為了清肺止咳、疏風解表,以達到清熱解暑、化痰止咳的療效。
暑風散方劑中加入橘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疏風散寒,理氣寬中: 橘紅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疏風散寒、理氣寬中的功效。暑熱之邪易傷肺氣,導致肺氣失宣,出現咳嗽、胸悶等症狀。橘紅能疏散暑熱,宣肺化痰,同時還能理氣寬中,緩解胸悶氣滯。
二、燥濕化痰,止咳平喘: 暑濕之邪易困脾胃,導致痰濕阻肺,出現咳嗽、喘息等症狀。橘紅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能將暑濕之邪從肺中驅散,達到止咳平喘的目的。
綜上所述,橘紅在暑風散方劑中能有效地疏風散寒、理氣寬中、燥濕化痰,對於暑熱、濕邪引起的肺氣失宣、痰濕阻肺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暑風散中包含天竹黃,主要源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用於治療暑熱傷津、風熱上攻所致的頭痛、目赤、咽痛、口渴、鼻衄等症狀。
天竹黃味苦性寒,入心經,可清熱瀉火,涼血止血,對於暑熱引起的熱毒上攻,具有很好的緩解作用。此外,天竹黃亦能解暑解毒,可有效消除暑熱帶來的各種不適症狀,如頭昏腦脹、口乾舌燥等。因此,暑風散中加入天竹黃,能夠有效地緩解暑熱引起的各種症狀,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
暑風散方中加入玉竹,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一、 清熱生津,潤燥除煩:夏季酷暑易傷津液,導致口乾舌燥、心煩不寐等症狀。玉竹性甘寒,入肺胃經,能清熱生津,滋陰潤燥,緩解暑熱所致的燥熱症狀,使人體清爽舒適。
二、 養陰益氣,平肝熄風:玉竹除了清熱生津外,還具有養陰益氣、平肝熄風的功效。暑熱易耗氣傷陰,導致氣虛乏力、肝陽上亢等問題,玉竹可滋陰益氣,平抑肝陽,緩解暑熱所致的頭暈目眩、心悸不安等症狀。
總而言之,玉竹在暑風散方中起到了清熱生津、滋陰潤燥、養陰益氣、平肝熄風的功效,協同其他藥物,有效緩解暑熱所致的各種不適。
暑風散方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養血活血,疏風止痛:暑風散主治暑熱傷風,症狀為頭痛、發熱、汗出惡風等。當歸具有養血活血、潤燥止痛之功效,可改善因暑熱所致的血虛頭疼,並能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疏風解表,緩解頭痛、發熱等症狀。
- 補益氣血,增強抵抗力:暑熱傷風容易損傷氣血,導致人體抵抗力下降。當歸能補益氣血,增強人體的抵抗力,有助於更快恢復健康,預防暑邪侵襲。
綜上所述,當歸在暑風散方中發揮了養血活血、疏風止痛以及補益氣血等多重功效,使其成為治療暑風的有效藥材。
暑風散方中包含犀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犀角性寒,味苦鹹,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古人認為暑熱易傷心陽,引發熱病、神昏、痙厥等症,犀角可清熱解毒,涼血止痙,緩解暑熱之邪對人體的侵襲。
- 鎮驚安神:犀角具有鎮驚安神之效,可用於治療暑熱引起的煩躁不安、神志不清、驚厥抽搐等症。古人認為犀角可以平息心火,鎮定神志,使其恢復正常。
然而,現代醫學已證實犀角無特殊藥效,且其來源於瀕危動物,使用犀角會造成生態破壞。因此,現代藥方已不再使用犀角,並以其他藥材替代。
暑風散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之功效,可緩解其他藥材的燥烈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而傷及正氣。暑風散中包含多味辛涼解表藥材,甘草可起到中和作用,使藥性更加平和。
- 增強療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材的療效,如配合辛涼解表藥材,可更有效地清熱解暑、祛風散邪。此外,甘草也具有益氣健脾、緩解脾胃不適的作用,可避免藥物對脾胃造成損傷,進一步提高療效。
暑風散中加入天南星,主要基於其祛風止痙、化痰散結的功效。暑風散治療暑熱入絡,風邪襲表所致的發熱、頭痛、身痛、口渴、脈浮數等症狀。
天南星性溫,味辛,歸肺、脾經,能驅散暑熱、止痙攣,並能化痰止咳,對於暑熱所致的頭昏腦脹、肢體麻木、口舌乾燥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同時,天南星也能疏散風邪,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暑風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暑風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小兒夏月風火咳嗽」,其症狀包括 唇焦口乾、渾身發燒、昏迷不醒,推斷其病機為 暑熱夾風邪侵肺,化火傷津,痰熱內擾心神。
- 風火咳嗽:夏季暑熱當令,風邪易與暑熱相合,侵犯肺衛,導致肺氣不宣、咳嗽痰黏,甚則熱邪化火,灼傷肺陰。
- 唇焦口乾:暑熱耗津,肺胃陰傷,故見口唇乾燥。
- 渾身發燒:熱邪熾盛,正邪相爭於氣分。
- 昏迷不醒:痰熱上蒙清竅,或熱擾心神,致神識昏蒙。
方劑以 潤肺生津、清熱化痰、涼血開竅 為核心治法,佐以 疏風宣肺,符合小兒「稚陰稚陽」之體,暑熱易傷津液的病理特點。
【暑風散】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潤肺生津,止咳化痰
- 蜜炙冬花:潤肺下氣,止咳化痰,蜜炙增強潤燥之效。
- 蜜炙玉竹:養陰潤肺,生津止渴,針對暑熱傷陰。
- 蜜炙枇杷葉:清肺止咳,降逆化痰,蜜炙緩其苦寒之性。
- 貝母(去心):清熱化痰,開鬱散結,助肺氣肅降。
- 橘紅:理氣化痰,寬胸利膈,防痰壅氣滯。
2. 清熱涼血,息風開竅
- 犀角(現多以水牛角代):涼血解毒,清心定驚,針對熱陷心包之昏迷。
- 天竺黃:清熱豁痰,涼心定驚,助犀角化痰開竅。
- 膽星:苦涼清熱,化痰息風,專治小兒痰熱驚風。
3. 調和氣血,健脾和中
- 歸身:養血和血,防暑熱耗傷陰血。
- 蔻米(白豆蔻):芳香化濕,醒脾和胃,助運化水濕。
- 生草(生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藥。
- 藕節: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為引經藥,導藥力入肺胃。
治療原理
- 暑熱夾風 → 風火犯肺 → 以 枇杷葉、冬花、貝母 宣肺化痰。
- 熱灼津傷 → 唇焦口乾 → 以 玉竹、藕節 生津潤燥。
- 痰熱擾神 → 昏迷發燒 → 以 犀角、天竺黃、膽星 清熱開竅。
- 小兒脾弱 → 佐 蔻米、橘紅 理氣醒脾,防滋膩礙胃。
全方 清潤並進,痰熱同治,兼顧小兒髒腑嬌嫩特性,符合「治暑當清熱保津,治風當化痰息風」的辨證思路。
傳統服藥法
冬花(蜜炙)1錢5分,貝母(去心)5分,枇杷葉(去毛,蜜炙)1錢,橘紅3分,天竺黃5分,玉竹(蜜炙)1錢,歸身1錢,犀角3分,生草5分,蔻米(研)3分,膽星1分。
潤肺生津。
加藕節1寸為引,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劑性味寒涼,脾胃虛寒者慎用。
- 本方劑含有犀角,犀角有毒,使用時需謹慎。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暑風散, 出處:《揣摩有得集》。 組成:冬花(蜜炙)1錢5分,貝母(去心)5分,枇杷葉(去毛,蜜炙)1錢,橘紅3分,天竺黃5分,玉竹(蜜炙)1錢,歸身1錢,犀角3分,生草5分,蔻米(研)3分,膽星1分。 主治:潤肺生津。主治:小兒夏月風火咳嗽,唇焦口乾,渾身發燒,昏迷不醒。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