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鉤藤飲子以「鉤藤」為主要藥材,乃因其具備 清熱平肝、息風止痙 的功效。鉤藤味苦性涼,入肝經,能有效治療肝陽上亢、風火內動所致的頭風眩暈、頭痛、驚厥、抽搐等症狀。
方劑中加入其他藥材,如菊花、川芎等,可增強其清熱平肝、疏風止痛的作用,協同鉤藤發揮療效,針對不同症狀進行調理。因此,鉤藤作為主要藥材,成為鉤藤飲子的核心,使其成為治療肝陽上亢、風火內動症狀的有效方劑。
鉤藤飲子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風止痙: 鉤藤飲子主要用於治療肝陽上亢所致的頭痛眩暈、肢體抽搐等症狀。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風解表、止痙止痛的功效。其疏風散寒,能通達經絡,解除風邪對經脈的阻滯,從而達到止痙止痛的效果。
- 調和藥性: 鉤藤飲子中其他藥物如鉤藤、天麻、石決明等,多屬涼性藥物,容易損傷陽氣。而防風性溫,能溫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寒涼,導致脾胃虛寒。
鉤藤飲子中加入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風通絡,散寒止痛:獨活性溫,善於疏散風寒,通利經絡,並能止痛。鉤藤飲子主治肝陽上亢,風熱內擾所致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而獨活能疏風散寒,通絡止痛,可輔助鉤藤清熱平肝,緩解頭痛、眩暈等症狀。
- 配伍增效,相得益彰:鉤藤清熱平肝,善於治療肝陽上亢,而獨活疏風散寒,通利經絡,二者合用,相輔相成,共奏清熱平肝、疏風通絡之效,增強藥效,使療效更顯著。
鉤藤飲子中包含天麻,主要原因有二:
- 相輔相成,增強鎮痙止痛效用:鉤藤具有平肝熄風、清熱解痙之效,而天麻擅長息風止痙、平肝定眩。二者合用,可相輔相成,增強鎮痙止痛的療效,尤其適用於肝陽上亢、風火內動導致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痙攣抽搐等症狀。
- 協同作用,減少副作用: 天麻能減輕鉤藤的寒涼性,避免寒凝氣滯,同時還能緩解鉤藤可能引起的頭昏沉重等副作用,使得藥物更安全有效。
鉤藤飲子中添加天竹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平肝止痙: 天竹黃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平肝熄風的功效。鉤藤飲子主治肝陽上亢、肝風內動所致的眩暈、頭痛、驚癇等症,天竹黃的加入可協同鉤藤、石決明等藥物,增強清熱平肝、止痙的效果。
- 增強藥效: 天竹黃與鉤藤、石決明等藥物配伍,可互相增效,加強清熱平肝、熄風止痙的作用,使療效更加顯著。
總而言之,天竹黃的加入,不僅能增強鉤藤飲子的清熱平肝、止痙功效,還能增強整體藥效,使之更能有效地治療肝陽上亢、肝風內動所致的相關疾病。
鉤藤飲子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風解表: 羌活性溫,具有疏風解表、散寒止痛的功效。鉤藤飲子主治肝陽上亢、風熱內盛所致的頭痛眩暈、頭脹耳鳴等症。羌活可以配合鉤藤、川芎等藥材,疏散風熱,清熱解毒,緩解頭痛及眩暈等症狀。
- 通絡止痛: 羌活還具有通絡止痛的功效。鉤藤飲子中加入羌活,可以促進氣血流通,舒筋活絡,緩解因肝陽上亢引起的頭部疼痛和肢體麻木等症狀。
綜上所述,羌活在鉤藤飲子中扮演著疏風解表、通絡止痛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提升藥方整體療效。
鉤藤飲子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熱,清熱解毒: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經,具有疏散風熱、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鉤藤飲子主治熱病頭痛,伴有眩暈、耳鳴、口苦、舌苔黃膩等症。川芎可疏散風熱,清熱解毒,緩解頭部熱證,配合鉤藤清熱平肝,共奏清熱解毒、止痛之效。
- 活血通絡,止痛: 川芎能活血化瘀,通經絡,對於頭部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的頭痛有較好的緩解作用。鉤藤飲子中其他藥物如鉤藤、白芍等也具有活血止痛的作用,川芎的加入更能加強活血通絡、止痛的效果,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鉤藤飲子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協同降壓作用: 升麻性味辛涼,具有升散、透疹、清熱解毒之功效。其能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並可升陽舉陷,有助於改善頭昏腦脹、肢體麻木等症狀。與鉤藤同用,可協同降壓,並改善頭部微循環,達到更佳的降壓效果。
2. 疏散風熱,改善頭部循環: 鉤藤飲子常用於治療高血壓引起的頭痛、眩暈等症。升麻善於疏散風熱,清熱解毒,可以緩解因風熱上擾所致的頭痛,並改善頭部的血液循環,緩解頭暈症狀。
鉤藤飲子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調和藥性,緩解毒性: 鉤藤性寒,味苦,善於清熱平肝,但其性峻烈,易傷脾胃。甘草性平,味甘,能調和藥性,緩解鉤藤的寒涼之性,避免其過度傷脾胃,更能增強藥效。
- 增強藥效,扶正祛邪: 甘草味甘,能益氣健脾,補益中氣,使藥物更易於吸收和發揮作用,更能增強鉤藤清熱平肝、息風止痙的功效,達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鉤藤飲子中包含龍膽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瀉火,平肝熄風:龍膽草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平肝熄風的功效。鉤藤飲子以鉤藤為君藥,主治肝陽上亢、風熱內擾所致的頭風頭痛、眩暈、耳鳴等症,而龍膽草可輔助清熱瀉火,平息肝風,增強藥效。
二、 解毒消腫:龍膽草亦具解毒消腫之效。鉤藤飲子中常配伍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如黃芩、黃連等,龍膽草可協同作用,增強解毒消腫功效,減少肝火上炎所致的炎症反應。
鉤藤飲子中加入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風散寒,通竅止痛: 麻黃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宣肺通竅的作用。對於風寒襲表、頭風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麻黃可疏散風寒,通利鼻竅,緩解頭部疼痛。
- 輔助鉤藤降壓,平肝熄風: 鉤藤飲子以鉤藤為君藥,具有平肝熄風、清熱解毒、降壓的作用。麻黃配合鉤藤,可加強其疏風通竅之效,並通過發汗解表,間接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降低血壓,進一步平肝熄風,達到協同作用。
鉤藤飲子中加入蟬蛻,主要基於其清熱解痙的功效。蟬蛻性涼,味甘,歸肺、肝經,具有疏風止痙、散風止癢的功效。鉤藤飲子主要用於治療肝陽上亢、風熱內擾所致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痙攣抽搐等症。
蟬蛻加入方劑中,可以輔助鉤藤清熱平肝、息風止痙,加強藥效,使藥物更有效地清熱解毒、疏風散熱,緩解患者的症狀。
主治功效
鉤藤飲子主治功效分析
鉤藤飲子,此方見於多本古代醫書,主治功效略有差異,但主要針對驚風、癇證、吐瀉等症狀。
綜合各家論述,鉤藤飲子主要功效可歸納如下:
- 平肝熄風,定驚止搐: 用於治療各種驚風、癇證,症見抽搐、驚悸、目睛上視、手足瘛瘲等。
- 清熱化痰: 用於治療熱極生風,症見發熱、口吐涎沫、痰多等。
- 健脾和胃,止吐止瀉: 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引起的吐瀉、虛風慢驚等。
從方劑組成及藥物功效分析,其治療原理如下:
平肝熄風:
- 鉤藤為君藥,擅長平肝熄風,清熱定驚,是治療肝風內動、驚癇抽搐的要藥。
- 天麻輔助鉤藤,加強息風定驚、舒筋活血之效。
- 防風祛風解表,協助平息內風。
- 全蠍、殭蠶(部分方劑含有)息風止痙,通絡止痛。
清熱化痰:
- 天竺黃(部分方劑含有)清熱化痰,利咽開音,對於痰熱壅盛所致的驚風有效。
- 黃連、龍膽草(部分方劑含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有助於清除體內熱邪。
健脾和胃:
- 人參、甘草補益脾胃,扶助正氣,用於脾胃虛弱所致的吐瀉、慢驚。
- 生薑溫中散寒,和胃止嘔。
- 薄荷疏散風熱,和中緩急,協助調理脾胃功能。
行氣活血,調經止痛:
- 川芎行氣活血,調經止痛,有助於氣血通暢,緩解痙攣疼痛。
- 升麻(部分方劑含有)疏散風邪,清熱解毒,與川芎協同,加強行氣活血之效。
和中緩急,潤肺止咳:
- 甘草調和諸藥,和中緩急,潤肺止咳,使全方藥效更加平和。
總體而言,鉤藤飲子以平肝熄風為主,兼顧清熱化痰、健脾和胃,通過多種藥物配伍,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不同醫家根據臨床經驗,對方劑組成略有加減,但其核心功效和治療原理基本一致。 根據古文內容顯示,不同醫家對於鉤藤飲子的應用有所側重,例如:
- 錢乙的鉤藤飲子強調其治療吐利、脾胃虛風、慢驚的功效。
- 《奇效良方》中鉤藤飲子則強調其治療驚風天吊、卒然驚悸、眼目翻騰的功效。
- 《幼幼新書》中則記載多個鉤藤飲子變方,用於治療小兒陰癇、慢脾、諸癇啼叫等症。
- 《保嬰撮要》中鉤藤飲子則用於治療脾虛生風的病症。
- 《審視瑤函》與《奇症匯》中鉤藤飲子則用於治療眼目疾病,如轆轤轉睛等。
-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中鉤藤飲子則用於治療發熱戴眼、口吐涎沫、欲發癇搐等症。
- 《太平聖惠方》中鉤藤飲子則用於治療小兒發熱戴目、口中吐沫,以及小兒未滿月壯熱發癇等症。
- 《醫學綱目》中鉤藤飲子則用於治療吐利、脾胃氣弱、虛風慢驚等症。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鉤藤飲子有清熱解表、祛風通絡、平肝息風的功效,可以緩解驚風潮搐、目視昏迷等症狀。但是,鉤藤飲子性味辛溫,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因此,孕婦、小孩、體質虛弱的人不宜服用。此外,鉤藤飲子有一定的副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頭暈、心悸、失眠等症狀,如果出現這些症狀,應該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鉤藤飲子,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一引張渙方。 組成:鉤藤半兩,蟬殼半兩,黃連(揀淨)1兩,甘草(微炙)1兩,川大黃(微炮)1兩,天竺黃1兩。 主治:小兒諸癇啼叫。
鉤藤飲子, 出處:《聖惠》卷七十六。 組成:鉤藤半兩,蚱蟬1枚(去翅足,微炙),人參1分(去蘆頭),子芩1分,川大黃1分,牛黃1小豆(研入)。 主治:小兒發熱,時時戴目,口中吐沫。
鉤藤飲子, 出處:《靈驗良方匯編》卷三。 組成:鉤藤鉤1錢,防風1錢,獨活1錢,天麻1錢,天竺黃1錢,羌活1錢,川芎1錢,升麻5分,甘草(炙)5分,龍膽草5分,麻黃5分,蟬退5個(去頭足)。 主治:一切驚風潮搐,目視昏迷。
鉤藤飲子,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組成:鉤藤3分,蟬殼半兩,防風(去蘆頭,切)半兩,人參(去蘆頭,切)半兩,麻黃(去節,秤)半兩,白僵蠶(炒黃)半兩,天麻半兩,蠍尾(去毒,炒)半兩,甘草(炙)1分,川芎1分,麝香1分(别研入)。 主治:吐利,脾胃虛風慢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