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藤丸

GOU TE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28

熱/寒比例

極寒 (0.14)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心經 17%
胃經 15%
心包經 15%
大腸經 15%
脾經 0%
腎經 0%
膽經 0%
膀胱經 0%
肺經 0%
肝經
心經
胃經
心包經
大腸經
脾經
腎經
膽經
膀胱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鉤藤丸中包含鉤藤,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主治功效: 鉤藤為常用中藥,性寒味苦,具有清熱平肝、熄風止痙的功效。鉤藤丸常用於治療肝陽上亢、頭痛眩暈、肝風內動、痙攣抽搐等症。而鉤藤正是該方劑中針對這些病症的主要藥材,發揮其清熱平肝、熄風止痙的功效。
  2. 藥性配伍: 鉤藤丸中其他藥材,例如川芎、白芍、天麻等,也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鎮靜安神等功效。鉤藤與這些藥材配伍,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更能發揮其藥效。

鉤藤丸方劑中加入天竹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平肝潛陽,熄風止痙: 天竹黃味苦性寒,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平肝熄風的功效。鉤藤擅長息風止痙,而天竹黃則能輔助其平肝潛陽,使藥效更為顯著,對於肝陽上亢、風熱內擾導致的眩暈、頭痛、痙攣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2.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天竹黃亦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對於鉤藤丸中其他藥物可能引起的熱毒反應,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使藥效更為安全有效。

鉤藤丸中加入牛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熄風止痙:牛黃具有清熱解毒、鎮驚安神之效,可與鉤藤相輔相成,增強其清熱熄風、平肝止痙的功效,對於熱病神昏、痙厥抽搐、高熱驚厥等症狀,有更顯著的效果。
  2. 通經活絡,開竅醒神:牛黃具有通經活絡、開竅醒神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腦部供血,對於因腦血管病變引起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也能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鉤藤丸中加入胡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平肝熄風: 胡黃連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平肝熄風之效。鉤藤丸以鉤藤為主藥,善於平肝熄風,而胡黃連則可加強其清熱解毒之功,使藥效更加全面。
  2. 抑制肝火上炎: 鉤藤丸常用於治療肝陽上亢、肝火上炎導致的頭痛眩暈、煩躁不安等症狀。胡黃連可清肝瀉火,抑制肝火上炎,防止病情加重,配合鉤藤更好地平肝熄風,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鉤藤丸中加入天麻,主要是基於其平肝熄風的功效,與鉤藤清熱平肝、息風止痙的功效相輔相成。

天麻味甘性平,入肝經,能平肝息風、止痙定痛,尤其適用於肝陽上亢、風火內動所致的頭風眩暈、肢體麻木、抽搐痙攣等症狀。

鉤藤丸主要用於治療肝陽上亢、風熱內動所致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痙攣抽搐等症狀。加入天麻,可加強其平肝熄風的功效,使藥效更顯著。

鉤藤丸方中加入白附子,主要是利用其鎮痙止痛的功效。白附子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具有祛風濕、止痙、散寒止痛的功效。

鉤藤丸主治肝陽上亢、風火內動所致的頭痛、眩暈、頭脹、面紅目赤、口苦咽乾、心煩易怒、失眠多夢等症。白附子的鎮痙作用可以緩解肝陽上亢引起的頭部痙攣、疼痛,而其散寒止痛的功效可以改善頭部寒凝、疼痛等症狀,因此,白附子在鉤藤丸中起到了協同作用,增強了方劑的療效。

鉤藤丸中包含全蠍,主要是因為全蠍性寒,具有平肝熄風、鎮痙止痛的功效。

鉤藤丸主要用於治療肝陽上亢、風熱內擾所致的高血壓、眩暈、頭痛、失眠等症狀。全蠍可以 清熱解毒、平肝熄風、鎮痙止痛,與鉤藤、天麻等藥物協同作用,起到 平肝降壓、鎮靜安神 的作用,有效緩解上述症狀。

此外,全蠍的毒性較小,在藥方中使用適當劑量,可以安全有效地發揮其藥效。

鉤藤丸中加入硃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鎮驚安神: 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驚安神之效。對於因肝火上炎、心神不寧、神志恍惚、驚悸失眠等症狀,硃砂能起到平心安神、清熱解毒的作用,配合鉤藤等藥物,可有效緩解相關症狀。
  2. 潛陽息風: 硃砂具有潛陽息風之效,能平息肝風,對於肝陽上亢、頭風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與鉤藤等藥物配合,可更好地發揮其潛陽息風的功效。

鉤藤丸中添加米粉,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黏合作用: 米粉具有良好的吸水性和黏性,能將藥材粉末緊緊黏合,方便丸劑成型,避免藥粉散落,提高藥效的穩定性。
  2. 緩和作用: 米粉性質溫和,不會與其他藥材產生劇烈反應,有助於緩解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刺激腸胃,使藥效更溫和、更易於吸收。

總體來說,米粉的加入有助於提升鉤藤丸的穩定性和安全性,使其更容易服用和發揮療效。

鉤藤丸中含有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芳香開竅,豁痰醒神:麝香性辛溫,氣味濃烈,具有開竅醒神、豁痰止痙的功效。鉤藤丸主治風熱痰火上擾,神志昏迷、痙厥抽搐等症,而麝香的開竅醒神功效能有效緩解患者神志不清、昏迷不醒等症狀,配合鉤藤、天麻等藥物,共奏清熱豁痰、鎮驚止痙之效。
  2. 引藥入心,增強療效:麝香入心經,具有引藥入心的作用,能使其他藥物更容易到達病竈,增強藥效。鉤藤丸中其他藥物主要作用於肝經、膽經,而麝香的引藥入心作用能使藥物更好地作用於心經,更有效地治療神志昏迷、痙厥抽搐等症狀。

主治功效


鉤藤丸主治功效分析

古籍記載之主治:

根據多部古籍的記載,鉤藤丸的主治涵蓋以下範疇:

  • 小兒天瘹/天吊風/風癇: 表現為身體壯熱、筋脈拘急、時時抽搐、發作無休止,甚至可見面目青冷、行步不正、口面喎戾、言語無度等症狀。
  • 慢驚: 因脾胃虛弱、中氣大虛所致,表現為身冷、面黃、不渴、口鼻中氣寒、大小便青白、昏睡露睛、目上視、手足瘛瘲、筋脈拘攣等症狀。
  • 盤腸/內吊: 因寒氣侵襲或脾胃虛寒所致,表現為腹痛多啼、哭聲不止、腰曲額汗、面色青白、伏臥而啼等症狀,甚至可見身體傴僂、口噤不開、腹中鳴等症狀。

治療原理分析:

鉤藤丸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平肝熄風、清熱化痰、安神定驚三大原則,并結合不同症狀的病機進行加減變化。

  1. 平肝熄風:

    • 小兒天瘹、天吊風、風癇等症,中醫認為多與「肝風」有關。肝主筋,風性動,肝風內動則表現為筋脈拘急、抽搐等症狀。
    • 鉤藤丸中,鉤藤為君藥,善於平肝熄風、解熱鎮痛,是治療此類病症的主藥。
    • 天麻息風定驚、祛風通絡,白附子散寒除溼、活血止痛,全蠍攻毒殺蟲、息風止癇,均可協助鉤藤加強熄風止痙的功效。
  2. 清熱化痰:

    • 熱邪也是導致小兒抽搐的重要因素之一。熱邪壅盛,灼傷津液,可致筋脈失養而拘急。
    • 天竹黃清熱燥濕、化痰止咳,牛黃清心瀉火、豁痰開竅,胡黃連清熱燥濕、利尿消腫,三藥合用,可清解熱邪,消除痰熱,從而緩解因熱邪導致的抽搐。
  3. 安神定驚:

    • 小兒神氣怯弱,易受驚擾,驚則氣亂,可導致抽搐發作。
    • 磷砂安神醒腦、清心明目,麝香開竅醒神、闢穢避邪,二藥合用,可安神定驚,穩定小兒的神志,減少抽搐的發生。
  4. 脾胃調理:

    • 慢驚多因脾胃虛弱、中氣不足所致,脾虛則生風,風盛則筋急。
    • 米粉補益脾胃、養陰生津,可扶助正氣,改善脾胃功能,從而減少慢驚的發生。
    • 一些醫家還會根據具體情況,加用參朮湯、黃耆湯、溫白丸等方劑,以加強補益脾胃、溫中散寒的功效。

總結:

鉤藤丸是一個針對小兒抽搐類疾病的經典方劑,其配伍嚴謹,涵蓋了平肝熄風、清熱化痰、安神定驚、脾胃調理等多個方面,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通過對古籍記載的分析,可以看出鉤藤丸在治療小兒天瘹、慢驚、盤腸等疾病方面具有顯著的療效。其治療原理也充分體現了中醫對小兒抽搐類疾病病因病機的深刻認識。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注意用量。

相關疾病


癲癇顏面神經麻痺突然暈倒不省人事手指緊繃難以伸直四肢筋肉筋攣僵硬

相同名稱方劑


鉤藤丸, 出處:《育嬰秘訣》卷二。 組成:鉤藤5分,白茯苓5分,天麻2分半,防風2分半,朱砂(水飛)2分半,蟬退2分半,羌活2分半,獨活2分半,青皮2分半,炙甘草2分半。 主治:小兒驚風內釣。

鉤藤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五。 組成:鉤藤半兩,天竹黃1分(研細),牛黃1分(研細),胡黃連半兩,天麻1分,白附子1分(炮裂),乾蠍1分(微炒),朱砂1分(研細),米粉1分,麝香半分(研細)。 主治:小兒天釣,身體壯熱,筋脈拘急,時時抽掣。

鉤藤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五。 組成:鉤藤1兩,鉛丹(研)1兩,茵芋葉1兩,石膏(研)1兩,杜蘅1兩,防葵(炙)1兩,秦艽(去土)1兩,甘草(炙)1兩,菖蒲(九節者,去節,焙)1兩半,黃芩(去黑心)1兩半,松蘿(炒)半兩,蜣螂(去翅足,炒)半兩。 主治:小兒風癇,至大不除,發即百脈攣縮,行步不正,口面戾,言語無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