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仙方牛黃丸」中包含「白花蛇」,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化瘀解毒: 白花蛇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解毒消腫的功效。此藥在方劑中可與牛黃、硃砂等藥物協同作用,以達到清熱解毒、化瘀止痛的效果,用於治療熱病神昏、中風昏迷、熱毒發斑等症。
二、通絡止痛: 白花蛇具有通絡止痛之效,與其他藥物配合,能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疼痛,對於因瘀血阻滯引起的頭痛、肢體麻木、半身不遂等症有較好的療效。
仙方牛黃丸中加入天麻,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 平肝熄風:天麻味甘性平,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止痙定眩之功效。牛黃丸主治熱病神昏、驚厥抽搐、中風昏迷等症,天麻可協同其他藥材,清熱解毒,平息肝風,緩解痙攣,達到醒腦開竅之效。
- 活血化瘀:天麻亦具活血化瘀之效,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腦部血液供應,有助於緩解中風後遺症,如肢體麻木、言語不利等。
仙方牛黃丸中包含全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通絡止痙: 全蠍性寒,味鹹,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通絡止痙之效。對於熱毒入絡、筋脈痙攣所致的口眼歪斜、肢體麻木、抽搐等症狀,全蠍能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
- 配伍增效: 仙方牛黃丸中含有牛黃、麝香、珍珠等多種名貴藥材,以清熱解毒、鎮驚開竅為主。全蠍的加入,不僅能增強藥物清熱解毒的功效,更能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起到通絡止痙、開竅醒神的作用,協同增強療效。
仙方牛黃丸中包含白附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止痙:白附子性溫,入肝經,具有祛風止痙的功效,可治療肝風內動所致的痙攣抽搐、口眼歪斜等症狀,配合牛黃清熱解毒,可更有效地緩解熱病神昏、驚厥等危重病症。
- 化痰散結:白附子還具有化痰散結的作用,可治療痰濁阻滯、氣機鬱結所致的胸悶、咳嗽等症狀,與其他藥材如冰片、麝香等相輔相成,可增強清熱開竅、化痰開結的功效。
仙方牛黃丸為傳統中醫藥方,其組成精妙,旨在清熱解毒、開竅醒神。其中,烏頭的加入看似與整體涼性方劑相悖,實則有其深層考量。烏頭,味辛性熱,雖有毒性,但經炮製後能減緩其烈性,增強通絡止痛之效。在仙方牛黃丸中,烏頭用於對抗寒凝血瘀所致的疼痛,並可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病所,發揮更佳療效。此外,烏頭與方中牛黃、犀角等清熱解毒藥物相配,形成寒熱並用的治療策略,既清內熱,又散外寒,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這種複雜而精細的藥物組合,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智慧,使仙方牛黃丸成為治療高熱昏厥、中風昏迷等急症的有效方劑。
然而,由於烏頭含有的烏頭鹼具有強烈毒性,使用時必須嚴格控制劑量,並遵循專業醫師指導,以免發生中毒事件。現代中醫臨床應用時,多採用替代品或低劑量炮製烏頭,確保療效同時降低風險。
仙方牛黃丸中加入薄荷,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薄荷性涼,味辛,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牛黃丸本身具有清熱解毒、豁痰開竅的作用,加入薄荷能增強其清熱解毒、疏風散熱的效果,更能有效治療熱病引起的煩躁、口渴、頭痛等症狀。
- 醒腦開竅,清利頭目: 薄荷具有醒腦開竅、清利頭目的功效,能有效改善熱病引起的頭昏腦脹、神志不清等症狀。仙方牛黃丸本身也具有開竅醒神的作用,加入薄荷能加強此功效,更能有效治療中風、昏迷等急症。
仙方牛黃丸中含有雄黃,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 雄黃性溫,味辛,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殺蟲止痛的功效。古人認為其能解百毒,用於治療熱毒熾盛、瘡瘍腫毒、濕疹瘙癢等症。
- 鎮驚開竅: 雄黃亦具鎮驚開竅之效,用於治療熱病神昏、痙攣抽搐、癲癇等病症。
因此,仙方牛黃丸中添加雄黃,旨在增強其清熱解毒、鎮驚開竅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熱病、瘡瘍腫毒、神昏等病症的目的。
仙方牛黃丸中加入硃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鎮驚安神: 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清熱解毒、鎮驚安神之效。在方劑中,它能與牛黃、麝香等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清熱解毒、鎮驚開竅之功,治療熱病神昏、驚厥抽搐等症。
- 增強藥效,提高療效: 硃砂與其他藥物配伍,能增強藥效,提高治療效果。例如,硃砂與牛黃、麝香等藥物配伍,能加強其開竅醒神之效,更好地治療熱病神昏、中風昏迷等症。
仙方牛黃丸中包含牛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解毒: 牛黃具有清熱解毒、鎮驚開竅之效,可用於治療熱病神昏、驚厥抽搐、咽喉腫痛等症。
- 化瘀止痛: 牛黃亦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對於熱毒壅盛所致的瘀血腫痛有一定療效。
因此,仙方牛黃丸中加入牛黃,旨在發揮其清熱解毒、化瘀止痛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熱病神昏、驚厥抽搐等病症的目的。
仙方牛黃丸中包含麝香,主要原因有二:
- 開竅醒神:麝香性溫,味辛,入心經,具有開竅醒神、闢穢解毒的功效。對於中風昏迷、痰迷心竅、熱病神昏等症,能迅速提升患者意識,改善神志不清的症狀。
- 活血通絡:麝香亦可活血化瘀,通經絡,對於中風後肢體麻木、癱瘓等症狀,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供血,有助於恢復肢體功能。
因此,麝香在仙方牛黃丸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有效改善中風昏迷、痰迷心竅、熱病神昏等症狀,並促進肢體功能恢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仙方牛黃丸之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首載於《幼幼新書》,為宋代治療小兒驚風之要方。其主治範疇聚焦於風邪、痰熱、驚搐所致諸症:
- 驚風:急驚風之高热神昏、四肢抽搐,或慢驚風之虛風內動。
- 中風:小兒中風痰壅,口眼歪斜,肢體不遂。
- 五癇天釣:泛指癲癇類疾患,天釣指小兒頭目仰視、角弓反張之危象。
- 客忤潮涎:外邪侵擾(客忤)致痰涎潮湧、窒塞胸膈。
方劑組成與治療邏輯
全方以息風化痰、開竅醒神為核心,可分為四組藥物協同作用:
1. 祛風止痙組
- 白花蛇(酒浸):透骨搜風,截驚定搐,善通經絡。
- 天麻:平肝息風,為治內風之聖藥。
- 全蠍:蟲藥走竄,熄風解痙,直折抽搐。
- 白附子:祛風痰,逐頭面風邪。
- 生川烏:大辛大熱,散經絡寒痰,止周身痹痛(此方取其「疾追風邪」之峻力,然須配伍制其毒性)。
用意:風邪內擾則筋急,痰阻經絡則搐搦。此組藥物風痰並治,從經絡層面解除拘急。
2. 豁痰開竅組
- 雄黃:燥濕祛痰,辟秽解毒,化痰結。
- 辰砂(朱砂):鎮心安神,清熱解毒。
- 牛黃:清心豁痰,開竅醒神,為熱入心包之要藥。
- 麝香、冰片:辛香走竄,通關開竅,引藥直達病所。
用意:小兒驚風多兼痰熱蒙蔽心竅。此組藥物痰熱並清,促神明甦醒。
3. 載藥宣透組
- 麻黃:煎湯製丸,取其辛溫宣散,透達表裡,助諸藥外散風邪、內通經絡。
- 薄荷湯送服:清涼透表,協同麻黃疏風而不燥烈。
用意:驚風多由外邪引動,麻黃、薄荷一溫一涼,共構「開表透邪」之路徑。
4. 調和與賦形
- 酒煎麻黃:酒性行散,助藥力迅疾布散全身。
- 芡實大丸劑:小兒服藥不便,濃縮為丸,薄荷湯磨化既便利又增藥效。
治療原理綜論
此方之配伍體現**「外散內清、風痰並治」**思路:
- 祛風以解痙:白花蛇、全蠍等深入經絡,搜剔風邪,解除肌肉拘急。
- 化痰以開竅:雄黃、牛黃等化解痰熱,恢復心神清明。
- 宣透以導邪:麻黃、薄荷為媒介,使內蘊之邪有外達之機。
尤其值得注意者,乃川烏與牛黃之寒熱並用:川烏辛熱逐寒痰,牛黃苦涼清心熱,二者相反相成,針對小兒「風痰夾雜寒熱」之複雜病機。全方集蟲藥、礦藥、香藥於一體,體現宋代兒科方「峻藥緩投、標本兼顧」之特色。
傳統服藥法
白花蛇半兩(酒浸,取肉),天麻半兩,全蠍半兩,白附子半兩,真川烏一隻(重半兩,生者,去皮臍),薄荷葉半兩(以上6味,先為細末,次入),雄黃半兩,辰砂3錢,牛黃1錢,麝香1錢,腦子半錢(皆別研)。發散驚邪。
上一處和勻,麻黃去根2兩,酒1升,煎麻黃至1盞,去麻黃,用酒熬藥得所,為丸如芡實大,密器盛之。
1丸作5服,煎金錢薄荷湯磨化。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臨用時應遵醫囑,不可擅自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仙方牛黃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七三。 組成:白花蛇半兩(酒浸,取肉),天麻半兩,全蠍半兩,白附子半兩,真川烏一隻(重半兩,生者,去皮臍),薄荷葉半兩(以上6味,先爲細末,次入),雄黃半兩,辰砂3錢,牛黃1錢,麝香1錢,腦子半錢(皆别研)。 主治:發散驚邪。主治:小兒驚風,中風,五癇天釣,客忤潮涎灌膈。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