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散結化痰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化痰散結: 黃連味苦性寒,入心、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燥濕之功。對於痰熱壅盛、胸悶氣喘、咳嗽痰多等症狀,黃連可清熱化痰,散結消腫,配合其他藥物,能有效改善痰熱阻滯的病症。
- 制約藥性,調和藥性: 散結化痰湯中往往包含一些溫熱性藥物,如瓜蔞仁、半夏等,黃連的寒性可以制約這些藥物的溫燥之性,避免藥性過於燥烈,造成脾胃受損,同時也使藥物更加平和,達到更好的療效。
散結化痰湯中加入梔子,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解毒消腫: 梔子味苦寒,入心、肺、三焦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對於痰熱壅肺、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等症狀,梔子能清熱解毒,消散痰火,緩解症狀。
- 利濕退黃: 梔子亦有利濕退黃之效,能促進體內濕熱的排出,對於黃疸、濕熱蘊結等病症有一定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散結化痰湯中加入梔子,既能清熱解毒,又能利濕退黃,對於痰熱壅肺、咳嗽氣喘等症狀,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散結化痰湯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行氣解鬱,消散結塊: 香附具有行氣解鬱、活血化瘀的功效,可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進而消散痰凝所致的結塊,使痰液易於排出。
- 理氣止痛,緩解胸悶: 痰濁阻滯,可導致胸悶氣短、疼痛等症狀。香附的理氣止痛作用,可緩解胸悶不適,使患者呼吸更加順暢。
總之,散結化痰湯中加入香附,能夠有效促進氣血運行,消散痰凝,並緩解胸悶等症狀,達到化痰散結的目的。
散結化痰湯中加入川貝母,主要是利用其潤肺化痰和散結消腫的功效。
川貝母性寒,味甘微苦,入肺經,能清熱潤肺,化痰止咳,對於痰熱壅肺、咳嗽痰稠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此外,川貝母還具有消腫散結的作用,對於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肺部結節等症狀也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散結化痰湯中加入川貝母,可以有效地化解痰液,緩解咳嗽,並促進肺部腫塊的消散,達到治療目的。
散結化痰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行氣,散結消痰: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經,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痰結多因氣滯血瘀所致,川芎能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利於痰液的消散。
- 引導藥力,協同散結: 散結化痰湯中多用辛溫解表藥,川芎的辛溫之性可以引導藥力直達病所,並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散結化痰的功效。
散結化痰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燥濕化痰:半夏味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之效。對於痰濕凝滯,阻礙氣機,導致咳嗽痰多、胸悶氣短等症狀,半夏可以有效地將痰液化解,使之排出體外。
- 降逆止嘔:半夏性溫,能降逆氣,止嘔吐。對於痰阻氣道,上逆犯肺,導致咳嗽、嘔吐等症狀,半夏可以降逆氣,止嘔吐,使之氣機通暢。
因此,散結化痰湯中加入半夏,能夠有效地化解痰濕,降逆止嘔,達到散結化痰的目的。
散結化痰湯中加入橘紅,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作用:
- 理氣化痰:橘紅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理氣、化痰、止咳之功效。其揮發油成分可疏散肺氣,使痰液易於排出,有助於消除痰結,緩解咳嗽、胸悶等症狀。
- 溫肺散寒:橘紅亦可溫肺散寒,對於寒邪客肺引起的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效果。
因此,散結化痰湯中加入橘紅,能有效地化解痰結,理氣止咳,達到治療目的。
散結化痰湯中包含紫蘇葉,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 行氣解鬱,宣肺止咳:紫蘇葉辛溫,入肺經,可疏散風邪,行氣解鬱,宣肺止咳,適用於痰熱鬱結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
- 散寒解表,宣散風寒:紫蘇葉亦具散寒解表之效,可治療風寒感冒所致的咳嗽、鼻塞、發熱等症。
因此,紫蘇葉在散結化痰湯中可發揮行氣解鬱、宣肺止咳,以及散寒解表的功效,有助於化痰止咳,改善呼吸道症狀。
散結化痰湯中加入青黛,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功效。青黛性寒,味苦,入肺、肝經,能清熱解毒,消散瘀血,對於痰熱壅肺、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有良好效果。
青黛能清熱解毒,可有效清除痰熱,化解痰液,使痰液易於排出。同時,青黛也能涼血消腫,對於痰熱引起的肺部腫脹,也能起到一定緩解作用,進一步促進痰液的排出。因此,散結化痰湯中加入青黛,有助於更有效地清熱化痰,緩解咳嗽等症狀。
散結化痰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消積: 枳殼味苦、辛,性寒,入脾、胃經。其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散結之效,能疏通氣機,消解痰飲積聚,有助於化解痰液,促進其排出。
- 降逆止嘔: 枳殼亦能降逆止嘔,對於痰阻氣道、氣逆上衝所致的咳嗽、嘔吐等症狀,有輔助緩解作用。
因此,枳殼在散結化痰湯中起到行氣化痰、消積降逆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治療痰飲積聚、咳嗽氣喘等症狀的效果。
散結化痰湯中加入白豆蔻,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行氣消積: 白豆蔻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行氣化濕、消積止痛的功效。對於痰濁凝滯、氣機阻滯所致的胸悶、咳嗽、痰多等症狀,白豆蔻可以起到疏通氣機、消散痰濁的作用。
- 芳香開竅: 白豆蔻芳香氣味濃鬱,具有芳香開竅的功效,可以通暢氣道,使痰液易於排出,並改善呼吸道黏膜的炎症。
主治功效
散結化痰湯之主治功效與治療機理分析
散結化痰湯,其組成包含黃連、梔子、香附、川貝母、川芎、半夏、橘紅、紫蘇葉、青黛、枳殼、白豆蔻等藥味,綜觀其藥性與歸經,主要針對「氣留咽嗌,有如梅核」之症,俗稱「梅核氣」,此症狀被認為是噎膈的初期階段。
主治功效:
- 理氣散結: 方中香附、枳殼、紫蘇葉等藥皆能疏理肝氣,解開氣機鬱滯,解除咽喉部位氣機不暢的狀態,此為治療梅核氣的核心。
- 化痰散結: 川貝母、半夏、橘紅等藥具有化痰散結之功,針對痰阻咽喉,產生異物感之症狀,能有效消散痰結,舒緩不適。
- 清熱燥濕: 黃連、梔子、青黛等藥味,可清熱燥濕,對於因熱邪或濕邪導致的咽喉不適,可達到清解之效。
- 活血行氣: 川芎可活血行氣,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局部氣血瘀滯,對於氣機鬱滯導致的咽喉不適,有輔助治療作用。
- 溫中行氣: 白豆蔻可溫中散寒,行氣止痛,對於脾胃虛寒導致的氣滯,能起到溫通之效。
治療機理分析:
梅核氣的病機,主要為氣機鬱滯,痰氣互結,阻滯咽喉所致。此方劑的治療機理,即在於:
- 疏肝理氣,解除氣機鬱滯: 香附能疏肝解鬱,使氣機得以暢達,是治療本病的主要環節。枳殼、紫蘇葉等藥,亦能輔助理氣,解除氣機鬱滯。
- 化痰散結,消散咽喉異物感: 川貝母、半夏、橘紅等藥,能化解痰濕,消散痰結,使咽喉不再有異物感。
- 清熱燥濕,緩解咽喉炎症: 黃連、梔子、青黛等藥,可清熱解毒,涼血消腫,改善因熱邪或濕邪導致的咽喉炎症。
- 活血行氣,改善局部循環: 川芎能活血行氣,促進局部氣血循環,改善因氣滯血瘀導致的咽喉不適。
- 溫中散寒,輔助氣機運行: 白豆蔻可溫中散寒,行氣止痛,針對脾胃虛寒導致的氣滯,可起到溫通之效。
古文案例解析:
《續名醫類案》及《風勞臌膈四大證治》中皆記載,有患者以梅核氣為主要症狀,初以散結化痰湯治療,卻效果不顯。這是因為該患者之病機並非單純的氣滯痰結,而是屬於「陰火」上炎,即陰虛火旺導致的咽喉不適。此案例警示我們,中醫治療講求辨證論治,必須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方藥,方可達到療效。
結論:
散結化痰湯,其組方原則在於疏肝理氣、化痰散結、清熱燥濕、活血行氣,兼以溫中行氣,可有效治療因氣滯痰結引起的梅核氣。然而,臨牀應用仍需詳辨證候,若患者病機複雜,例如陰虛火旺,則需另選合適方劑,不可執一方而概之。
傳統服藥法
黃連、梔子、香附、貝母、撫芎、半夏、橘紅、蘇葉、青黛、枳殼、鳳尾草、白豆蔻。
嘔吐,加枇杷葉。
加生薑,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清熱解毒、化痰散結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散結化痰湯, 出處:《觀聚方要補》卷七引《證治大還》。 組成:黃連、梔子、香附、貝母、撫芎、半夏、橘紅、蘇葉、青黛、枳殼、鳳尾草、白豆蔻。 主治:梅核氣。氣留咽嗌,有如梅核,此噎膈之漸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