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氣散

同氣散

TONG Q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0.3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肺經 20%
胃經 15%
三焦經 11%
心經 8%
脾經 8%
膽經 7%
腎經 3%
大腸經 3%
肝經
肺經
胃經
三焦經
心經
脾經
膽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同氣散方劑中包含人中白,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作用:

  1. 開竅醒神,活血化瘀:人中白性溫,入心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改善氣血運行不暢,引導氣血回歸正位,達到醒腦開竅之效。
  2. 增強補益藥效:人中白與同氣散中其他藥材如黃芪、黨參等相配伍,可增強補益藥效,使藥力更易於滲透到病竈部位,達到更好的療效。

人中白的使用,可有效提升同氣散的整體療效,使之更能起到益氣補氣、開竅醒神、活血化瘀的功效。

同氣散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瀉火燥濕的功效。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肝、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之效。其性寒,可清降心火,用於治療心火亢盛所致的心煩不寐、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此外,黃連還能燥濕解毒,用於治療溼熱內蘊所致的腹瀉、痢疾等症。

在同氣散中,黃連的加入,旨在清熱瀉火,解毒燥濕,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同氣散中加入薄荷,主要原因有二:

  1.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薄荷味辛性涼,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之效。同氣散主治風熱犯肺、氣逆上衝所致的咳嗽、喘息、頭昏腦脹等症狀,薄荷能清熱解表,開宣肺氣,使肺氣宣降,頭目清爽。
  2. 止癢消腫,涼血解毒:薄荷亦具止癢消腫、涼血解毒之效。同氣散中常配伍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如金銀花、連翹等,薄荷可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止癢消腫效果。

同氣散方劑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辛溫解表,通鼻竅:細辛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溫肺散寒、通鼻竅之效。方劑中若有鼻塞、流涕等症狀,則細辛可溫散寒邪,促進鼻竅通暢,改善呼吸道症狀。
  2. 助藥性,增效力:細辛性溫,可助其他藥物發揮藥效,例如與其他辛溫解表藥物配合使用,可增強解表功效,使藥力更強,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劑[銅綠散]的組成中包含[鉛丹],因為鉛丹具有強效的解毒、消腫功能。鉛丹的主要成分能夠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減少腫脹和毒素。在[銅綠散]中,鉛丹的加入可以提高方劑對於毒熱和腫脹問題的療效,幫助改善健康。然而,由於鉛丹具有毒性,使用時需要謹慎。

同氣散中加入青黛,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青黛為蓼科植物蓼藍的乾燥葉或莖經加工製成的靛藍染料,性寒、味苦,入心、肺經。其清熱解毒的作用,可以清除體內熱毒,對於因熱毒引起的發熱、咽痛、口瘡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同時,青黛還能涼血止血,對於熱毒引起的出血,例如鼻衄、咯血、吐血等,也能起到很好的止血作用。

因此,同氣散中加入青黛,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進一步增強方劑的療效。

同氣散中包含冰片,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

  1. 清熱解毒:冰片性寒,能清熱解毒,對於因熱毒上攻所致的頭痛、目赤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涼血止痛:冰片能涼血止痛,對於因熱毒引起的疼痛,如牙痛、耳痛、頭痛等,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

此外,冰片還具有開竅醒神的作用,能改善因熱毒阻滯導致的昏迷、神志不清等症狀。因此,同氣散中加入冰片,能夠更好地發揮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同氣散」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走馬牙疳」,其症特徵為牙齦紅腫急速惡化,轉為紫黑潰爛,並伴隨腐臭穢氣。古代醫家認為此病多因熱毒熾盛、陰液耗傷,或脾胃積熱上攻齒齦所致,病情進展迅猛(如「走馬」之喻),需以清熱解毒、消腫化腐為急務。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清熱解毒

    • 黃連:苦寒瀉火,直折熱毒,尤清中上焦火熱。
    • 青黛:涼血解毒,針對熱毒熾盛之紫黑腐爛。
    • 人中白(人尿沉澱):鹹寒降火,清熱化瘀,古代多用於口瘡牙疳。
  2. 化腐生肌

    • 五穀蟲(蠅蛆):焙乾後善消疳腐,《本草綱目》載其能「治熱毒瘡瘍」。
    • 硼砂:外用清熱消腫、化腐穢,直滲齒縫腐肉。
    • 冰片:辛香走竄,助藥透入患處,兼防腐除臭。
  3. 散邪止痛

    • 薄荷細辛:辛涼與辛溫並用,開散鬱火、宣透邪毒,緩解腫痛。

三、配伍邏輯
本方以「標急治標」為原則:

  • 攻毒(黃連、青黛)與 化腐(五穀蟲、硼砂)結合,針對熱毒腐肉之病理產物。
  • 局部透藥(冰片、薄荷)引諸藥直達齒縫,增強消散之力。
  • 雖用苦寒,但佐以辛散(細辛、薄荷),避免冰伏邪氣,符合「火鬱發之」之理。

四、應用推論
此方設計契合「走馬牙疳」急症特點,通過外摻齒縫,直接作用於腐爛之處,迅速抑制熱毒蔓延、清除腐穢。其中五穀蟲、人中白等藥為古代治疳要藥,現代臨床可進一步驗證其抗菌、促愈合機制。

傳統服藥法


5谷蟲(洗淨,焙乾)3錢,人中白3錢,黃連(去須)1錢,薄荷葉1錢,細辛1錢,棚砂1錢,青黛2錢,冰片2分。
上為細末。
摻齒縫中。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牙齦腫脹痛牙齦潰爛

相同名稱方劑


同氣散, 出處:《醫學心悟》卷四。 組成:五谷蟲(洗淨,焙乾)3錢,人中白3錢,黃連(去須)1錢,薄荷葉1錢,細辛1錢,棚砂1錢,青黛2錢,冰片2分。 主治:走馬牙疳,牙間紅腫,漸變紫黑臭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