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搐丸

罷搐丸

BA CH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2.29)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脾經 19%
心經 17%
肺經 13%
腎經 12%
膽經 6%
胃經 4%
膀胱經 4%
肝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膽經
胃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罷搐丸]的組成中包含[水銀],因為水銀具有強效的燥濕化痰、排毒作用。水銀能夠清除體內的濕氣和痰濁,對於改善由於濕痰引起的症狀有顯著效果。在[罷搐丸]中,水銀的加入能夠增強方劑的燥濕化痰和排毒效果,幫助改善整體健康。

中藥方劑[罷搐丸]的組成中包含[鉛],主要因為鉛具有強效的燥濕化痰和解毒作用。在中醫理論中,鉛可以幫助清除體內的濕氣和痰濁,對於由濕痰引起的疾病有顯著效果。然而,鉛的使用需要特別謹慎,因為鉛具有一定的毒性,不當使用可能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在[罷搐丸]中,鉛的加入旨在加強方劑的燥濕化痰效果,但必須確保用量和使用方式得當,以避免副作用。

罷搐丸中包含天麻,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大作用:

  1. 平肝熄風:天麻味甘性平,入肝經,能平息肝陽上亢,鎮靜安神,有效緩解痙攣抽搐等症狀。
  2. 祛風止痛:天麻亦具有祛風止痛之效,可緩解由風邪引起的疼痛,如頭風、頭痛、肢體麻木等,有助於改善因風邪引起的痙攣。

故罷搐丸中加入天麻,可協同其他藥材共同發揮平肝熄風、祛風止痛之效,以達到治療痙攣抽搐等症狀的目的。

罷搐丸方劑中包含人參,主要是基於其補氣益血的功效。

人參味甘性溫,歸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作用。方劑中使用人參,意在補益氣血,提升患者的抵抗力,改善因氣血不足而導致的抽搐、痙攣等症狀

此外,人參亦能安神定志,緩解患者因病痛引起的焦慮、失眠等症狀,從而促進患者的康復

罷搐丸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原因如下:

  1. 平肝熄風止痙: 天南星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平肝熄風、止痙的功效。對於因肝風內動引起的抽搐、痙攣、口眼歪斜等症狀,天南星能有效平息肝風,緩解痙攣,起到止搐作用。
  2. 祛痰止咳化痰: 天南星亦具有化痰止咳的功效,能清熱化痰,對於痰濕阻肺引起的咳嗽、哮喘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天南星在罷搐丸中起到平肝熄風止痙,祛痰止咳的功效,是該方劑重要的組成部分。

「罷搐丸」方劑中使用白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止痙:白附子性溫,具有祛風止痙、化痰散結的功效。對於因風寒濕邪、痰濁阻絡所致的抽搐痙攣,白附子可有效驅散邪氣,舒筋活絡,達到止痙的效果。
  2. 溫陽散寒:白附子還有溫陽散寒的作用,可溫暖脾胃,改善因陽氣不足導致的肢體麻木、抽搐等症狀。對於一些因寒邪入體、陽氣虛弱引起的痙攣,白附子可起到溫陽固本的作用。

總而言之,白附子在「罷搐丸」方劑中發揮著祛風止痙、溫陽散寒的功效,是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抽搐痙攣的有效藥物。

罷搐丸中包含全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息風止痙: 全蠍性寒,入肝經,具有息風止痙、解毒散結的功效。對於因肝風內動、痙攣抽搐的病症,全蠍能有效抑制風邪的竄擾,達到止痙的效果。
  2. 活血化瘀: 全蠍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供血,有助於緩解因瘀血阻絡而引起的疼痛和麻木等症狀。

因此,罷搐丸中加入全蠍,可以起到息風止痙、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治療因風邪內侵、肝風內動引起的抽搐痙攣等病症有較好的療效。

罷搐丸中含有硃砂,其加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鎮驚安神: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鎮驚安神之效。對於因肝風內動、心神不寧所致的抽搐、痙攣等症,硃砂能起到鎮靜安神的作用,緩解患者的症狀。
  2. 解毒止痛:硃砂亦具一定的解毒作用,可用於治療因毒邪入侵所致的口瘡、咽痛等症。同時,硃砂也能緩解疼痛,對於某些疼痛伴隨抽搐的疾病,硃砂能起到一定的止痛作用。

然而,硃砂屬於重金屬,使用需謹慎,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不可自行服用。

罷搐丸中包含青黛,主要是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青黛為靛青的加工製品,性寒涼,入心、肝經。其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用於治療熱毒熾盛、神昏譫語、口舌生瘡、目赤腫痛、吐血衄血、癰腫瘡瘍等症。

罷搐丸主要針對熱毒入絡,筋脈痙攣所致的抽搐、痙攣等症。青黛在方劑中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有助於清除熱毒,緩解筋脈痙攣,達到止搐的目的。

「罷搐丸」中加入麝香,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開竅醒神,止痙安胎: 麝香性溫,氣味芳香,入心、脾、肝經,具有開竅醒神、闢穢化濁、活血通絡、止痙安胎的功效。對於因肝風內動、氣血逆亂引起的痙攣抽搐,麝香可起到鎮靜安神、解除痙攣的作用,同時還能緩解因胎動不安引起的妊娠不適。

2. 引藥入經,增強療效: 麝香氣味辛香,性溫,能引藥入經,使其他藥物更容易到達病竈,增強藥效。在「罷搐丸」中,麝香能引導其他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達到止痙安胎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罷搐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罷搐丸主治「小兒急慢驚發搐,牙關噤,身反張」。此症屬中醫「驚風」範疇,多因風痰內盛、肝風內動或熱極生風所致,表現為抽搐、牙關緊閉、角弓反張(身體向後僵直如弓狀)等。急驚風多見於熱性病初期,以實證為主;慢驚風則多因久病虛弱,肝風內動,屬虛中夾實。此方針對風痰壅盛、肝風妄動之病機,旨在熄風定驚、化痰開竅。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方劑組成解析

  1. 重鎮熄風

    • 水銀、黑鉛(結砂):二藥合用為「鉛汞丹」,性沉重,直墜痰涎,鎮驚安神,古方常用於痰熱驚風。然其毒性需嚴格控量,小兒尤慎。
    • 朱砂:清心鎮驚,安神解毒,協同鉛汞以定驚。
  2. 熄風止痙

    • 天麻、花蛇肉、乾蠍:三藥均能平肝熄風、通絡止痙。天麻為「治風聖藥」,花蛇搜風透骨,全蠍善解痙搐,共緩解肢體拘急。
    • 天南星、白附子:溫燥化痰,祛風解痙,主治風痰壅滯之口噤、抽搐。
  3. 補益扶正

    • 人參:益氣固本,防金石藥傷正,適用於小兒體弱驚風,體現「攻補兼施」之旨。
  4. 開竅醒神

    • 麝香、腦子(冰片):辛香走竄,開竅醒神,助諸藥透達經絡,緩解神昏。
    • 薄荷湯送服:薄荷清輕上行,疏風散邪,兼引藥入經。
  5. 清熱化痰

    • 青黛:清肝瀉火,涼血解毒,協朱砂清心肝熱,防風痰化熱。
    • 石腦油為丸:其性辛溫,古代用作化痰通絡之劑,助藥力速行。

(二)治療原理

本方以「標本兼顧」為核心:

  • 治標:以重鎮(水銀、黑鉛、朱砂)與蟲類藥(全蠍、花蛇)為主,急挫風勢,止搐解痙;輔以麝香、冰片開竅,南星、白附化痰,直接緩解抽搐、牙緊等症。
  • 治本:人參扶正固本,天麻調肝熄風,青黛清熱防變,共調氣血陰陽,減少驚風復發。

(三)配伍特點

  1. 動靜結合:麝香、冰片辛香走竄,配水銀、黑鉛沉降鎮靜,調節氣機升降。
  2. 毒效並用:雖用金石毒藥,但配伍人參、天麻等製約其峻烈,體現「以毒攻毒」之巧思。
  3. 內外兼治:內服丸劑直達病所,薄荷湯外疏風邪,表裏同調。

三、總結

罷搐丸為古代治驚風之峻劑,針對風痰壅盛、肝風內動之急危症,側重「墜痰熄風」與「開竅止搐」。其組方邏輯反映中醫「急則治標」與「標本同治」的思維,結合重鎮、化痰、通絡、扶正之法,體現對小兒驚風複雜病機的整體把握。然現代應用需參考古法炮製與劑量調整,以合當今臨床規範。

傳統服藥法


水銀2錢,黑鉛2錢(同水銀結砂子),天麻半兩(去苗),花蛇肉(酒浸,炙,取肉)半兩,人參(去蘆)半兩,天南星半兩(炮),白附子半兩,乾蠍半兩(去毒),朱砂半兩(水飛),青黛1分,腦子、麝香各少許。
上為細末,石腦油為丸,如小麻子大。
每服1丸,薄荷湯化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含有水銀、鉛等重金屬成分,長期服用可能會引起中毒,因此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牙齦腫脹痛四肢抽搐

相同名稱方劑


罷搐丸, 出處:《幼幼新書》卷九引陶善化方。 組成:黑附子1兩,白茯苓1兩,蠍1兩,白附子1兩,僵蠶1兩,天南星1兩,人參2錢,花蛇1錢,天麻7錢,烏蛇4錢,朱砂6錢,青黛4兩,腦麝各少許,水銀(與黑鉛各等分,一處火上熔結成砂子)1分。 主治:小兒急慢驚風,天釣。

罷搐丸, 出處:《衛生總微》卷五。 組成:水銀2錢,黑鉛2錢(同水銀結砂子),天麻半兩(去苗),花蛇肉(酒浸,炙,取肉)半兩,人參(去蘆)半兩,天南星半兩(炮),白附子半兩,乾蠍半兩(去毒),朱砂半兩(水飛),青黛1分,腦子、麝香各少許。 主治:小兒急慢驚發搐,牙關噤,身反張。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