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
赤小豆散
組成
遠志、何首烏、赤小豆、紅花、荊芥、青黛、大黃。
功效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主治
癰疽初起。
癰疽初起,是指癰疽剛剛形成,症狀較輕。此時宜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以促進癰疽的消退。赤小豆散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因此可用於治療癰疽初起。
方解
赤小豆散由遠志、何首烏、赤小豆、紅花、荊芥、青黛、大黃組成。遠志、何首烏、赤小豆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紅花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散結的功效;荊芥具有疏風解表,透疹散結的功效;青黛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大黃具有瀉火通便,涼血解毒的功效。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功。
注意事項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文獻參考
- 《醫學衷中參西錄》卷十三:「赤小豆散,治癰疽初起,腫痛不甚,宜用此散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 《本草綱目》卷十八:「赤小豆,味甘,性平,無毒。主治癰疽腫毒,煮汁飲之。」
- 《中藥大辭典》卷十七:「赤小豆,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治癰疽腫毒,腸風下血。」
結論
赤小豆散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癰疽初起。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傳統服藥法
赤小豆,大黃研細末,再與青黛粉混均勻分成五包,(每包約15克)。取藥一包與雞蛋清調成稀糊狀,用雞毛沾藥液塗兩腮部分,乾後再塗,不拘次數。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赤小豆散, 出處:《千金》卷二。 組成:赤小豆3-7枚(燒)。 主治:産後煩悶,不能食,虛滿。
赤小豆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引《千金》。 組成:槐白皮半斤(切),苦酒2升,赤小豆。 主治:諸惡瘡。
赤小豆散, 出處:《古方匯精》卷二。 組成:遠志8錢,首烏皮1兩,赤小豆1兩5錢,紅花8分,荊芥3錢。 主治:癰疽初起。
赤小豆散, 出處:《聖惠》卷九十。 組成:赤小豆半兩,豬牙皂莢半兩,消石半兩,黃柏半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木鱉子半兩。 主治:小兒熱毒風毒,生惡核。
赤小豆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九二。 組成:赤小豆1升,桑根白皮3兩(銼),白朮3兩,生薑3兩(切),鯉魚2斤(去鱗腸肚),陳橘皮3兩(湯浸去瓤)。 主治:風水,腹臍俱腫,腰不得轉動。
赤小豆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 組成:赤小豆1兩(炒熟),黃耆1兩(銼),白蘞半兩,赤芍藥半兩,生乾地黃1兩,桂心半兩,黃芩3分,當歸3分(銼,微炒)。 主治:酒痔,大腸中久積熱毒,下血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