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小豆散

CHI XIAO DO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寒 (0.6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心經 18%
腎經 12%
脾經 11%
肺經 11%
小腸經 7%
胃經 7%
大腸經 3%
心包經 3%
三焦經 3%
肝經
心經
腎經
脾經
肺經
小腸經
胃經
大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赤小豆散中加入遠志,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利水消腫,安神定志:赤小豆擅長利水消腫,而遠志則具有安神定志之效。二者相配,既能消水腫,又能安神定志,相輔相成,更能有效改善水腫伴隨的焦慮、失眠等症狀。
  2. 疏通心氣,改善心悸:遠志入心經,能疏通心氣,改善心悸,而赤小豆利水消腫亦有助於改善心臟負擔,二者合用,可協同作用,有效改善心悸等心臟不適。

因此,赤小豆散中加入遠志,既能增強利水消腫功效,又能緩解伴隨症狀,提升治療效果。

赤小豆散中加入何首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腎益精,固本培元: 赤小豆散主要功效為利水消腫、清熱解毒,但若患者脾腎氣虛,則利水效果會受阻。何首烏入腎經,有補益精血、滋養肝腎之效,能增強脾腎功能,促進水液代謝,協同赤小豆利水消腫。
  2. 活血化瘀,促進循環: 赤小豆散中含有活血化瘀藥物,而何首烏亦有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阻滯,有助於藥效的發揮,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赤小豆散中包含赤小豆,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利水消腫: 赤小豆性平味甘,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它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排除水腫,對於水腫、濕痺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2. 清熱解毒: 赤小豆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以清除體內毒素,緩解炎症,對於熱毒壅盛所致的皮膚病、瘡瘍等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赤小豆散中加入赤小豆,能發揮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作用,有助於治療水腫、濕痺、熱毒等病症。

赤小豆散中加入紅花,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紅花味辛,性溫,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赤小豆散多用於治療濕熱下注、小便不利、水腫等症,紅花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水腫,並緩解因濕熱瘀阻引起的疼痛。
  2. 配合赤小豆利水消腫:赤小豆味甘,性平,入心、脾經,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紅花與赤小豆相配,可以增強利水消腫的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總之,紅花的加入,可以加強赤小豆散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使藥效更全面,治療效果更佳。

赤小豆散中加入荊芥,主要是基於其疏散風熱、透疹止癢的功效。赤小豆散主治濕熱蘊結、疹出不暢,而荊芥辛溫,能疏散風熱,並能透發麻疹,使疹出透發,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癢的功效。

此外,荊芥還能利咽止痛,對於赤小豆散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咽喉腫痛也有輔助作用。因此,荊芥的加入,不僅增強了赤小豆散的清熱解毒功效,更促進了疹出透發,使療效更佳。

赤小豆散中包含青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青黛性寒,味苦,入肝、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赤小豆散主要用於治療溼熱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而青黛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有效緩解溼熱症狀,促進瘡瘍消退。
  2. 涼血止血: 青黛還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瘡瘍腫毒伴發的出血症狀也有較好的緩解作用。赤小豆散中加入青黛,可以協同赤小豆的利水消腫之效,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從而更有效地治療瘡瘍腫毒。

赤小豆散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解毒、通便的作用。赤小豆本身亦有清熱解毒之效,兩者合用,可加強清熱瀉火之力,適用於濕熱蘊結、小便不利、身熱煩渴等症。

2. 通利水濕: 大黃通便之功,可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濕熱之邪排出體外。赤小豆利水消腫,可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兩者相輔相成,可有效改善水濕停滯所致的腹脹、水腫等症狀。

主治功效


赤小豆散在不同醫書中有不同的組成和主治功效,以下將分別歸納分析:

一、 以赤小豆為主要成分,治療「下血」證

  • 《小品方》/《醫心方》/《醫學從眾錄》/《醫學三字經》
    • 組成: 赤小豆、當歸
    • 主治: 下血,特別是「近血」,即先大便後出血。
    • 治療原理: 赤小豆具有利水消腫、解毒散結之效,當歸則能補血活血。二藥合用,意在清利濕熱、涼血止血,並兼顧補血活血,使血歸經。
    • 方劑差異: 部分醫書中赤小豆用量較大,且強調需浸泡至發芽後曬乾使用,可能意在增強其利濕清熱之功。

二、 以赤小豆為主,配伍多種藥物,治療多種病症

  • 《聖濟總錄》

    • 主治病症:
      • 乾濕疥:搭配遠志、何首烏、紅花、荊芥、青黛、大黃等,取其清熱解毒、利濕止癢之功。
      • 牡痔生鼠乳膿血出:搭配多種藥材,組成複方,以清熱解毒、利濕消腫、活血止痛。
      • 陰黃:搭配其他藥物,以利濕退黃。
      • 小兒熱毒風腫瘰癧:搭配多種藥材,組成複方,以清熱解毒、散結消腫。
      • 惡瘡:搭配多種藥材,組成複方,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託毒生肌。
    • 治療原理: 根據不同病症,在赤小豆利水消腫、解毒散結的基礎上,配伍相應藥物,以達到清熱、利濕、解毒、活血、消腫等不同治療目的。
  • 《奇效良方》

    • 主治病症:
      • 酒痔,大腸中久積熱毒,下血疼痛:搭配生地黃、黃耆、赤芍藥、白蘞、桂心、當歸、黃芩,以清熱利濕、涼血止痛。
      • 乾濕疥:搭配升麻、薏苡仁、黃耆、人參、白蘞、瞿麥穗、當歸、黃芩、豬苓、防風、甘草,以清熱利濕、解毒止癢、益氣扶正。
    • 治療原理: 針對酒痔,以清熱利濕、涼血止痛為主;針對乾濕疥,則兼顧清熱利濕、解毒止癢、益氣扶正。
  • 《本草簡要方》

    • 主治病症: 乾濕疥
    • 組成: 赤小豆、升麻、薏苡仁、黃耆、人參、白蘞、瞿麥穗、當歸、黃芩、豬苓、防風、甘草。
    • 治療原理: 與《奇效良方》治療乾濕疥的方劑組成基本一致,均以清熱利濕、解毒止癢、益氣扶正為治療原則。
  • 《雞峯普濟方》

    • 主治病症:
      • 急黃身如金色:搭配丁香、黍米、薰陸香、瓜蒂、青布灰、麝香,以清熱利濕、開竅醒神、闢穢解毒。
      • 陰黃吐:搭配丁香、瓜蒂、麝香、青布灰,以清熱利濕、開竅醒神。
      • 大便祕:搭配當歸,以潤腸通便、活血行血。
      • 搭配枳實、青州棗、甘草、黃耆,以行氣導滯、益氣健脾。
    • 治療原理: 針對急黃、陰黃,以清熱利濕、開竅醒神為主;針對大便祕,則以潤腸通便、活血行血或行氣導滯、益氣健脾為治療原則。
  • 《瘍醫大全》

    • 主治病症: 一切無名大毒
    • 組成: 赤小豆單味藥
    • 治療原理: 以赤小豆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之功,外敷治療癰疽腫毒。可搭配蜂蜜、蔥汁、醋、酒、菊花根葉汁、靛汁等不同輔料,以增強療效或改變藥性。
  • 《幼幼新書》

    • 主治病症: 小兒熱毒風腫生惡核,小兒一切屢出膿水
    • 治療原理: 以赤小豆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之功,治療小兒熱毒癰腫。
  •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 主治病症: 傷食,腹悶亂,身熱見食則啘。
    • 治療原理: 以赤小豆清熱利濕、消食導滯之功,治療傷食引起的腹脹、嘔吐等症狀。
  • 《太平聖惠方》

    • 主治病症: 急黃,身如金色;黑疸,身體及大便正黑。
    • 治療原理: 以赤小豆清熱利濕退黃之功,治療急黃、黑疸等病症。

總結

赤小豆散在古代醫籍中應用廣泛,其核心功效為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根據不同的配伍和劑型,可治療多種病症,包括:

  • 下血證: 尤其適用於先大便後出血的「近血」。
  • 皮膚病: 如乾濕疥、癰疽腫毒、惡瘡等。
  • 黃疸: 包括急黃、陰黃、黑疸等。
  • 其他病症: 如小兒熱毒風腫、大便祕、傷食等。

其治療原理主要在於:

  1. 清熱利濕: 赤小豆能清除體內濕熱之邪,改善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病症。
  2. 解毒消腫: 赤小豆能解毒散結,消除癰腫、瘡瘍等。
  3. 活血化瘀: 部分方劑中配伍當歸、紅花等活血藥,以增強療效。
  4. 益氣扶正: 部分方劑中配伍人參、黃耆等益氣藥,以扶助正氣,增強抵抗力。

赤小豆散的具體應用需根據病症、體質等因素辨證施治。

傳統服藥法


赤小豆,大黃研細末,再與青黛粉混均勻分成五包,(每包約15克)。取藥一包與雞蛋清調成稀糊狀,用雞毛沾藥液塗兩腮部分,乾後再塗,不拘次數。

相關疾病


疥癬癤和癰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淋巴肉瘤及組織肉瘤胃腸出血腎絲球腎炎黃熱病脖子頸項酸痛全身性水腫食慾不振皮膚顏色發黃頸部連及背部筋脈肌肉強直

相同名稱方劑


赤小豆散, 出處:《千金》卷二。 組成:赤小豆3-7枚(燒)。 主治:産後煩悶,不能食,虛滿。

赤小豆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引《千金》。 組成:槐白皮半斤(切),苦酒2升,赤小豆。 主治:諸惡瘡。

赤小豆散, 出處:《古方匯精》卷二。 組成:遠志8錢,首烏皮1兩,赤小豆1兩5錢,紅花8分,荊芥3錢。 主治:癰疽初起。

赤小豆散, 出處:《聖惠》卷九十。 組成:赤小豆半兩,豬牙皂莢半兩,消石半兩,黃柏半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木鱉子半兩。 主治:小兒熱毒風毒,生惡核。

赤小豆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九二。 組成:赤小豆1升,桑根白皮3兩(銼),白朮3兩,生薑3兩(切),鯉魚2斤(去鱗腸肚),陳橘皮3兩(湯浸去瓤)。 主治:風水,腹臍俱腫,腰不得轉動。

赤小豆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 組成:赤小豆1兩(炒熟),黃耆1兩(銼),白蘞半兩,赤芍藥半兩,生乾地黃1兩,桂心半兩,黃芩3分,當歸3分(銼,微炒)。 主治:酒痔,大腸中久積熱毒,下血疼痛。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