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鬱清肝湯

解鬱清肝湯

JIE YU QING GA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張皆春眼科證治》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0.2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9%
肝經 18%
心經 13%
胃經 13%
大腸經 7%
脾經 6%
膽經 6%
三焦經 5%
小腸經 3%
腎經 3%
心包經 2%
肺經
肝經
心經
胃經
大腸經
脾經
膽經
三焦經
小腸經
腎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解鬱清肝湯」方中使用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 柴胡性微寒,味苦,歸肝經,具有疏肝解鬱、升陽舉陷的功效。對於肝氣鬱結、情緒抑鬱、胸脅脹痛、食慾不振等症狀,柴胡能起到疏通肝氣、舒暢情志的作用。
  2. 清熱解毒: 柴胡亦具有清熱解毒之效,能清泄肝膽實火,對於肝火旺盛、口苦咽乾、目赤腫痛等症狀,柴胡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柴胡在「解鬱清肝湯」中扮演著疏肝解鬱、清熱解毒的關鍵角色,有助於整體方劑達到治療肝鬱氣滯、肝火上炎等病症的目的。

解鬱清肝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瀉火,解鬱安神: 黃芩味苦寒,入肺、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解鬱安神之效。對於肝鬱氣滯,導致情緒抑鬱、心煩不寐等症狀,黃芩可起到清熱解鬱的作用,使心氣平和,安神定志。
  2. 清熱燥濕,利膽退黃: 黃芩還具有清熱燥濕、利膽退黃的功效。肝鬱化火,往往會導致濕熱內蘊,進而影響膽汁分泌,造成黃疸等症狀。黃芩可以清熱燥濕,利膽退黃,改善肝膽功能,促進肝氣疏泄。

解鬱清肝湯中加入香附,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大作用:

  1. 疏肝解鬱: 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能行氣解鬱,疏肝理氣,針對肝鬱氣滯所致的胸悶、脅肋脹痛、情緒抑鬱等症狀具有較好療效。
  2. 調和脾胃: 香附亦能理氣健脾,和胃止痛,有助於改善因肝鬱脾虛所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

因此,在解鬱清肝湯中加入香附,可有效疏肝解鬱、調和脾胃,達到整體治療效果。

「解鬱清肝湯」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青皮味苦辛,性溫,入肝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之功效。肝鬱氣滯常導致胸脅脹痛、情緒抑鬱,青皮可疏通肝氣,解除鬱結,改善胸痛不適。
  2. 健脾消食,降逆止嘔:青皮亦能健脾消食,降逆止嘔。肝鬱脾虛,脾失健運,可導致食慾不振、脘腹脹滿、噁心嘔吐等症狀。青皮能理氣健脾,消食降逆,改善脾胃功能,緩解上述不適。

綜上所述,青皮在「解鬱清肝湯」中,既可疏肝理氣,又可健脾消食,協同其他藥材,共同達到解鬱清肝、改善肝鬱氣滯之症。

「解鬱清肝湯」中加入金銀花,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金銀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肝火上炎,容易導致心煩氣躁、口苦咽乾等症狀。金銀花可以清熱瀉火,降肝火,改善鬱結之症。
  2. 消炎止痛: 金銀花亦能抗菌消炎,對於肝火引起的炎症也有不錯的療效。配合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可更有效地緩解肝火上炎所導致的疼痛不適。

「解鬱清肝湯」中加入青黛,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青黛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可有效清除肝火,改善鬱熱所致的肝氣鬱結、情緒煩躁、口苦咽乾等症狀。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青黛還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對於肝鬱血瘀所致的胸脅脹痛、乳房脹痛、月經不調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總而言之,青黛在「解鬱清肝湯」中發揮着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肝鬱氣滯、血瘀不通的病症。

解鬱清肝湯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解鬱散結: 赤芍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的功效。對於肝鬱氣滯、血瘀凝結所致的胸悶、脅痛、心煩易怒等症狀,赤芍能有效清熱解鬱,疏肝理氣,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赤芍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對於肝鬱氣滯導致的瘀血阻滯,以及肝臟組織充血、腫脹,赤芍都能起到一定的消腫止痛作用。

因此,解鬱清肝湯中加入赤芍,既能清熱解鬱,又能活血化瘀,有助於改善肝鬱氣滯所致的各種症狀。

解鬱清肝湯中包含牡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解鬱散結: 牡丹皮性寒,味苦酸,入心、肝、脾經。其具有清熱涼血、解鬱散結之功效,可有效疏肝解鬱,清熱解毒,對於肝鬱氣滯、血熱妄行所致的胸悶、脅痛、口苦、煩躁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2. 活血化瘀、調經止痛: 牡丹皮還能活血化瘀、調經止痛,對於因肝鬱氣滯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也有較好的改善效果。

因此,解鬱清肝湯中加入牡丹皮,不僅能清熱解鬱,更能活血化瘀,從根本上解決肝鬱氣滯所致的各種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解鬱清肝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風輪激開」,即眼疾中因肝鬱化火、氣血上衝所致之證候。具體症狀包括:

  1. 目珠脹痛:肝氣上逆,鬱火攻目,氣血壅滯所致。
  2. 白睛赤絲紫脹:肝火熾盛,血分鬱熱,導致白睛血絡瘀滯。
  3. 風輪泛高,青睛表層裂痕:風輪屬肝,肝鬱化火,火性急迫,迫使眼內氣血逆亂,角膜(青睛)表層受損。
  4. 胸滿脅痛,脈弦有力:肝氣鬱結,經絡不暢,脈弦為肝鬱之象,有力則為火盛。

總病機為「怒氣傷肝,氣血挾郁火衝逆于上」,治宜疏肝解鬱、清瀉肝火,兼涼血化瘀。


解鬱清肝湯組成與治療原理

1. 疏肝解鬱(調暢氣機)

  • 柴胡(6克):疏肝解鬱,為肝經引經藥,能升發肝氣,透解鬱熱。
  • 香附(9克):理氣解鬱,專入肝經,助柴胡疏達肝氣,緩解胸脅脹滿。
  • 青皮(3克):破氣散結,性較峻烈,助柴胡、香附理氣,尤善消脅肋滯氣。

2. 清肝瀉火(直折火勢)

  • 酒黃芩(9克):清泄肝膽火熱,酒製後上行頭目,針對目赤脹痛。
  • 青黛(0.6克):涼血解毒,清肝瀉火,善治肝火上炎之目疾。

3. 涼血化瘀(兼治血分)

  • 赤芍(9克)、牡丹皮(9克):清熱涼血、活血散瘀,治血分鬱熱所致白睛紫脹、風輪損傷。
  • 銀花(12克):清熱解毒,輕清透散,助黃芩、青黛清熱,防火毒蘊結。

4. 組方邏輯

  • 氣血並治:柴胡、香附、青皮調氣,赤芍、牡丹皮活血,契合「氣行則血行」之理。
  • 清疏兼施:疏肝(柴胡、香附)與瀉火(黃芩、青黛)並用,解鬱不助火,清火不遏氣。
  • 標本兼顧:既疏肝解鬱以治本(怒傷肝),又涼血瀉火以治標(目疾急症)。

5. 可能擴展功效

除眼科應用外,此方或可延伸治療:

  • 肝鬱化火之頭痛、耳鳴。
  • 胸脅脹痛伴口苦咽乾者。
  • 輕度血熱瘀滯之皮膚紅疹(如肝火型蕁麻疹)。

此方體現中醫「肝開竅於目」理論,通過調肝氣、瀉肝火、和肝血,恢復氣機升降,使火降瘀散而目疾自癒。

傳統服藥法


柴胡6克,酒黃芩9克,香附9克,青皮3克,銀花12克,青黛0.6克,赤芍9克,牡丹皮9克。
疏肝解鬱,清肝瀉火。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疏肝解鬱、清熱明目的功效,適用於風輪激開、目珠脹痛、白睛赤絲紫脹、風輪泛高、青睛表層驟起裂痕、且兼胸滿脅痛、脈弦有力者。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
  •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容易生氣肋間神經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解鬱清肝湯, 出處:《張皆春眼科證治》。 組成:柴胡6g,酒黃芩9g,香附9g,青皮3g,銀花12g,青黛0.6g,赤芍9g,牡丹皮9g。 主治:疏肝解鬱,清肝瀉火。主治:風輪激開。因怒氣傷肝,氣血挾鬱火衝逆於上,目珠脹痛,白睛赤絲紫脹,風輪泛高,青睛表層驟起裂痕,且兼胸滿脅痛,脈弦有力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