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瀉肺清肝湯中加入金銀花,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
金銀花性寒,味甘,歸肺、心經。其藥性善於清熱解毒,對於外感風熱所致的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此外,金銀花還能疏散風熱,對於肝經風熱所致的頭痛、目眩、口苦等症狀,亦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因此,金銀花加入瀉肺清肝湯,可以有效地清熱解毒、疏散風熱,達到治療肺熱肝火之目的。
瀉肺清肝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燥濕,瀉肺降火: 黃芩味苦寒,入肺、膽、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功效。肺熱咳嗽、痰黃粘稠、口乾咽燥等症,皆可藉由黃芩清熱瀉火,改善肺熱症狀。
- 清肝泄熱,降火解毒: 黃芩亦能清肝瀉火,用於治療肝火旺盛引起的目赤腫痛、口苦咽乾、心煩易怒等症。此外,黃芩亦有解毒作用,可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瘡瘍腫毒等病症。
因此,瀉肺清肝湯中加入黃芩,能有效清熱瀉火、燥濕止瀉,同時亦可清肝泄熱、降火解毒,達到治療肺熱、肝火旺盛等症的目的。
瀉肺清肝湯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火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功效。當肺熱壅盛,肝火上炎,導致肺氣鬱結,氣機不利,出現咳嗽、喘息、胸悶等症狀時,大黃可通過瀉火通便,降低體內熱量,促進氣機運行,改善肺部狀態。
- 清熱解毒: 大黃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有效清除體內積聚的熱毒。當肺熱肝火引起的炎症,如肺炎、肝炎等,大黃可通過清熱解毒,抑制炎症反應,促進炎症消退,達到治療效果。
瀉肺清肝湯中加入柴胡,主要是針對其疏肝解鬱、和解表裡的作用。
肺與肝在中醫理論中互為表裡,肺主氣,肝主疏泄。當肝氣鬱結時,可影響肺氣宣降,導致咳嗽、胸悶等症狀。柴胡具有疏肝解鬱之效,可以疏解肝氣鬱結,使肺氣宣降通暢,達到止咳化痰、理氣止痛的功效。
此外,柴胡還能解表散寒,對於外感風寒引起的咳嗽,也有很好的療效。因此,在瀉肺清肝湯中加入柴胡,可以有效地疏肝解鬱、清熱解表,達到治癒肺肝疾病的目的。
「瀉肺清肝湯」中加入青葙子,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 清肝瀉火: 青葙子味苦性寒,入肝經,能清肝火、降肝陽,對於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視物模糊、頭昏目眩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瀉肺止咳: 青葙子亦可入肺經,具有清肺熱、止咳化痰的功效,對於肺熱咳嗽、痰黃黏稠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在「瀉肺清肝湯」中加入青葙子,可以達到清肝瀉火、瀉肺止咳的雙重功效,有助於治療肝火上炎及肺熱咳嗽等病症。
瀉肺清肝湯中加入赤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赤芍味苦、甘,性微寒,入肝、心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此方主治肺熱壅盛、肝火上炎所致的咳嗽痰黃、胸悶、口渴、咽痛、目赤腫痛等症。赤芍可清熱涼血,緩解肝火上炎,改善目赤腫痛等症狀。
- 活血化瘀:赤芍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肺熱所致的痰液粘稠難咳。同時,赤芍也可緩解肝火上炎引起的胸悶、疼痛等症狀。
綜上,赤芍在瀉肺清肝湯中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有效緩解肺熱壅盛、肝火上炎的症狀。
瀉肺清肝湯中加入牡丹皮,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個作用:
- 清熱涼血: 牡丹皮味苦寒,入心、肝經,能清熱涼血,解毒散瘀。對於肺熱壅盛、肝火上炎所致的咳嗽、咯血、口渴、煩躁、目赤腫痛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 活血化瘀: 牡丹皮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對於肺熱導致的氣血瘀滯,具有改善作用。
因此,在瀉肺清肝湯中加入牡丹皮,可以起到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作用,幫助治療肺熱、肝火引起的相關症狀。
「瀉肺清肝湯」中加入「青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青黛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肺熱咳嗽、痰黃粘稠、口渴咽乾,以及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頭昏目眩等症狀,青黛都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 潤肺止咳:青黛能清熱潤肺,對於肺熱燥咳、痰少難咯的症狀有較好的療效。此外,青黛還能抑制細菌生長,有助於緩解肺部炎症,促進痰液排出。
因此,青黛在「瀉肺清肝湯」中發揮著清熱解毒、潤肺止咳的功效,有助於改善相關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瀉肺清肝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肺火克肝,白睛紅赤壅腫,花翳白陷,從青睛周圍驟起者」,此症屬中醫眼科「火疳」「花翳白陷」範疇,其病機為:
- 肺火亢盛,上攻目竅:肺主氣,開竅於鼻,其熱邪可循經上犯白睛(球結膜及鞏膜),導致「白睛紅赤壅腫」。
- 肝鬱化火,風熱壅滯:肝開竅於目,若肺火刑剋肝木,肝經風火與肺熱相搏,蒸灼黑睛(角膜),可見「花翳白陷」(角膜潰瘍、浸潤),並從角膜周邊急速發展。
- 氣血瘀滯:火毒熾盛,阻滯目絡,故見赤脈纏繞、腫痛劇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組方架構
全方以瀉肺清肝為主軸,兼以涼血解毒、退翳明目,分為四組配伍:
清瀉肺肝火毒
- 銀花(18克):甘寒,清熱解毒,善解上焦風熱,為君藥。
- 酒黃芩(12克):苦寒,瀉肺火,兼清肝膽濕熱,助銀花瀉肺熱。
- 酒大黃(6克):瀉火通腑,導肺肝之火從大便出,取「釜底抽薪」之意。
- 柴胡(6克):疏肝解鬱,引藥入肝經,兼散火鬱。
涼血散瘀退赤
- 赤芍(9克):清肝涼血,散瘀止痛,治目赤腫痛。
- 丹皮(9克):瀉血中伏火,防熱入血分。
清肝退翳明目
- 青葙子(3克):專清肝明目,退翳除障,為眼科要藥。
- 青黛(0.3克):鹹寒,瀉肝散鬱火,解毒消腫。
(二)治療邏輯
- 瀉肺以制肝:肺為肝之子,瀉肺火可防止其刑剋肝木(「實則瀉其子」),黃芩、銀花直折肺熱。
- 清肝以明目:柴胡、青葙子、青黛疏肝瀉火,從本源調理肝經鬱熱,退翳護睛。
- 涼血以退赤:赤芍、丹皮針對火熱壅滯血絡,改善白睛紅赤瘀滯。
- 通腑以泄熱:酒大黃使火毒從下而泄,減輕上炎之勢。
三、現代適應延伸
此方對急性結膜炎、角膜炎、鞏膜炎屬肺肝火熾者,若見眼紅腫痛、角膜潰瘍、分泌物黃稠者,可參考運用。其配伍體現中醫「治目不忘調肝」「上病下治」的整體觀。
傳統服藥法
銀花18克,酒黃芩12克,酒大黃6克,柴胡6克,青葙子3克,赤芍9克,丹皮9克,青黛0.3克。
瀉肺清肝,明目退翳。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瀉下作用,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瀉肺清肝湯, 出處:《張皆春眼科證治》。 組成:銀花18g,酒黃芩12g,酒大黃6g,柴胡6g,青葙子3g,赤芍9g,丹皮9g,青黛0.3g。 主治:瀉肺清肝,明目退翳。主治:肺火克肝,白睛紅赤壅腫,花翳白陷,從青睛周圍驟起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