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方劑組成解釋
抑肝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兩方面考慮:
- 調和藥性:抑肝散以清熱利溼爲主,藥性偏寒涼,甘草味甘性平,可緩和方劑的寒涼之性,避免傷脾胃,確保用藥安全。
- 增強療效:甘草味甘,能調和脾胃,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同時,甘草還有解毒作用,能減輕其他藥物的副作用,提升用藥安全性。
總而言之,甘草在抑肝散中發揮着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使其成爲方劑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抑肝散方劑中包含白朮,主要原因如下:
- 健脾利濕: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能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從而抑制肝氣鬱結所導致的濕邪內阻。
- 升陽舉陷:白朮能升舉陽氣,使脾胃功能正常運作,並能改善氣虛所致的肝氣鬱結、脾虛濕困等症狀,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
白朮與抑肝散其他藥材如柴胡、梔子、香附等配合,共同發揮疏肝解鬱、健脾利濕之效,達到治療肝鬱脾虛、濕熱內蘊等症狀的目的。
抑肝散方劑中包含柴胡,主要原因有二:
- 疏肝解鬱: 柴胡味苦性寒,善於疏肝解鬱,對於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心煩易怒等症狀,具有顯著的緩解作用。抑肝散主要用於治療肝鬱氣滯所致的疾病,柴胡作為方劑中的主藥,可有效疏解肝氣,達到治療目的。
- 升陽舉陷: 柴胡還具有升陽舉陷的作用,可扶正祛邪,對於肝氣鬱結所致的脾胃不和、食慾不振等症狀,也有一定的改善效果。抑肝散中加入柴胡,不僅能疏解肝氣,還能調節脾胃功能,更全面地治療肝鬱氣滯所致的疾病。
抑肝散方劑中包含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抑肝散針對肝鬱氣滯所致的胸脅脹痛、頭目眩暈等症,川芎可疏散肝氣,緩解肝鬱,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 活血化瘀,通經活絡: 川芎還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作用。抑肝散中,川芎配合其他活血化瘀藥物,共同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和腫脹。
抑肝散中加入當歸,主要是利用其 補血活血 的功效,以達到以下目的:
- 緩解肝鬱氣滯: 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肝臟供血,有助於緩解肝鬱氣滯所導致的胸悶、脅肋脹痛、情緒抑鬱等症狀。
- 滋陰養血: 當歸具有補血養血的作用,可滋養肝陰,緩解肝陰不足所導致的口乾舌燥、目赤腫痛、頭暈目眩等症狀。
因此,當歸在抑肝散中起到 疏肝解鬱、補血活血 的作用,協同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肝鬱氣滯的功效。
抑肝散方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滲濕: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肝鬱氣滯易導致脾失健運,濕濁內停,而茯苓能健脾利濕,化解濕濁,從而有助於疏肝理氣,改善肝鬱氣滯之症。
- 寧心安神:茯苓具有寧心安神之效,能緩解肝鬱氣滯所致的心煩易怒、失眠多夢等症狀。
因此,茯苓在抑肝散方中起到健脾滲濕、寧心安神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疏肝理氣、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功效。
抑肝散方中包含鈎藤,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平肝熄風,清熱解毒:鈎藤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清熱解毒之效。抑肝散主治肝陽上亢、風火上炎所致的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煩躁不安、口苦咽乾等症狀,而鈎藤的平肝熄風作用可以緩解肝陽上亢引起的頭暈目眩,清熱解毒作用則可以消除風火上炎所帶來的不適。
- 改善腦部循環:鈎藤具有改善腦部血液循環的作用,可以增加腦部血流量,促進腦細胞的代謝,有利於緩解肝陽上亢所帶來的頭痛、頭暈、失眠等症狀。
總而言之,鈎藤的平肝熄風、清熱解毒和改善腦部循環的功效,使其成為抑肝散中不可或缺的藥材,有利於更好地發揮方劑的療效。
方劑介紹
抑肝散在古代,主要是用於治療小孩「肝經火熱」所出現的一系列症狀,例如:身體抽搐、發燒、咬緊牙齒、心悸、發冷或發熱等,類似於現代醫學所發現的「妥瑞氏症」。
在明代醫家薛鎧《保嬰撮要》書中提到,此方治療因肝經火熱所產生的熱性抽搐,或是發燒時磨牙、牙關緊閉不張口,或是遭受驚嚇後心跳加速,忽冷忽熱。
或是基於肝木過旺,克制脾土所造成的嘔吐、多痰,腹部脹滿、食慾不振,以及睡眠不安穩的情況。
書中探討古人「發痙」病症的一系列病症與治療方法,一般成人的痙攣,通常是因為受到風寒後出汗,沒有治療正確所造成的。
對於小孩子而言,痙攣常常都是因為受到驚嚇,食物消化不良,或是父母的情緒、飲食和生活習慣不當所引起的,治療時應考慮這些因素,同時也要調理父母的狀況。
如果小兒眼神呆滯,頻頻打哈欠,脖子僵硬,常常感到昏沉,這就是「肝經實熱」的表現,可用「抑肝散」來改善。如果咬牙磨牙、打哈欠則是「肝經虛熱」,可用「六味地黃丸」治療。
此方在古代如《景岳全書》中提到,也用於改善小孩子的「急驚風」,這是指小孩突然發作的抽搐、昏迷的疾病,此病在古代被視爲兒科四大要證之一。
因為發病急速,病情變化快速,往往讓中醫師與家長感到非常緊張,認爲是兒科中極爲危險的病證。
急驚風可以是外感風邪(感冒),體內溼熱積聚,或感染病毒(疫癘之氣)所造成,也可能是突然受到驚嚇所誘發。
古書《皇漢醫學》中強調,抑肝散可以加上芍藥,本質上就是「四逆散」的變化方劑,四逆散是以腹部深層的痙攣為治療主要症狀。
而抑肝散的適用條件,特別可以針對那些情緒易怒、容易失眠、性情急躁較為嚴重的人,尤其是女性。
古人在《資生集》就提到,此方適用於治療獨居的女性,由於陰氣過盛且陽氣不足,容易導致心情鬱悶、心神不寧,發熱怕冷,類似瘧疾的症狀,可以運用此方緩解。
現代研究發現,抑肝散是目前在研究腦部退化性疾病(如失智症、帕金森氏症、路易氏體失智症)和精神疾病(例如思覺失調症)方面應用最廣泛的草藥配方之一。
「抑肝散」主要由甘草、白朮、柴胡、川芎、當歸、茯苓、鈎藤組成,方中的鈎藤具有清熱平肝、止痙的作用,柴胡則能疏通肝氣、緩解情緒壓力和清除體內熱氣。
當歸用於滋養血液、柔和肝臟功能,因為當肝氣過盛時,通常肝血會不足,川芎則有助於活血行氣。
由於肝功能不調易影響脾胃,這種狀況在中醫理論中被描述為肝木侵犯脾土,因此需要特別強化脾功能,避免被肝功能的異常所影響。
方中的茯苓和白术都是用來增強脾功能,而甘草不僅能夠補充脾氣,還能緩解急症並輔助鈎藤的止痙作用。
七種藥材合用,可以達到滋養肝血、強化脾氣、疏通肝氣的效果,同時能夠止痙和鎮靜,從而緩解相關症狀並促進恢復健康。
尤其是鈎藤具有息風止痙作用,適用於治療由肝風內動引起的小兒急驚風、高熱驚厥、抽搐、牙關緊閉等症狀。在小兒高熱伴隨抽搐傾向時,鈎藤能起到預防和緩解作用,尤其對輕度抽搐有較好的療效。
此外鈎藤還可以清熱平肝,對於肝經有熱引起的頭暈、目眩、頭痛等症狀,鉤藤常與其他清熱平肝的藥材配伍使用,以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抑肝散在現代醫學中的應用範圍廣泛,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症狀:神經衰弱、焦慮症、癲癇、精神分裂症、失智症、更年期抑鬱、歇斯底里、不自主磨牙、咬牙、斜頸、小兒夜哭以及失眠。
這些症狀多與情緒、神經系統的失調有關,抑肝散透過調節內分泌和神經系統功能,幫助緩解這些病症。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肝瀉火、平肝熄風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小兒肝經虛熱發搐,或發熱咬牙,或驚悸寒熱,或木乘土而嘔吐痰涎,腹脹少食,睡卧不安。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脾胃虛弱。
抑肝散的經絡型態
現代人普遍肝經實證,如果天氣炎熱,或是情緒變化時,肝經實證的狀態會更加嚴重,進而引發一系列的病症。
從抑肝散的歸經組成(心經、脾經、肝經、心包經、膽經),也可以看出符合鐵三角經絡型態發展的極致現象,值得現代醫學進行深入研究。
相關證候
相同名稱方劑
抑肝散, 出處:《簡明醫彀》卷四。 組成:香附4兩,柴胡2兩,黃連2兩,青皮2兩,甘草1兩。 主治:怒。
抑肝散, 出處:《保嬰撮要》卷一。 組成:軟柴胡5分,甘草5分,川芎8分,當歸1錢,白朮(炒)1錢,茯苓1錢,鉤藤鉤1錢。 主治:小兒肝經虛熱發搐,或發熱咬牙,或驚悸寒熱,或木乘土而嘔吐痰涎,腹脹少食,睡卧不安。
抑肝散, 出處:《醫便》卷四。 組成:柴胡2錢半,赤芍藥1錢半,牡丹皮(去心)1錢半,青皮(炒)2錢,當歸5分,生地黃5分,地骨皮1錢,香附(童便炒)1錢,川芎7分,連翹5分,山梔仁(炒)1錢,甘草2分,神曲(炒)8分。 主治:寡居獨陰婦人,惡寒發熱,全類瘧者,久不癒,即成瘵疾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