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肝散

Yi Ga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直指方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9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0%
脾經 16%
肝經 16%
心包經 12%
膽經 8%
肺經 8%
胃經 8%
三焦經 4%
腎經 4%
心經
脾經
肝經
心包經
膽經
肺經
胃經
三焦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4-01-29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抑肝散」主要由甘草、白朮、柴胡、川芎、當歸、茯苓、鈎藤組成。此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小孩肝經虛火所致的症狀,如抽搐、發燒咬緊牙齒、心悸、發冷或發熱等。此外,肝火旺盛還可能導致脾胃不佳、嘔吐痰涎、腹脹、食慾不振、睡眠不安穩等症狀。

小孩肝經虛熱發搐意味著小孩的肝臟經絡存在虛火,導致身體抽搐。

發熱咬牙表現為小孩發燒時牙關緊閉,不願張口。

驚悸寒熱則是小孩容易感到驚嚇,伴隨發燒和手腳冰涼的症狀。

木乘土而嘔吐痰涎、腹脹少食、睡卧不安則是指小孩因肝氣過盛克制脾氣,導致脾胃虛弱,出現的一系列症狀。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等功效。臨床上,常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心氣不足等症狀。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等功效。適用於治療脾虛氣弱、水腫、自汗、口渴等症狀。

柴胡性味辛苦,氣微寒,歸肝膽經。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等多重功效。適用於治療由肝鬱所致的頭痛、目眩、口苦、口乾等症狀。

川芎性味辛溫,歸肝、膽經。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等功效。用於治療頭痛、眩暈、風濕痹痛等症狀。

當歸性味甘溫,歸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等功效。適用於治療貧血、痛經、月經不調等症狀。

茯苓性味甘淡,歸脾、心經。具有利水消腫、清熱利尿等功效。用於治療水腫、尿路感染、失眠等症狀。

鈎藤性味甘微寒,歸肝、腎經。具有平肝息風、清熱瀉火等功效。適用於治療頭痛、眩暈、喉嚨痛等症狀。

總結來說,抑肝散是一種針對小兒肝經虛熱所引起的抽搐、發燒、心悸、發冷或發熱等症狀的中藥方劑。它通過多種中藥材的共同作用,達到平衡肝脾、調和內臟功能的效果,幫助小孩恢復身體健康。然而,在使用任何中藥方劑前,建議諮詢合格中醫師,以確保安全有效的治療。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由甘草、白朮、柴胡、川芎、當歸、茯苓、鈎藤組成。甘草、白朮、柴胡、川芎、當歸均為常用中藥,具有清肝瀉火、平肝熄風的功效。茯苓、鈎藤具有健脾益氣、寧心安神的功效。本方以甘草、白朮、柴胡、川芎、當歸為君藥,以茯苓、鈎藤為臣藥,以甘草為佐藥,以白朮為使藥。全方配伍得當,具有清肝瀉火、平肝熄風、健脾益氣、寧心安神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肝瀉火、平肝熄風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小兒肝經虛熱發搐,或發熱咬牙,或驚悸寒熱,或木乘土而嘔吐痰涎,腹脹少食,睡卧不安。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脾胃虛弱。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顏面神經麻痺睡眠夢遊容易憂鬱睡眠時磨牙容易生氣睡眠說夢話手指緊繃難以伸直容易緊張夜間易醒阿茲海默症嘔吐牙齦腫脹痛瘧疾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妄想狀態多痰發燒及發冷怕冷噁心反胃

相同名稱方劑


抑肝散, 出處:《簡明醫彀》卷四。 組成:香附4兩,柴胡2兩,黃連2兩,青皮2兩,甘草1兩。 主治:怒。

抑肝散, 出處:《保嬰撮要》卷一。 組成:軟柴胡5分,甘草5分,川芎8分,當歸1錢,白朮(炒)1錢,茯苓1錢,鉤藤鉤1錢。 主治:小兒肝經虛熱發搐,或發熱咬牙,或驚悸寒熱,或木乘土而嘔吐痰涎,腹脹少食,睡卧不安。

抑肝散, 出處:《醫便》卷四。 組成:柴胡2錢半,赤芍藥1錢半,牡丹皮(去心)1錢半,青皮(炒)2錢,當歸5分,生地黃5分,地骨皮1錢,香附(童便炒)1錢,川芎7分,連翹5分,山梔仁(炒)1錢,甘草2分,神曲(炒)8分。 主治:寡居獨陰婦人,惡寒發熱,全類瘧者,久不癒,即成瘵疾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