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肝導赤湯

YI GAN DAO CH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5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8%
肝經 15%
脾經 13%
肺經 13%
膀胱經 6%
心包經 6%
腎經 6%
胃經 6%
三焦經 4%
膽經 4%
小腸經 2%
心經
肝經
脾經
肺經
膀胱經
心包經
腎經
胃經
三焦經
膽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抑肝導赤湯中包含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清熱利濕:柴胡具有疏肝解鬱、清熱利濕的功效,可針對肝鬱化熱所致的發熱、口渴、煩躁、小便赤澀等症狀。抑肝導赤湯正是針對肝鬱化熱、熱入血分而導致的熱病,柴胡可以疏肝解鬱,引熱下行,使熱邪從小便排出。
  2. 引導藥效向下:柴胡味苦性寒,具有升散之性,可以引導藥效向下,幫助其他藥物發揮療效。抑肝導赤湯中其他藥物如生地黃、赤芍等,具有清熱涼血的功效,柴胡可以將這些藥物的藥效引導到下焦,促進熱邪的排出。

抑肝導赤湯中加入鈎藤,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平肝熄風:鈎藤味甘微苦,性平,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清熱解毒的功效。肝經風熱上擾,可導致頭痛眩暈、面紅目赤等症狀,而鈎藤可平息肝風,減輕這些症狀。
  2. 引血下行:鈎藤能引血下行,使熱邪從上向下宣洩,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抑肝導赤湯用於治療肝火上炎,導致心煩失眠、口舌生瘡等症狀,鈎藤有助於將熱邪引導至下焦,以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

抑肝導赤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養血活血,涼血解毒: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其具有養血活血、潤腸通便、涼血解毒之功效。抑肝導赤湯用於治療肝熱熾盛,熱毒壅盛之症,當歸能養血活血,使血行通暢,並涼血解毒,緩解肝熱之邪,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效果。
  2. 補血滋陰,緩解虛熱:當歸能補血滋陰,對於肝熱所致的陰虛內熱,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抑肝導赤湯中加入當歸,可以滋陰養血,使肝陰得到滋養,進而緩解虛熱之症,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抑肝導赤湯中加入川芎,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可緩解肝鬱氣滯所致的胸悶、脅痛、煩躁等症狀,同時也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肝臟的血液供應,有利於肝氣的疏泄。
  2. 活血化瘀,涼血止血: 川芎還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止血的功效,可改善肝血瘀滯,減輕肝臟充血,並能止血止痛,緩解肝火旺盛所致的口鼻出血、牙齦出血等症狀,達到抑肝導赤的療效。

抑肝導赤湯中包含羌活,主要原因有二:

  1. 疏散風熱,清熱解毒:羌活性溫,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之效,可緩解肝經熱盛所致的口渴、咽痛、目赤等症狀,同時亦能疏散外感風熱,有助於清熱解毒,達到整體緩解病症的效果。
  2. 通絡止痛:羌活亦具通絡止痛之功效,可改善因肝經熱盛引發的頭痛、頭脹、肢體疼痛等症狀。同時,羌活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清除經絡中積聚的熱毒,達到止痛的效果。

因此,羌活在抑肝導赤湯中起到疏散風熱、清熱解毒、通絡止痛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療效,達到治療目的。

抑肝導赤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透疹止癢: 防風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透疹止癢之效。抑肝導赤湯主治肝火上炎,熱毒內盛導致的多種症候,如斑疹、發熱、咽痛、口渴等,防風可協助清熱解毒,促進疹出,緩解皮膚瘙癢。
  2. 調和營衛,扶正祛邪: 防風兼有調和營衛之功,可使營衛氣血調和,從而增強機體抵抗力,抵抗外邪入侵。在治療肝火上炎時,防風可幫助緩解因熱毒侵襲而導致的營衛失調,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疾病康復。

抑肝導赤湯中加入白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固本培元: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固表等功效。肝火旺盛,常伴脾胃虛弱,白朮可以補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為肝火熄滅提供物質基礎。
  2. 助藥力,利藥效:白朮可以提高其他藥物的藥效,促進藥物滲透和吸收,提高抑肝導赤湯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

抑肝導赤湯中包含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滲濕利水: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利水之功效。抑肝導赤湯多用於治療肝火熾盛、心煩不寐、口舌生瘡、小便短赤等症,茯苓可健脾利濕,協助利水滲濕,有助於清除體內濕熱,減輕肝火。
  2. 利水滲濕,輔助清熱: 茯苓入心經,可利水滲濕,使心火不致內鬱,達到清熱瀉火的效果。抑肝導赤湯以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為主,茯苓可輔助清熱,使藥效更顯著。

抑肝導赤湯中包含梔子,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瀉火:梔子味苦寒,入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此方用於治療肝膽實熱證,梔子可清泄肝膽之火,使熱邪得以降伏。
  2. 涼血止血:梔子亦有涼血止血的作用。肝火上炎,易致血熱妄行,引起出血。梔子可涼血止血,改善出血症狀,並有助於清熱止痛。

總之,梔子在抑肝導赤湯中發揮了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有助於治療肝膽實熱證,使患者的熱邪得以清除,症狀得到改善。

抑肝導赤湯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其能清泄肝火,涼解血熱,對於肝火上炎、心煩不寐、口燥咽乾、血熱妄行等症狀,能有效緩解。

二、 滋陰降火: 生地黃滋陰補血,能緩解肝火灼傷陰液所致的口渴、尿赤、舌紅等症狀,並有助於恢復機體陰陽平衡。

因此,生地黃在抑肝導赤湯中發揮著清熱涼血、滋陰降火的重要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抑肝導赤湯中加入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清熱利濕,通淋止痛:木通味甘性寒,入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之效。抑肝導赤湯主治肝火上炎、心煩不寐、口舌生瘡、小便赤澀等症,木通可清熱利濕,通利小便,使鬱熱得以宣泄,緩解症狀。
  2.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木通兼具疏肝解鬱、行氣止痛之效。肝火上炎常伴有肝氣鬱結,木通可疏肝解鬱,使肝氣流通,緩解胸脅疼痛、脘腹脹滿等症狀。

抑肝導赤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 調和藥性:抑肝導赤湯以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為主,但藥性較寒涼。甘草性甘平,能調和諸藥,緩解寒涼藥性對脾胃的刺激,避免藥物過寒傷正。

二、 緩解藥毒:方中其他藥物如黃芩、梔子等,具有較強的清熱瀉火作用,也有一定的毒性。甘草能解毒,減輕其他藥物對人體的副作用,確保用藥安全有效。

主治功效


抑肝導赤湯

抑肝導赤湯方劑主治各種手抽搐的疾病。

抑肝導赤湯方劑組成如下:

  • 柴胡: 散風熱、發汗解表、平肝息風、止咳化痰、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
  • 鈎藤: 平肝息風、清熱瀉火。
  • 當歸: 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 川芎: 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濕、補血、強筋骨。
  • 羌活: 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
  • 防風: 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
  • 白朮: 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 茯苓: 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 木通: 清熱瀉火、清熱利尿、補血養肝、利水滲濕、排膿、通乳、利尿、利尿通淋、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 甘草: 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生地黃: 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
  • 梔子: 多種傳統代功效,包括: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

抑肝導赤湯為中醫常用方劑,具有疏肝理氣、清熱瀉火、解痙止顫之功效,臨牀上常用於治療各種手抽搐的疾病,包括:

  • 手抖病:手抖病又稱特發性震顫,是一種較常見的運動障礙性疾病,其主要表現為手部不自主的、有節律的抖動。抑肝導赤湯具有平肝息風、疏肝理氣之效,可改善手部震顫的症狀。
  • 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其主要表現為運動遲緩、肌強直、靜止性震顫等。抑肝導赤湯具有補益肝腎、疏風止顫之效,可改善帕金森病的症狀。
  • 神經官能症:神經官能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障礙性疾病,其主要表現為焦慮、緊張、抑鬱等。抑肝導赤湯具有疏肝理氣、寧心安神之效,可改善神經官能症的症狀。

抑肝導赤湯是一味中醫常用方劑,具有疏肝理氣、清熱瀉火、解痙止顫之功效,臨牀應用廣泛,療效顯著,但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傳統服藥法


柴胡、鈎藤、當歸、川芎、羌活、防風、白朮、茯苓、梔子(炒)、生地、木通、生草、炙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同名稱方劑


抑肝導赤湯, 出處:《嵩崖尊生》卷七。 組成:柴胡、鉤藤、當歸、川芎、羌活、防風、白朮、茯苓、梔子(炒)、生地、木通、生草、炙草。 主治:一切手搐病,素弱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