芎附散

XIONG F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本事》卷三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3.14)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8%
肝經 15%
脾經 15%
肺經 13%
腎經 7%
膽經 5%
心包經 5%
三焦經 5%
胃經 5%
膀胱經 5%
大腸經 2%
心經
肝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膽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2-21

方劑組成解釋

「芎附散」方中包含川芎,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歸肝經、膽經,具有疏散風寒、行氣止痛的功效。方中加入川芎,可以有效地疏散風寒,緩解頭痛、眩暈等症狀。
  2. 活血化瘀: 川芎同時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利於消散瘀血,減輕疼痛。

因此,川芎在「芎附散」方中起到疏風止痛、活血化瘀的雙重作用,與其他藥材配合,共同發揮治療功效。

芎附散中包含附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 溫陽散寒:附子性溫熱,具有溫陽補火、散寒止痛的功效。芎附散主治風寒濕痺、肢體麻木、疼痛等症,附子可溫陽散寒,驅散寒邪,解除痺痛,改善四肢麻木等症狀。

二、 助藥力:附子能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芎附散中其他藥材如川芎、防風等,均有散寒止痛的功效,附子能溫陽助藥力,使藥效更強,更能有效治療風寒濕痺等疾病。

芎附散中包含黃耆,主要原因如下:

  1.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效。芎附散以川芎、防風祛風散寒為主,黃耆則能補益正氣,使祛風之藥力更易達於病所,防止風寒外襲,達到標本兼治。
  2. 扶正祛邪: 芎附散所治之風寒頭痛,常伴有氣虛乏力、面色蒼白等症。黃耆能補氣升陽,益氣固表,扶持正氣,抵禦外邪,使患者恢復元氣,更快恢復健康。

芎附散中包含白朮,主要原因如下:

  1. 補氣健脾:白朮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健脾的功效,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吸收營養,改善氣虛體弱的狀態。芎附散中的川芎、羌活、獨活等藥性偏寒,白朮的加入可中和寒性,避免傷脾胃。
  2. 固表止汗:白朮能固表止汗,而芎附散主治風寒濕痹,伴有汗出惡風等症狀。白朮的加入可起到固表止汗的作用,加強治療效果。

芎附散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祛風散寒: 防風性溫,味辛,入肺、膀胱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的功效。與方中芎、附子等藥物相配,可加強祛風散寒之力,並助於溫通經絡,緩解寒邪阻滯所致的疼痛。

二、 疏散表邪: 防風可疏散表邪,使風邪從表散出,避免風邪深入肌膚,加重病情。與方中川芎、白芷等藥物配合,可有效緩解風寒感冒、頭痛鼻塞等症狀,並防止病情轉為寒性。

總之,防風在芎附散中起著祛風散寒、疏散表邪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發揮整體療效。

芎附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血活血,調和藥性:

芎附散以川芎、附子為主,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之效。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可與川芎、附子相配合,既能溫經散寒,又能避免藥性過於燥烈,使藥力更趨平和,達到溫而不燥、散而不寒的效果。

2. 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藥物吸收:

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有利於藥物成分的吸收和傳輸,增強藥效。同時,當歸還可潤腸通便,促進藥物的代謝和排泄,避免藥物積聚在體內。

芎附散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芎附散中含有川芎、附子等溫熱藥物,容易造成燥熱傷陰,而生地黃可以起到平衡藥性,防止燥熱傷陰的作用。
  2. 緩解溫熱藥物的毒副作用:芎附散屬於溫熱性方劑,長期服用容易出現口乾舌燥、心煩失眠、便祕等副作用。生地黃可以起到滋陰降火的作用,緩解溫熱藥物的毒副作用,使藥效更趨平和。

芎附散中加入桂枝,主要原因如下:

  1. 溫經散寒: 桂枝性溫,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痺止痛的功效。芎附散主治風寒濕痺,桂枝可溫經散寒,助藥力驅散寒邪,緩解痺痛。
  2. 活血通絡: 桂枝亦有活血通絡之效,可配合其他藥物如川芎、防風等,共同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肢體痺痛。

芎附散中包含柴胡,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調和氣血: 柴胡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升陽舉陷之效。芎附散主要用於治療頭痛、頭暈、胸悶、腹脹等症,而柴胡可以疏肝解鬱,調和氣血,使氣機通暢,從而改善上述症狀。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芎附散中其他藥物如川芎、白芷、附子等,主要用於散寒止痛、通絡止痺。柴胡的加入可以配合其他藥物,增強藥效,使整體方劑更為協調,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芎附散中包含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 芎附散以川芎、羌活、獨活等辛溫解表藥為主,容易燥烈。甘草性甘平,入脾胃經,能緩和藥性,避免傷陰耗氣,使藥效更平和,更易於服用。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調和諸藥、解毒、緩急止痛、補脾益氣等作用。與其他藥物配伍,能增強解表散寒、祛風止痛等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芎附散」主治功效分析

「芎附散」此方最早見於宋代許叔微所著的《普濟本事方》,原文主治「五種痹,腿並臂間發作不定,此脾胃虛,衛氣不溫分肉,為風寒濕所著。」後世醫家廣泛應用於治療痹證、頭痛等症,並根據不同病機加減化裁。

古文內容分析及治療原理

1. 痹證

從多篇文獻記載可見,「芎附散」主要用於治療痹證,證屬脾胃虛弱,衛氣不固,風寒濕邪侵襲所致。

  • **《普濟本事方》、《方劑辭典》、《景岳全書》、《類證普濟本事方釋義》、《古今醫統大全》**等書皆明確記載「芎附散」治療「五種痹,腿並臂間發作不定」。
  • **《類證普濟本事方釋義》**葉桂指出:「故以甘緩辛溫之補藥守護中焦,而以滲利行經表散之藥驅逐流注之邪,則久郁之病,可一旦掃除矣。」 此段精闢地闡述了「芎附散」的治療機理,即扶正祛邪,標本兼顧。

治療原理:

  • 脾胃虛弱,衛氣不固: 白朮、黃耆健脾益氣,固表實衛;甘草調和脾胃,增強補益之力。
  • 風寒濕邪侵襲: 附子溫經散寒,回陽救逆;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防風祛風除濕;桂枝溫通經脈,助陽化氣;柴胡疏散少陽經之風邪。
  • 氣血運行不暢: 當歸養血活血;熟地滋陰補血;川芎與當歸相配,調和氣血,增強活血化瘀之功。

諸藥合用,共奏健脾益氣、溫陽散寒、祛風除濕、活血通絡之效,使脾胃健運,衛氣充實,風寒濕邪得除,氣血調和,痹痛自愈。

2. 頭痛

多篇文獻記載「芎附散」可用於治療頭痛,尤其對產後敗血作梗、氣虛、血虛等原因引起的頭痛有較好療效。

  • **《婦人大全良方》、《世醫得效方》、《醫學綱目》、《赤水玄珠》、《女科證治準繩》、《馮氏錦囊秘錄》**等書皆記載以「芎附散」治療「產後敗血作梗,頭痛,諸藥不效者」,方中以附子為主藥,配伍川芎。
  • **《濟陰綱目》、《孕育玄機》、《校註婦人良方》**記載「芎附散」治療產後氣虛頭痛,同樣以附子、川芎為主藥。
  • **《校註婦人良方》**還提到以當歸、川芎治療血虛頭痛。

治療原理:

  • 產後敗血作梗: 產後惡露不下,瘀血阻滯,上攻於頭而致頭痛。附子辛熱,溫陽散寒,破瘀通經;川芎辛溫,活血行氣,上行頭目,為「頭痛要藥」。二藥合用,溫陽化瘀,使瘀血得去,清陽得升,頭痛自止。
  • 氣虛頭痛: 產後氣血虧虛,清陽不升,腦失所養而致頭痛。附子溫補陽氣;川芎行氣活血,引藥上行。二藥合用,補氣升陽,使清陽得升,頭痛可愈。
  • 血虛頭痛: 產後失血過多,血虛不能上榮於腦而致頭痛。當歸、川芎養血活血,補血虛而止頭痛。

3. 其他

  • **《雜病廣要》**記載「芎附散」治療「頭風才發,則衄不止」,以川芎、香附為主藥,並用童便製,認為可以止衄。

總結

綜合以上分析,「芎附散」主要功效為健脾益氣、溫陽散寒、祛風除濕、活血通絡,主要用於治療痹證頭痛。其治療痹證的機理是扶正祛邪,標本兼顧;治療頭痛的機理則根據不同病因,或溫陽化瘀,或補氣升陽,或養血活血。

此方藥性偏溫燥,對於實熱證、陰虛火旺者不宜使用。對於不同證型的痹證和頭痛,應根據具體情況辨證施治,加減化裁。

傳統服藥法


小川芎、附子(炮,去皮臍)、黃耆(蜜炙)、白朮、防風(去釵股)、當歸(洗,去蘆,薄切,焙乾)、熟乾地黃(酒灑,9蒸9曬,焙)、桂心(不見火)、柴胡(去苗,淨洗)、甘草(炙)各等分。常服不生壅熱,兼消積冷。
上為粉末。
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薑3片,大棗1個,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服,每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坐骨神經痛五十肩原發性高血壓類風濕性關節炎四肢麻痺癱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芎附散, 出處:《婦入良方》卷二十二引徐明仲方。 組成:大附子1枚(酽醋一碗,用火四畔炙透,蘸醋令盡,去皮臍),川芎1兩。 主治:産後敗血作梗,頭痛,諸藥不效者。

芎附散, 出處:《本事》卷三。 組成:小川芎、附子(炮,去皮臍)、黃耆(蜜炙)、白朮、防風(去钗股)、當歸(洗,去蘆,薄切,焙乾)、熟乾地黃(酒灑,9蒸9曬,焙)、桂心(不見火)、柴胡(去苗,淨洗)、甘草(炙)各等分。 主治:常服不生壅熱,兼消積冷。主治:脾胃虛弱,衛氣不溫分肉,爲風寒濕邪所著而致的五種痹證,腿並臂間發作不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