芎附散

XIONG F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本事》卷三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7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8%
脾經 15%
肝經 15%
肺經 13%
腎經 7%
膀胱經 5%
心包經 5%
三焦經 5%
膽經 5%
胃經 5%
大腸經 2%
心經
脾經
肝經
肺經
腎經
膀胱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膽經
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芎附散」方中包含川芎,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歸肝經、膽經,具有疏散風寒、行氣止痛的功效。方中加入川芎,可以有效地疏散風寒,緩解頭痛、眩暈等症狀。
  2. 活血化瘀: 川芎同時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利於消散瘀血,減輕疼痛。

因此,川芎在「芎附散」方中起到疏風止痛、活血化瘀的雙重作用,與其他藥材配合,共同發揮治療功效。

芎附散中包含附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 溫陽散寒:附子性溫熱,具有溫陽補火、散寒止痛的功效。芎附散主治風寒濕痺、肢體麻木、疼痛等症,附子可溫陽散寒,驅散寒邪,解除痺痛,改善四肢麻木等症狀。

二、 助藥力:附子能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芎附散中其他藥材如川芎、防風等,均有散寒止痛的功效,附子能溫陽助藥力,使藥效更強,更能有效治療風寒濕痺等疾病。

芎附散中包含黃耆,主要原因如下:

  1.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效。芎附散以川芎、防風祛風散寒為主,黃耆則能補益正氣,使祛風之藥力更易達於病所,防止風寒外襲,達到標本兼治。
  2. 扶正祛邪: 芎附散所治之風寒頭痛,常伴有氣虛乏力、面色蒼白等症。黃耆能補氣升陽,益氣固表,扶持正氣,抵禦外邪,使患者恢復元氣,更快恢復健康。

芎附散中包含白朮,主要原因如下:

  1. 補氣健脾:白朮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健脾的功效,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吸收營養,改善氣虛體弱的狀態。芎附散中的川芎、羌活、獨活等藥性偏寒,白朮的加入可中和寒性,避免傷脾胃。
  2. 固表止汗:白朮能固表止汗,而芎附散主治風寒濕痹,伴有汗出惡風等症狀。白朮的加入可起到固表止汗的作用,加強治療效果。

芎附散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祛風散寒: 防風性溫,味辛,入肺、膀胱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的功效。與方中芎、附子等藥物相配,可加強祛風散寒之力,並助於溫通經絡,緩解寒邪阻滯所致的疼痛。

二、 疏散表邪: 防風可疏散表邪,使風邪從表散出,避免風邪深入肌膚,加重病情。與方中川芎、白芷等藥物配合,可有效緩解風寒感冒、頭痛鼻塞等症狀,並防止病情轉為寒性。

總之,防風在芎附散中起著祛風散寒、疏散表邪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發揮整體療效。

芎附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血活血,調和藥性:

芎附散以川芎、附子為主,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之效。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可與川芎、附子相配合,既能溫經散寒,又能避免藥性過於燥烈,使藥力更趨平和,達到溫而不燥、散而不寒的效果。

2. 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藥物吸收:

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有利於藥物成分的吸收和傳輸,增強藥效。同時,當歸還可潤腸通便,促進藥物的代謝和排泄,避免藥物積聚在體內。

芎附散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芎附散中含有川芎、附子等溫熱藥物,容易造成燥熱傷陰,而生地黃可以起到平衡藥性,防止燥熱傷陰的作用。
  2. 緩解溫熱藥物的毒副作用:芎附散屬於溫熱性方劑,長期服用容易出現口乾舌燥、心煩失眠、便祕等副作用。生地黃可以起到滋陰降火的作用,緩解溫熱藥物的毒副作用,使藥效更趨平和。

芎附散中加入桂枝,主要原因如下:

  1. 溫經散寒: 桂枝性溫,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痺止痛的功效。芎附散主治風寒濕痺,桂枝可溫經散寒,助藥力驅散寒邪,緩解痺痛。
  2. 活血通絡: 桂枝亦有活血通絡之效,可配合其他藥物如川芎、防風等,共同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肢體痺痛。

芎附散中包含柴胡,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調和氣血: 柴胡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升陽舉陷之效。芎附散主要用於治療頭痛、頭暈、胸悶、腹脹等症,而柴胡可以疏肝解鬱,調和氣血,使氣機通暢,從而改善上述症狀。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芎附散中其他藥物如川芎、白芷、附子等,主要用於散寒止痛、通絡止痺。柴胡的加入可以配合其他藥物,增強藥效,使整體方劑更為協調,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芎附散中包含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 芎附散以川芎、羌活、獨活等辛溫解表藥為主,容易燥烈。甘草性甘平,入脾胃經,能緩和藥性,避免傷陰耗氣,使藥效更平和,更易於服用。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調和諸藥、解毒、緩急止痛、補脾益氣等作用。與其他藥物配伍,能增強解表散寒、祛風止痛等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芎附散」

藥方組成:川芎、附子、黃耆、白朮、防風、當歸、生地黃、桂枝、柴胡、甘草

主治功效:

  1. 脾胃虛弱:脾胃功能虛弱,氣血不足,運化無力。
  2. 衛氣不溫分肉:衛氣是人體的防禦系統,具有溫煦、保護肌膚的作用。當衛氣不足,無法溫煦肌膚,導致肌肉、皮下組織受寒,容易被風寒濕邪侵襲。
  3. 風寒濕邪所著:風、寒、濕三種邪氣相互作用,侵襲人體,導致痹證的發生。
  4. 五種痹證:痹證是指以關節疼痛、腫脹、活動不利為主要症狀的一類疾病。包括:
    • 行痹:痹證在四肢遊走不定,時發時止。
    • 痛痹:痹證疼痛劇烈,影響活動。
    • 拘痺:痹證導致關節屈伸不利,活動受限。
    • 著痺:痹證固定在某一關節,不移動。
    • 筋痺:痹證累及筋脈,導致肌肉痠痛、痙攣。
  5. 腿並臂間發作不定:痹證可以在腿部和手臂之間不定時發作。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1.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用於治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痛經經閉、產後瘀阻、胸脅刺痛等症。

  2. **附子:**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用於治療腎陽虛寒、陽萎宮冷、腰膝冷痛、夜尿頻多等症。

  3. **黃耆:**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用於治療氣虛乏力、自汗、盜汗、尿頻、水腫等症。

  4.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用於治療脾虛氣弱、食慾不振、肢體乏力、水腫、黃疸、自汗、盜汗、口渴、口乾舌燥、安胎、食少、腹脹、泄瀉、風濕疼痛、關節炎等症狀。

  5. **防風:**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用於治療外感風寒或風熱表證,如感冒、流行性感冒等;防風能祛風除濕,勝濕止痛,常用於治療風濕、類風濕關節炎、痛風等;防風能解痙止痙,常用於治療肌肉痙攣、抽搐等;防風能活血通經,常用於治療瘀血經閉、痛經等;防風能解毒透疹,常用於治療溫熱病、瘡瘍腫毒等。

  6.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用於治療血虛萎黃、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失眠、月經不調、痛經等症。

  7. **生地黃:**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用於治療陰虛火旺、潮熱盜汗、失眠多夢、心煩意亂、咽喉腫痛、口乾舌燥、大便乾結、小便短赤等症。

  8. **桂枝:**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等功效。用於治療風寒感冒、水腫、痛經、血瘀等症狀。

  9. **柴胡:**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風熱感冒、頭痛眩暈、肌肉痠痛、關節疼痛、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肝鬱氣滯引起的胸脅脹痛、胃脘疼痛等症。

  10.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總結

中藥方劑「芎附散」,具有補氣、益氣血、溫陽散寒、活絡止痛、祛風除濕等功效,適用於脾胃虛弱、衛氣不溫分肉、風寒濕邪所著痹證等症狀。在臨牀上,芎附散常與其他中藥材搭配使用,以增強藥效,改善患者的症狀。

傳統服藥法


小川芎、附子(炮,去皮臍)、黃耆(蜜炙)、白朮、防風(去釵股)、當歸(洗,去蘆,薄切,焙乾)、熟乾地黃(酒灑,9蒸9曬,焙)、桂心(不見火)、柴胡(去苗,淨洗)、甘草(炙)各等分。常服不生壅熱,兼消積冷。
上為粉末。
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薑3片,大棗1個,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服,每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坐骨神經痛五十肩原發性高血壓類風濕性關節炎四肢麻痺癱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芎附散, 出處:《婦入良方》卷二十二引徐明仲方。 組成:大附子1枚(酽醋一碗,用火四畔炙透,蘸醋令盡,去皮臍),川芎1兩。 主治:産後敗血作梗,頭痛,諸藥不效者。

芎附散, 出處:《本事》卷三。 組成:小川芎、附子(炮,去皮臍)、黃耆(蜜炙)、白朮、防風(去钗股)、當歸(洗,去蘆,薄切,焙乾)、熟乾地黃(酒灑,9蒸9曬,焙)、桂心(不見火)、柴胡(去苗,淨洗)、甘草(炙)各等分。 主治:常服不生壅熱,兼消積冷。主治:脾胃虛弱,衛氣不溫分肉,爲風寒濕邪所著而致的五種痹證,腿並臂間發作不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