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蕪荑湯

DA WU Y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2.4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肺經 17%
心經 15%
胃經 13%
肝經 11%
膀胱經 6%
三焦經 4%
腎經 4%
膽經 4%
心包經 2%
大腸經 2%
脾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肝經
膀胱經
三焦經
腎經
膽經
心包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大蕪荑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 防風性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方中以蕪荑為主,其性苦寒,擅長清熱燥濕,但容易傷津耗氣。防風加入可溫陽散寒,避免蕪荑過於寒涼,使藥性更為平和,並促進藥力流通,達致祛風止痛之效。
  2. 引藥入肌表: 防風善於走表,可引藥力達於肌膚腠理,配合蕪荑,更好地發揮其清熱燥濕、止癢止痛的功效。同時,防風可防止蕪荑寒涼之性直接侵犯肌表,使治療更加安全有效。

大蕪荑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燥濕的功效。可抑制蕪荑的燥熱之性,防止其過度傷陰,並能減輕其毒性,起到協調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
  2. 抑菌抗炎: 黃連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細菌感染,防止蕪荑藥性過於燥烈而引起炎症,有助於改善病患的症狀,促進疾病恢復。

總之,黃連的加入,不僅可以平衡大蕪荑湯的藥性,還能夠增強其療效,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大蕪荑湯方劑中包含麻黃,主要是利用其發散風寒的功效。麻黃性溫,味辛,歸肺、膀胱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之效。

方中以大蕪荑為主藥,善治頭風眩暈、鼻塞流涕等症狀。麻黃的加入,可助大蕪荑散寒解表,開通鼻竅,疏風止痛,並可促進藥效的發揮,達到更有效的治療效果。

大蕪荑湯方劑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祛風濕止痛:羌活味辛、苦,性溫,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由風寒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與大蕪荑湯主治風寒濕痹、肢體疼痛等症狀相契合。
  2. 疏散風邪,解表發汗:羌活亦具疏散風邪、解表發汗之效,可幫助患者解除風寒表邪,進一步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血液循環,達到溫經散寒、止痛的效果。

大蕪荑湯中加入梔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梔子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大蕪荑湯主治濕熱蘊結,症見腹痛、瀉痢、小便不利等,梔子的加入可有效清瀉腸胃之熱,緩解腹痛、瀉痢等症狀。
  2. 解毒利濕:梔子還具有解毒利濕的功效,可輔助大蕪荑湯清除濕熱毒邪,促進排泄,達到療效。

總而言之,梔子在 大蕪荑湯中,發揮了清熱瀉火、解毒利濕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濕熱蘊結的效果。

大蕪荑湯中加入柴胡,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升陽舉陷:柴胡性微寒,味苦,歸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升陽舉陷的功效。蕪荑具有消腫止痛,化痰止咳,除濕止癢的功效。柴胡與蕪荑配合,可疏肝解鬱,升陽舉陷,對於氣機鬱滯,肝氣不舒,脾胃虛弱,氣陷下垂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大蕪荑湯的主要藥物為蕪荑,性寒,容易導致脾胃虛寒。柴胡性微寒,味苦,可以調和蕪荑的寒性,避免藥性過寒,損傷脾胃。同時,柴胡的升陽舉陷作用可以配合蕪荑的消腫止痛作用,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大蕪荑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兩方面的考量:

  1.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大蕪荑湯以蕪荑為主藥,具有燥濕殺蟲之功,但容易傷脾胃。茯苓的健脾作用可緩解蕪荑對脾胃的傷害,同時也能加強利濕效果,使藥效更佳。
  2. 利水滲濕:茯苓能利水滲濕,有助於將體內積聚的濕邪排出體外,配合蕪荑的燥濕殺蟲作用,能更有效地解決濕邪帶來的各種病症。

大蕪荑湯中加入當歸,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補血活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大蕪荑湯主治癥結在於血瘀氣滯,導致痛經、經閉等症狀。當歸能補血活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狀態,進而緩解痛經,使經血暢通。
  2. 調和藥性:大蕪荑湯中含有多種藥性較寒的藥材,如蕪荑、川芎等。當歸性溫,可緩和藥性,避免寒涼藥物過度損傷陽氣,使藥物作用更加平和,達到更好的療效。

大蕪荑湯中加入白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 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方中以蕪荑為主,善治脾胃虛寒,而白朮可補脾益氣,助其燥濕健脾,提升藥效。
  2. 和中調氣: 大蕪荑湯為燥濕之劑,若單用蕪荑,恐傷脾胃之氣。白朮性溫和,可與蕪荑相配,起到和中調氣,避免燥邪傷脾的作用。

大蕪荑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大蕪荑湯以蕪荑為主藥,性寒,且有毒性。甘草性甘溫,入脾胃經,能緩解蕪荑的寒性,降低其毒性,避免藥性過於峻猛,保護脾胃,使藥效更加平和。
  2. 增強藥效: 甘草味甘,能緩解蕪荑的苦味,使藥物更容易服用。同時,甘草具有調和諸藥、增強藥效的作用,能更好地發揮蕪荑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總而言之,甘草在大蕪荑湯中,起著調和藥性,增強藥效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藥材。

主治功效


大蕪荑湯主治功效分析

大蕪荑湯,又名梔子茯苓湯,從多篇古文醫書的記載,可歸納出此方劑主要針對小兒疳證,以及因脾胃虛損、濕熱內蘊所致的多種症狀。

治療原理分析:

大蕪荑湯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1. 清熱燥濕,利水消腫: 方中黃連、梔子清熱燥濕;茯苓利水消腫。針對「胃熱榮燥」、「濕熱內蘊」的核心病機,通過清熱燥濕,利水消腫,清除體內濕熱之邪。例如:

    • 「治黃疸,土色(為熱,為濕)當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知黃色為躁,胃經中大熱),發黃脫落(知膀胱,腎俱受土邪,乃濕熱之證)」
    • 「東垣大蕪荑湯(一名梔子茯苓湯),治黃疳土色,為濕為熱,當利小便,今反利(知黃色中為燥胃經熱也),發黃脫落(知膀胱、腎俱受土邪乃大濕熱之症)」
    • 「治法當滋營潤燥,內除寒熱,外致津液。」
    • 「治小兒發熱作渴,少食,大便不利,發黃脫落。」
  2. 疏散風熱,解表透邪: 方中防風、羌活、麻黃疏散風熱,解表透邪。針對外感風邪,或體內熱邪鬱於肌表的情況,有助於將邪氣透出體外。例如:

    • 「走馬疳者,因病後脾胃氣血傷損,虛火上炎,或痘疹餘毒上攻,其患甚速,急用銅碌散、大蕪荑湯」
  3. 調和脾胃,補益氣血: 方中柴胡、茯苓、當歸、白朮、甘草,具有調和脾胃,補益氣血的功效。特別是針對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的病患,可扶正祛邪,恢復脾胃功能。例如:

    • 「余用異功散調補中氣為主,佐以大蕪荑湯清疳治熱,月餘諸證稍愈」
    • 「仍服異功散及蚵蟆丸,外貼阿魏膏,兩月塊消,左脅微痛,用四君子湯、九味蘆薈丸、而愈」
    • 「余謂屬形病俱虛,當補中氣。彼不信,仍行克伐,遂致虛火上炎,齒齦蝕爛,頷下結核。余用大蕪荑湯及異功散加減,用之而安。」
    • 「先用四味肥兒丸,諸症漸愈,又用大蕪荑湯治之而痊。」
  4. 治療蟲積: 多篇文獻提到大蕪荑湯與治療蟲積的方劑(如化䘌丸、四味肥兒丸、九味蘆薈丸等)合用,治療因蟲積引起的症狀,如肛門作癢、下唇內生瘡、腹痛等。例如:

    • 「先用化䘌丸二服,乃用五味異功散四劑,卻用大蕪荑湯(疳)四味肥兒丸而痊。」
    • 「余謂脾胃濕熱生蟲也。不信,後下唇內生瘡,先用四味肥兒丸,諸症漸愈,又用大蕪荑湯治之而痊。」
    • 「一小兒肛門作癢,誤以為痔,服槐角丸等藥,肢體消瘦,鼻下濕爛,下唇內生瘡,此蟲食下部也,先用化蟲丸二服,乃用五味異功散四劑,卻用大蕪荑湯、四味肥兒丸而痊。」

主治病症:

根據古文記載,大蕪荑湯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1. 小兒疳證: 包括脾疳、肝疳、無辜疳等,症見消瘦、發熱、口渴、大便不調、面色萎黃或發黑、鼻下濕爛、下唇生瘡、肛門作癢等。
  2. 走馬疳: 病後脾胃氣血傷損,虛火上炎,或痘疹餘毒上攻,牙齦腐爛,唇吻腮腫等症狀。
  3. 黃疸: 症見小便不利、發黃脫落、鼻下斷作瘡、能乳、喜食土、面色黑、大便青等。
  4. 痞塊: 腹部結塊,伴有腹脹、食少、作渴、發熱等症狀。
  5. 其他: 目疾、自汗盜汗、頸間結核、蟲動心痛等。

總結:

大蕪荑湯是一首以清熱燥濕、利水消腫為主要功效,兼顧疏散風熱、調和脾胃、補益氣血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小兒疳證,以及因脾胃虛損、濕熱內蘊所致的多種病症。臨床應用時,常與其他方劑合用,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傳統服藥法


防風1分,黃連1分,炙甘草2分,麻黃(不去根節)2分,羌活2分,山梔子仁3分,柴胡3分,茯苓3分,當歸4分,大蕪荑5分,白朮5分。滋營潤燥,除寒熱,致津液。
上銼,如麻豆大,都作1服。
用水1大盞半,煎至6分。去滓,食前稍熱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的功效,適用於小兒黃疳,症見發黃脫落,鼻、下齦作瘡,能乳,喜食土,面黑、大便青,爲寒;小兒脾疳,少食,發熱作渴,大便不調等症狀。但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暴食症黃熱病腹瀉皮膚顏色發黃

相同名稱方劑


大蕪荑湯, 出處:《蘭室秘藏》卷下。 組成:防風1分,黃連1分,炙甘草2分,麻黃(不去根節)2分,羌活2分,山梔子仁3分,柴胡3分,茯苓3分,當歸4分,大蕪荑5分,白朮5分。 主治:滋營潤燥,除寒熱,致津液。主治:小兒黃疳,胃熱榮燥,小便利,發黃脫落,鼻、下齦作瘡,能乳,喜食土,面黑、大便青,爲寒;小兒脾疳,少食,發熱作渴,大便不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