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蕪荑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 防風性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方中以蕪荑為主,其性苦寒,擅長清熱燥濕,但容易傷津耗氣。防風加入可溫陽散寒,避免蕪荑過於寒涼,使藥性更為平和,並促進藥力流通,達致祛風止痛之效。
- 引藥入肌表: 防風善於走表,可引藥力達於肌膚腠理,配合蕪荑,更好地發揮其清熱燥濕、止癢止痛的功效。同時,防風可防止蕪荑寒涼之性直接侵犯肌表,使治療更加安全有效。
大蕪荑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燥濕的功效。可抑制蕪荑的燥熱之性,防止其過度傷陰,並能減輕其毒性,起到協調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
- 抑菌抗炎: 黃連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細菌感染,防止蕪荑藥性過於燥烈而引起炎症,有助於改善病患的症狀,促進疾病恢復。
總之,黃連的加入,不僅可以平衡大蕪荑湯的藥性,還能夠增強其療效,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大蕪荑湯方劑中包含麻黃,主要是利用其發散風寒的功效。麻黃性溫,味辛,歸肺、膀胱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之效。
方中以大蕪荑為主藥,善治頭風眩暈、鼻塞流涕等症狀。麻黃的加入,可助大蕪荑散寒解表,開通鼻竅,疏風止痛,並可促進藥效的發揮,達到更有效的治療效果。
大蕪荑湯方劑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祛風濕止痛:羌活味辛、苦,性溫,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由風寒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與大蕪荑湯主治風寒濕痹、肢體疼痛等症狀相契合。
- 疏散風邪,解表發汗:羌活亦具疏散風邪、解表發汗之效,可幫助患者解除風寒表邪,進一步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血液循環,達到溫經散寒、止痛的效果。
大蕪荑湯中加入梔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梔子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大蕪荑湯主治濕熱蘊結,症見腹痛、瀉痢、小便不利等,梔子的加入可有效清瀉腸胃之熱,緩解腹痛、瀉痢等症狀。
- 解毒利濕:梔子還具有解毒利濕的功效,可輔助大蕪荑湯清除濕熱毒邪,促進排泄,達到療效。
總而言之,梔子在 大蕪荑湯中,發揮了清熱瀉火、解毒利濕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濕熱蘊結的效果。
大蕪荑湯中加入柴胡,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升陽舉陷:柴胡性微寒,味苦,歸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升陽舉陷的功效。蕪荑具有消腫止痛,化痰止咳,除濕止癢的功效。柴胡與蕪荑配合,可疏肝解鬱,升陽舉陷,對於氣機鬱滯,肝氣不舒,脾胃虛弱,氣陷下垂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大蕪荑湯的主要藥物為蕪荑,性寒,容易導致脾胃虛寒。柴胡性微寒,味苦,可以調和蕪荑的寒性,避免藥性過寒,損傷脾胃。同時,柴胡的升陽舉陷作用可以配合蕪荑的消腫止痛作用,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大蕪荑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兩方面的考量:
-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大蕪荑湯以蕪荑為主藥,具有燥濕殺蟲之功,但容易傷脾胃。茯苓的健脾作用可緩解蕪荑對脾胃的傷害,同時也能加強利濕效果,使藥效更佳。
- 利水滲濕:茯苓能利水滲濕,有助於將體內積聚的濕邪排出體外,配合蕪荑的燥濕殺蟲作用,能更有效地解決濕邪帶來的各種病症。
大蕪荑湯中加入當歸,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補血活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大蕪荑湯主治癥結在於血瘀氣滯,導致痛經、經閉等症狀。當歸能補血活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狀態,進而緩解痛經,使經血暢通。
- 調和藥性:大蕪荑湯中含有多種藥性較寒的藥材,如蕪荑、川芎等。當歸性溫,可緩和藥性,避免寒涼藥物過度損傷陽氣,使藥物作用更加平和,達到更好的療效。
大蕪荑湯中加入白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 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方中以蕪荑為主,善治脾胃虛寒,而白朮可補脾益氣,助其燥濕健脾,提升藥效。
- 和中調氣: 大蕪荑湯為燥濕之劑,若單用蕪荑,恐傷脾胃之氣。白朮性溫和,可與蕪荑相配,起到和中調氣,避免燥邪傷脾的作用。
大蕪荑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大蕪荑湯以蕪荑為主藥,性寒,且有毒性。甘草性甘溫,入脾胃經,能緩解蕪荑的寒性,降低其毒性,避免藥性過於峻猛,保護脾胃,使藥效更加平和。
- 增強藥效: 甘草味甘,能緩解蕪荑的苦味,使藥物更容易服用。同時,甘草具有調和諸藥、增強藥效的作用,能更好地發揮蕪荑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總而言之,甘草在大蕪荑湯中,起著調和藥性,增強藥效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藥材。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大蕪荑湯」及其組成介紹
中藥方劑「大蕪荑湯」,其主要成分包括防風、黃連、麻黃、羌活、梔子、柴胡、茯苓、當歸、白朮、甘草,具有清熱利尿、瀉火解毒、散風邪、解表發汗、祛風除濕、活血止痛等功效,以下將各藥材成分功效分述如下:
麻黃:
性辛溫,具有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等功效。其中,發汗解表是麻黃的主要功效,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等表證疾病;利水消腫可治療風寒表實證所致之水腫、小便不利;止咳平喘則用於治療外邪侵襲、肺氣不暢所致之喉癢咳嗽、咯痰不爽、或咳嗽緊迫、胸悶、氣喘等症;此外,麻黃還能散風寒,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等表證疾病。
甘草:
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甘草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白朮:
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n\n白朮可以補氣健脾、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具有多種藥用價值,常用於治療脾虛氣弱、食慾不振、肢體乏力、水腫、黃疸、自汗、盜汗、口渴、口乾舌燥、安胎、食少、腹脹、泄瀉、風濕疼痛、關節炎等症狀。
柴胡:
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等功效。柴胡能改善因風邪入侵人體而引起的氣血不暢、熱毒蘊結所致的症狀。可治療寒熱往來的半表半里之熱,寒熱往來熱象包括弛張熱與間歇熱。柴胡具有較強的鎮咳作用。柴胡能疏散肝鬱之氣,改善肝氣橫逆所致之頭暈目眩,並能益氣清熱、調和血氣,緩解口苦口乾等症狀。柴胡能升陽舉陷,可治陽氣下陷之疾,如久瀉脫肛。柴胡味辛苦,氣微寒,芳香疏泄,尤善於疏散少陽半表半裡之邪,為治療少陽證之要藥。柴胡性微寒,味微苦,歸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調經止痛之功效。
當歸:
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當歸能促進造血功能,增加血細胞數量,達到補血效果;其活性成分能調節子宮平滑肌,緩解痛經,促進內膜生長,改善月經不調;當歸所含的維生素K等活性成分能增強血管壁張力,促進血小板聚集,達到止血效果。此外,當歸的揮發油等成分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補血生肌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抑制血小板聚集,達到活血化瘀的目的;同時,當歸亦有止咳平喘之效,其所含的揮發油等成分具有鎮咳、祛痰、平喘的作用,可抑制氣管平滑肌收縮,緩解咳嗽、氣喘等症狀。
防風:
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防風能治療外感風寒或風熱表證,如感冒、流行性感冒等;防風能祛風除濕,勝濕止痛,常用於治療風濕、類風濕關節炎、痛風等;防風能解痙止痙,常用於治療肌肉痙攣、抽搐等;防風能活血通經,常用於治療瘀血經閉、痛經等;防風能解毒透疹,常用於治療溫熱病、瘡瘍腫毒等。防風是中醫常用的藥物之一,具有多種功效。在使用時應根據具體情況,辨證論治,以免誤用。
茯苓:
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茯苓可以促進小便的生成和排出,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適用於水腫、尿路感染、膀胱炎、腎炎等症。茯苓還可以祛風除濕,適用於風濕痹痛、關節炎、水腫等症。茯苓還可以安胎,適用於孕婦水腫、先兆流產等症。茯苓還可以健脾胃,適用於脾虛諸證,虛弱、食少納呆、倦怠乏力等症。茯苓還可以補血,適用於氣血兩虛、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茯苓還可以安神,適用於失眠、多夢等症。
黃連:
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可治療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等症狀。黃連亦可清熱瀉火,清胃火、清肝火,用於治療胃火熾盛的嘔吐,肝火犯胃,肝胃不和,脇肋脹痛、嘔吐吞酸等症狀。黃連止嘔之功用本草皆載。黃連具有解毒功能,乃其寒涼苦燥之性使然。故黃連可清熱解毒,瀉火除煩,尤擅清解濕熱毒邪。黃連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可治療腸溜腹痛下痢。黃連止血、斂瘡、止瀉,功能更強。
羌活:
性辛溫,具有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的功效。用於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等症。羌活還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抗氧化等作用,能夠增強人體免疫力,對於預防和治療感染疾病也有一定的作用。
梔子:
具有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功效。其止血功效主要基於清熱涼血、解毒的作用,常與其他止血中藥同用。梔子還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功效,適用於治療各種熱證,如心煩、失眠、心悸、口渴、黃疸、發熱、小便短赤、吐血、衄血、便血等。梔子中的有效成分包括梔子苷和梔子酸,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可抑制炎症反應,促進組織修復,達到治療效果。
結論:
中藥方劑「大蕪荑湯」,具有清熱利尿、瀉火解毒、散風邪、解表發汗、祛風除濕、活血止痛等功效,常用於治療小兒黃疸及脾病,具有良好的療效。但由於中藥方劑組成複雜,藥性各異,因此在使用時應嚴格遵循醫囑,切勿自行服用,以免引起不良反應或貽誤病情。
傳統服藥法
防風1分,黃連1分,炙甘草2分,麻黃(不去根節)2分,羌活2分,山梔子仁3分,柴胡3分,茯苓3分,當歸4分,大蕪荑5分,白朮5分。滋營潤燥,除寒熱,致津液。
上銼,如麻豆大,都作1服。
用水1大盞半,煎至6分。去滓,食前稍熱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的功效,適用於小兒黃疳,症見發黃脫落,鼻、下齦作瘡,能乳,喜食土,面黑、大便青,爲寒;小兒脾疳,少食,發熱作渴,大便不調等症狀。但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蕪荑湯, 出處:《蘭室秘藏》卷下。 組成:防風1分,黃連1分,炙甘草2分,麻黃(不去根節)2分,羌活2分,山梔子仁3分,柴胡3分,茯苓3分,當歸4分,大蕪荑5分,白朮5分。 主治:滋營潤燥,除寒熱,致津液。主治:小兒黃疳,胃熱榮燥,小便利,發黃脫落,鼻、下齦作瘡,能乳,喜食土,面黑、大便青,爲寒;小兒脾疳,少食,發熱作渴,大便不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