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赤湯

XIE CH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4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0%
脾經 14%
肝經 14%
肺經 11%
心包經 8%
腎經 8%
胃經 5%
膽經 5%
膀胱經 5%
小腸經 2%
三焦經 2%
心經
脾經
肝經
肺經
心包經
腎經
胃經
膽經
膀胱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9

方劑組成解釋

瀉赤湯中包含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肝解鬱,和胃降逆:柴胡性微寒,味苦,歸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升舉陽氣之效。瀉赤湯主要針對腸胃濕熱導致的腹痛、泄瀉等症狀,而柴胡可疏肝解鬱,和胃降逆,有助於緩解腹痛,促進腸胃功能恢復。
  2. 引導藥物下行,清熱解毒:柴胡入肝膽經,可引導藥物下行至小腸,幫助瀉熱解毒。瀉赤湯中包含黃芩、黃連等清熱解毒藥物,柴胡的加入可以促進這些藥物的下行,使其更好地發揮清熱解毒的作用。

瀉赤湯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 瀉赤湯以清熱瀉火為主,但方中亦含有較多苦寒藥物,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味甘緩和,可調和諸藥,緩解苦寒藥物對脾胃的刺激,避免過度寒涼。
  2.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的功效,與其他藥物配合,能加強瀉熱解毒的作用。同時,甘草亦能減輕其他藥物的毒性,保護腸胃,避免藥物對身體的傷害。

瀉赤湯中加入川芎,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清熱解毒: 川芎性溫,入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活血化瘀的功效。瀉赤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血熱妄行引起的發熱、口渴、咽痛、便祕等症,川芎能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並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毒素排出。
  2. 活血化瘀,通利血脈: 川芎能活血化瘀,通利血脈,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藥物吸收和藥效發揮。瀉赤湯中加入川芎,可增強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熱毒壅盛、血熱妄行的病症。

瀉赤湯方中包含當歸,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養血活血,潤腸通便: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潤腸通便的功效,能改善因熱毒蘊結腸道引起的便祕、腹痛等症狀。瀉赤湯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滯腸道,導致的發熱、腹痛、便祕、口渴等症狀,而當歸的補血活血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腸道血流,並潤腸通便,有助於清除熱毒,緩解便祕。
  2. 緩解熱毒損傷: 當歸性溫和,能滋陰養血,緩解熱毒對血分的損傷。瀉赤湯中的其他藥物如黃芩、黃連等具有清熱瀉火之效,但容易傷陰,而當歸的滋陰作用可以平衡藥性,避免過度傷陰,保護患者的正氣。

瀉赤湯中包含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利濕止瀉: 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瀉赤湯主治濕熱下痢,白朮可健脾胃,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利濕止瀉,改善濕熱內蘊所致的腹瀉症狀。
  2. 固護中氣,防止脾虛: 瀉赤湯方中含有黃芩、黃連等苦寒藥物,容易損傷脾胃之氣。白朮能補氣健脾,固護中氣,防止寒涼藥物過度損傷脾胃,維持脾胃功能的正常運作。

瀉赤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 瀉赤湯用於治療濕熱蘊結腸胃,導致的赤痢、腹痛、便血等症。茯苓具有利水滲濕之功,能將體內過多的濕熱排出,有助於消除腸胃中的濕熱,緩解赤痢症狀。
  2. 健脾和胃: 茯苓還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能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促進病患的恢復。

總之,茯苓在瀉赤湯中發揮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的功效,有助於治療濕熱蘊結腸胃所致的赤痢等症狀,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瀉赤湯中加入鈎藤,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平肝熄風:鈎藤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平肝熄風的功效。瀉赤湯主治熱毒壅盛,肝經風熱所致的發熱、口渴、煩躁、神昏、驚厥等症。鈎藤可清熱解毒,平息肝風,緩解患者的熱毒、驚厥等症狀。
  2.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鈎藤亦具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效。瀉赤湯中常加入其他活血化瘀的中藥,鈎藤的加入可協同其他藥物,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進一步緩解患者的疼痛。

瀉赤湯中包含羌活,主要原因有二:

一、 疏散風熱:羌活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解表止痛之功效。瀉赤湯主治溫熱病邪蘊結於腸胃,導致熱毒下注,出現發熱、腹痛、腹瀉等症狀。羌活在此可疏散風熱,使邪氣從表散出,並能緩解因熱毒下注引起的腹痛。

二、 升陽解表:羌活具有升陽解表的作用,可促進陽氣上升,驅散外邪。瀉赤湯中除了清熱解毒外,也需兼顧昇陽解表,以防止病情加重或轉為寒證。羌活的升陽解表之功,可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療效。

瀉赤湯中使用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瀉赤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血分有熱的腸道疾病,生地黃可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緩解腸道炎症,達到瀉熱止痛的效果。
  2. 滋陰生津: 生地黃能滋陰生津,潤燥滑腸。熱毒傷津,導致腸道乾燥,生地黃可以滋養陰液,潤滑腸道,促進排泄,緩解便祕症狀。

綜上所述,生地黃在瀉赤湯中起着清熱涼血、滋陰生津的重要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物。

瀉赤湯中加入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利濕:木通味甘性寒,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治療熱毒蘊結、濕熱下注所致的小便不利、淋痛等症狀。
  2. 通絡止痛:木通可通經絡,散瘀止痛,對於熱毒瘀阻經絡所致的腹痛、腰痛等症狀亦有緩解作用。

因此,木通在瀉赤湯中發揮清熱利濕、通絡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熱毒蘊結、濕熱下注所致的各種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瀉赤湯」

組成:

  • 柴胡:散風熱、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 鈎藤:平肝息風、清熱瀉火。
  • 羌活: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
  • 生地黃: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
  • 木通:清熱瀉火、清熱利尿、補血養肝、利水滲濕、排膿、通乳、利尿、利尿通淋、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主治功效: 小兒急驚症,是因肝經病熱實引起的,小兒會大聲哭叫,眼睛直視,面色青紫,用瀉赤湯治療後痊癒。

總結: 中藥方劑「瀉赤湯」主要成分為柴胡、甘草、川芎、當歸、白朮、茯苓、鈎藤、羌活、生地黃、木通,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平肝息風、清熱瀉火等功效,主治小兒急驚症,是因肝經病熱實引起的,小兒會大聲哭叫,眼睛直視,面色青紫,用瀉赤湯治療後痊癒。

傳統服藥法


柴胡5分,甘草5分,川芎6分,當歸8分,白朮8分,茯苓8分,鈎藤8分,羌活4分,生地5分,木通5分。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清熱瀉肝、平肝熄風的功效,適合小兒急驚、肝經病實熱、叫哭、目直面青者服用。但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小兒驚巒四肢抽搐

相同名稱方劑


瀉赤湯, 出處:《嵩崖尊生》卷十五。 組成:柴胡5分,甘草5分,川芎6分,當歸8分,白朮8分,茯苓8分,鉤藤8分,羌活4分,生地5分,木通5分。 主治:小兒急驚,肝經病實熱,叫哭,目直面青,服瀉肝湯癒後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