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牽正散中包含白僵蠶,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性:
- 祛風止痙: 白僵蠶味辛性寒,具有祛風解痙之效,可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四肢麻木、抽搐、痙攣等症。牽正散主治小兒驚癇、抽搐、發熱,白僵蠶可有效緩解痙攣,控制病情。
- 化痰散結: 白僵蠶亦有化痰散結之效,可用於治療痰熱阻肺、咳嗽氣喘等症。牽正散中的其他藥材如僵蠶、全蠍等,也具有化痰止咳作用,白僵蠶的加入可增強此功效,更有效緩解小兒發熱、咳嗽等症狀。
牽正散中包含全蠍,乃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 通絡止痛: 全蠍性寒,入肝經,善於通絡止痛,能有效治療因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狀。牽正散主治跌打損傷、筋骨疼痛,全蠍的通絡止痛功效正可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促進傷勢恢復。
- 解毒消腫: 全蠍亦具解毒消腫之效,可治療因毒蛇咬傷、蜂螫傷等引起的局部腫痛,而牽正散亦可用於治療此類外傷,全蠍的解毒消腫功效可助於消除炎症,促進傷口癒合。
牽正散中加入白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止痛:白附子性溫,具有祛風濕、止疼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牽正散所針對的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痛、麻木等症狀。
- 解毒散結:白附子還具有解毒散結的功效,可幫助消散因風寒濕邪入侵所致的經絡阻滯,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因此,白附子在牽正散中扮演着祛風止痛、解毒散結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整體方劑功效的發揮。
主治功效
牽正散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病症
牽正散主要用於治療中風口眼喎斜,以及半身不遂,且無其他明顯症狀者。口眼喎斜,俗稱面癱,主要表現為一側口角歪斜、眼瞼閉合不全等症狀。古文記載中還包含因肝氣鬱結導致的口眼歪斜。
治療原理
牽正散的治療原理基於中醫的「祛風化痰止痙」理論,主要通過以下幾方面發揮作用:
祛風邪: 風邪是導致口眼喎斜的主要外在因素。白附子辛溫,具有祛風散寒的作用,尤其擅長祛除頭面部之風邪。《醫碥》中也指出「白附(子)專主頭面之風」。《醫方集解》中提到白附子能「散頭面遊風」。
化痰濁: 痰濁阻滯經絡,也是導致口眼喎斜的重要原因。白殭蠶味鹹,性平,具有化痰散結的功效。《醫方考》中提到「殭蠶,鹹也,可以軟痰」。《醫方集解》中提到殭蠶能「行頭面,驅風散痰」。
止痙攣: 經絡不通,氣血運行受阻,可導致肌肉痙攣,表現為口眼歪斜。全蠍味辛、性平,有毒,歸肝經,具有息風止痙、通絡止痛的功效。《醫方考》中提到「全蠍,鹹也,可以走肝」。《醫方集解》中提到全蠍為「治風要藥」。
酒助藥勢: 方中以熱酒或溫酒調服,酒性辛溫,具有活血通絡的作用,可以引藥入經,增強藥效。《醫方考》中提到「得酒引之,能入經而正口眼」。《醫方集解》中也提到「酒能引經」。
藥物組成分析
牽正散由白附子、白殭蠶、全蠍三味藥組成,三藥等分,研為細末。
- 白附子: 辛溫燥烈,燥濕化痰,散結止痛。為君藥,主要針對風痰阻絡之病機。
- 白殭蠶: 鹹平,化痰散結,祛風止痙。為臣藥,協助白附子祛風化痰。
- 全蠍: 辛平有毒,息風止痙,通絡止痛。為佐藥,增強祛風通絡之力。
三藥合用,共奏祛風化痰止痙之功,使經絡通暢,氣血調和,口眼喎斜之症得以緩解。
綜合分析
多篇古文皆指出,牽正散的藥物組成,具有明確的針對性,並非泛泛之品。例如,《醫方考》中吳昆強調,牽正散與祛外風的藥物(如艽、防)和除濕痰的藥物(如星、夏)不同,專治因肝熱內生之風與虛熱產生的痰。這與《醫方集解》中汪昂的觀點相符,汪氏也認為此方是治療內生風邪和虛熱之痰的藥物。
此外,《成方切用》與《醫方論》皆有說明,三藥(白附子、殭蠶、全蠍)直走內絡,祛風化痰,並說明了為何不需加入其他血藥。
綜合多篇古文獻記載,牽正散的配伍精妙,藥效專一,對於中風口眼喎斜,且無其他證候者,確有良效。其治療原理符合中醫理論,藥物組成也體現了辨證施治的精神。此方沿用至今,仍是中醫臨床治療面癱的常用方劑之一。
傳統服藥法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3g),熱酒調下,不拘時候(現代用法:共為細末,每次服3g,日服2-3次,溫酒送服;亦可作湯劑,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若屬氣虛血瘀,或肝風內動之口眼喁斜、半身不遂,不宜使用。方中白附子和全蠍有一定的毒性,用量宜慎。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牽正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一。 組成:白附子、白僵蠶、全蠍(去毒)各等分,并生用。 主治:中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牽正散,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吉林方)。 組成:白附子(制)4錢,天麻4錢,全蠍2錢7分,僵蠶(麸炒)2錢7分。 主治:疏風鎮驚。主治:中風初起,口眼歪斜,半身麻木,驚癇抽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