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漿子散
TIAN JIANG Z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七○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10.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天漿子散方中加入白僵蠶,乃取其祛風止痙、化痰散結之效。
白僵蠶性寒,入肝經,善於疏散風熱,並能熄風止痙,對於因風熱內侵而導致的抽搐、痙攣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同時,白僵蠶還有化痰散結之功,可化解痰飲凝滯,有助於改善因痰濁阻滯所致的頭暈、頭痛、肢麻等症狀。
因此,天漿子散方中加入白僵蠶,有助於清熱解毒、祛風止痙、化痰散結,以達到治療目的。
天漿子散中加入全蠍,主要原因如下:
- 祛風止痙:全蠍性寒,入肝經,具有較強的祛風止痙功效,可用於治療小兒驚風、抽搐、痙攣等症狀,而天漿子散本身也以清熱解毒、止痙鎮驚為主要功效,兩者相輔相成,加強了方劑的治療效果。
- 通絡止痛:全蠍具有通絡止痛的作用,可以改善因風寒濕邪阻滯經絡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天漿子散中加入全蠍,能更好地治療因風寒濕邪侵襲導致的疼痛,進一步提高療效。
主治功效
天漿子散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天漿子散,古方記載眾多,版本略有差異,但其主治皆圍繞小兒驚風,尤以慢驚風為多見。本文將綜合分析古籍記載,探討其治療原理。
主治功效:
根據《聖濟總錄》、《奇效良方》、《証治準繩‧幼科》、《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御藥院方》等多部醫籍記載,天漿子散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驚風,包括慢驚風、天吊驚風(即癲癇樣發作)。部分文獻亦提及其可治陰癇、昏困多睡、時時瘛瘲等症狀,這些都與小兒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相關。 《痙病與腦膜炎全書》更指出其可用於先有疳疾(營養不良)後發生痙病的小兒,說明此方或兼具調理臟腑之效。
組成與治療原理:
不同版本的天漿子散,藥物組成不盡相同,但核心藥物為白僵蠶和全蠍。這兩種藥物均具有解毒、散結、通絡之效。
- 白僵蠶: 性味甘、辛、微寒,具有解毒散結、息風止痙的功效。其成分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及氨基酸,可能具有營養神經、改善神經功能的作用。
- 全蠍: 性味辛、平,具有息風止痙、通絡止痛的功效。其含有豐富的毒素及多肽類物質,具有抗炎、鎮痛、抗驚厥的作用。
白僵蠶與全蠍合用,發揮了協同作用,加強了其解毒、散結、通絡和止痛的功效。 對於小兒驚風,其治療機理可能在於:
- 解毒清熱: 古代認為小兒驚風多由外感邪毒或內生熱毒引起,白僵蠶和全蠍皆具解毒功效,能清除體內毒素,降低邪氣對神經系統的侵犯。
- 通絡止痙: 驚風發作時,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痙攣抽搐。全蠍通絡止痛,配合白僵蠶息風止痙,可以改善經絡運行,緩解痙攣。
- 鎮靜安神: 部分版本加入其他具有安神鎮靜作用的藥物,如天漿子(具體成分及藥效有待進一步研究),共同作用達到鎮靜安神,緩解驚風症狀。
不同版本差異分析:
不同醫籍記載的天漿子散方劑組成存在差異,這可能與不同醫家臨牀經驗及患者體質差異有關。例如,《奇效良方》版本藥物種類繁多,藥力較強,可能針對病情較重或病情複雜的患者;而《聖濟總錄》版本則相對簡潔,藥力較平和。 《痙病與腦膜炎全書》則將天漿子散與其他方劑比較,強調了根據小兒體質選擇不同藥物配伍的重要性,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總而言之,天漿子散作為治療小兒驚風的古方,其療效與白僵蠶和全蠍的解毒、散結、通絡功效密切相關。不同版本方劑的差異反映了中醫治療的靈活性和個性化,也提示後世研究者需要結合現代藥理學和臨牀實踐,深入研究其藥效機制和臨牀應用。
傳統服藥法
天漿子3枚,白僵蠶(炒)3枚,乾蠍(炒)3枚。上為散。
每服1字匕,煎麻黃湯調下,日3次,不拘時候。汗出為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天漿子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 組成:天漿子3枚,白僵蠶(炒)3枚,乾蠍(炒)3枚。 主治:小兒慢驚風。
天漿子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二。 組成:天漿子1分,蠍梢1分,犀角屑1分,丹砂(研)1分,雄黃(研)1分,附子(炮裂,去皮臍)1分,天南星(炮)1分,白附子1分,半夏(湯洗去滑,與生薑汁同搗,捏着餅子,曬乾)1分,水銀(黑鉛結成沙子)1分,乳香(研)1分,白花蛇(酒浸,炙,用肉)1分,白僵蠶(炒)1分,膩粉1錢,牛黃(研)1錢,麝香1字,金箔3片,銀箔3片。 主治:小兒天釣,驚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