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氣益黃散
DIAO QI YI HUA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東醫寶鑑·雜病篇》卷十一引錢乙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19.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調氣益黃散中加入蜈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驅風解毒,通經活絡:蜈蚣性寒,味辛,具有解毒散結、通經活絡之功效,可有效驅散體內風邪,疏通經絡,改善黃疸患者因濕熱瘀阻所致的皮膚黃染、腹脹、小便不利等症狀。
2. 提升藥效,相輔相成:蜈蚣與其他藥材如茵陳蒿、梔子、黃芩等共同作用,可加強解毒利濕、清熱涼血的效果,使藥效更顯著,從而更快地改善患者的黃疸症狀。
調氣益黃散中包含全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風解毒: 全蠍性寒,具有疏散風熱、解毒止痛之效。調氣益黃散多用於治療風熱犯肺、痰熱壅肺所致的黃疸、咳嗽、發熱等症狀,全蠍可輔助清熱解毒,緩解肺熱壅塞。
- 通絡止痛: 全蠍入肝經,具有通絡止痛的作用。黃疸病症常伴隨肝膽濕熱、氣血瘀滯,全蠍可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緩解黃疸引起的疼痛不適。
調氣益黃散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原因有二:
一、 疏風止痙,祛痰定喘:白僵蠶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止痙定搐、祛痰止咳之效。調氣益黃散主治小兒黃疸,常伴有發熱、抽搐等症狀,白僵蠶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起到清熱定驚的作用。
二、 解毒消腫:白僵蠶亦有解毒消腫之功效,可輔助藥方治療因濕熱、毒邪等因素引起的黃疸。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調氣益黃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要用於治療初生嬰兒之「臍風」(因斷臍感染所致之驚風)、「噤口」(牙關緊閉無法吮乳)、「撮口」(口唇肌肉痙攣如撮口狀)。此類症狀屬中醫「風證」範疇,多因外邪侵襲經絡或胎毒內動,引發肝風內擾、經脈拘急所致。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金頭赤足蜈蚣(酒浸炙)
- 性味辛溫,歸肝經,功擅搜風通絡、止痙解毒。酒炙增強其走竄之性,直入經絡以開閉通竅。針對臍風之經脈痙攣,能破結逐邪。
蠍尾
- 尾端藥力峻猛,專攻熄風鎮痙。《本草衍義》云其「治小驚風最佳」,與蜈蚣相配(蟲藥對藥),協同強化通絡解痙之效,破除風痰壅滯。
白僵蠶(炒)
- 炒製緩其寒性,保留化痰熄風、解痙散結之功。其性輕揚,能上行頭面經絡,緩解口噤、撮口之局部肌肉拘急。
炒瞿麥
- 性苦寒,本為利水通淋藥,此方炒用取其輕清上行之性,《本草正》載其能「通關利竅」,助諸蟲藥宣通壅滯,兼防風藥燥烈之弊。
配伍特點與作用機理
內外並治:
以「鵝翎管吹鼻」外治法刺激黏膜,利用蟲藥辛烈之性促噴嚏,開肺氣以通竅醒神(肺主氣,氣行則風熄);「薄荷湯內服」取其辛涼透表,疏泄風熱,引藥入肝經。蟲藥主導:
集中蜈蚣、蠍尾、僵蠶三味走竄之品,形成「風藥鐵三角」,直搗肝風痰瘀,破結力專。炒瞿麥為佐,防蟲藥過燥,並輕清宣通。
此方體現中醫「治風先治痙,痙熄風自滅」思路,針對嬰兒體嫩、病勢急暴之特點,用峻藥速攻外邪,以通為用,符合「急則治標」原則。
傳統服藥法
金頭赤足蜈蚣1條(酒浸炙),蠍尾4個,白僵蠶(炒)7個,炒瞿麥5分。
上為末。
每用1字,以鵝翎管吹入鼻中,噴嚏、啼哭則可治,仍用薄荷煎湯調1字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慎重。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調氣益黃散, 出處:《東醫寶鑑·雜病篇》卷十一引錢乙方。 組成:金頭赤足蜈蚣1條(酒浸炙),蠍尾4個,白僵蠶(炒)7個,炒瞿麥5分。 主治:臍風,噤口,撮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