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命散

回命散

HUI MING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2.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00%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回命散中含有蜈蚣,主要原因有二:

1. 解毒攻毒:蜈蚣性寒,入肝經,有解毒消腫、通絡止痛之效。古籍記載其善治熱毒、風毒、蟲毒,對於因毒邪入侵而導致的昏迷、痙攣、口眼歪斜等症,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2. 通絡止痛:蜈蚣能通經活絡,對於中風、半身不遂、肢體麻木等症,具有較好的改善作用。其通絡止痛的功效,亦有助於緩解毒邪引起的疼痛。

回命散中加入全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通經活絡,化瘀止痛: 全蠍性溫,味辛鹹,入肝經,具有通經活絡、化瘀止痛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可起到疏通經絡、活血止痛的作用。
  2. 解毒消腫,定驚止痙: 全蠍亦具有一定的解毒消腫、定驚止痙功效。對於因毒邪入侵、熱毒內盛所致的痙攣抽搐、神志昏迷等症狀,可起到解毒消腫、鎮靜安神的作用。

因此,回命散中加入全蠍,可增強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解毒定驚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驚風抽搐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回命散》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驚風吊眼」,指小兒急驚風發作時,雙眼上吊、四肢抽搐的危急症狀。古代醫家認為此症多因風邪內動、肝風上擾所致,屬「肝風內動」範疇,常見於高熱驚厥或中樞神經病變。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藥物配伍

    • 蜈蚣(赤者):性溫,入肝經,善搜風通絡、止痙定搐。古代謂其「走竄之力最速」,能破除風痰淤滯。
    • 全蠍:專入肝經,息風鎮痙,與蜈蚣相須為用,增強通絡止痙之效。《本草綱目》載其「治小兒驚癇風搐」。
  2. 炮製與用法特點

    • 左右分用:蜈蚣與蠍均「中分為兩處」,左側藥末吹左鼻,右側吹右鼻。此設計可能基於兩項原理:
      • 經絡對應:古代認為「左血右氣」,驚風發作時氣血逆亂,分側用藥或可調節陰陽氣機。
      • 外治捷徑:鼻腔黏膜吸收迅速,吹鼻法直達病所,符合「急症用外治」的傳統思路。
  3. 治療原理推測

    • 息風開竅:二藥皆為蟲類峻劑,透過辛香走竄之性,速開鼻竅、滲透經絡,引肝風下行。
    • 反射刺激:吹鼻引發噴嚏或黏膜刺激,可能透過神經反射終止抽搐,類似現代「驚厥時刺激人中」的物理療法。

三、方劑別名與衍變
歷代別名如「開關聖散」「開關如聖散」,均強調「開關」之效,即開通閉塞之氣機。從《直指小兒》到《醫林纂要》的收錄,反映此方在兒科急症中的沿用價值。

總結:《回命散》以蟲藥峻劑配合特殊用法,體現古代「以毒攻毒」「外治救急」的思維,其機理可能結合藥物藥性與物理刺激,快速緩解驚風症狀。

傳統服藥法


蜈蚣1條(赤者,中分為兩處),蠍1個(亦中分為兩處,各記左右)。
上藥左者與左,右者與右,各作兩處為末,左右吊眼,各將藥吹入左右鼻中。
開關聖散(《直指小兒》卷一)、聖散子(《普濟方》卷三七四)、開關如聖散(《嬰童百問》卷二)、開關左右散(《醫林纂要》卷九)。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回命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引鄭癒方。 組成:蜈蚣1條(赤者,中分爲兩處),蠍1個(亦中分爲兩處,各記左右)。 主治:驚風弔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