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蠍蚣散中包含全蠍,主要是因為全蠍具有以下功效:
1. 息風止痙: 全蠍性寒,入肝經,能平肝熄風,主治肝風內動所致的抽搐、痙攣、口眼歪斜等症。
2. 解毒散結: 全蠍能解毒散結,用於治療毒蛇咬傷、蜂螫傷、腫毒等症。
蠍蚣散中,全蠍與蜈蚣搭配,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息風止痙、解毒散結之功效,治療因風邪入侵所致的各種病症。
蠍蚣散中包含蜈蚣,主要基於其藥性與功效。
蜈蚣味辛、鹹,性溫,入肝經,具有祛風解毒、通絡止痛、消腫止痙的功效。其毒性可攻克外邪,且善於走竄,能達於病所,因此用於治療風濕痺痛、中風半身不遂、小兒驚癇、瘰癧、毒蛇咬傷等症。
蠍蚣散中蜈蚣與其他藥物配合,相輔相成,發揮更大的療效。例如,蜈蚣與全蠍、僵蠶等藥物配伍,可加強祛風解毒、通絡止痛的作用;與地龍、川芎等藥物配伍,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肢體麻木。
蠍蚣散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疏肝理氣,調和氣血: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疏肝解鬱的功效。蠍子、蜈蚣皆屬毒性藥物,容易傷及脾胃,導致氣滯血瘀。木香可疏肝理氣,使氣血運行通暢,有助於緩解毒性藥物對脾胃的損傷。
二、引導藥力直達病竈:蠍蚣散為治風濕痺痛、跌打損傷、毒蛇咬傷等症的常用方劑,木香氣味芳香,能引導藥力直達病竈,增強藥效。同時,木香能使藥物更好地發揮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蠍蚣散主治「風毒所勝,瘡口緊硬,貼膏無膿者」。此描述指向中醫外科中「瘡瘍」之症,尤其針對瘡口因風邪與毒邪膠結,導致局部氣血凝滯、經絡阻塞的病理狀態:
- 風毒所勝:風為陽邪,具「善行數變」特性,與毒相合則易侵襲肌表,阻遏營衛,引發局部紅腫硬結;「毒」在此或指熱毒化火,腐肉成瘡。
- 瘡口緊硬:提示氣血壅滯不通,痰瘀互結,表現為瘡形堅硬、疼痛劇烈、難以潰膿。
- 貼膏無膿:外用藥膏無法促使膿液排出,反映內在邪毒未解,需以內服藥物攻逐透達。
此方設計旨在「搜風剔毒、通絡散結」,通過蟲類藥的峻猛之性,開泄腠理、破除凝滯,助瘡毒外發。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與性味歸經
全蠍(辛平,有毒,歸肝經)
- 功效:熄風止痙、通絡止痛、解毒散結。
- 機理:以其走竄之性,深入經絡搜剔風毒,破瘡瘍之堅硬;肝主筋,瘡口緊硬與筋脈拘急相關,全蠍可疏肝通絡。
蜈蚣(辛溫,有毒,歸肝經)
- 功效:攻毒散結、通絡逐瘀。
- 機理:「走竄之力最速」,與全蠍協同增強搜風透毒之效;溫性可化陰凝,助氣血流通,促進瘡毒潰膿。
雞蛋(甘平,歸脾胃經)
- 功效:補中益氣、滋陰潤燥。
- 機理:緩和蟲藥毒性,保護脾胃;蛋黃含卵磷脂,古代認為能「引藥入瘡」,輔助藥力達表。
香油/豆油(甘涼,歸大腸經)
- 功效:潤腸解毒、緩和藥性。
- 機理:油脂能潤滑黏膜、助藥分散;涼性可制約蟲藥溫燥之弊。
2. 組方邏輯
- 蟲藥協同:全蠍與蜈蚣(對藥)相須為用,一平一溫,共奏「搜風通絡、攻毒破堅」之效,針對「風毒膠結」的核心病機。
- 載藥與護正:雞蛋與油脂為賦形載體,既能引藥至病所(瘡瘍局部),又能顧護正氣,防蟲藥傷胃。
- 製法考究:炒製加強辛香透散之力;禁用鐵鍋(恐與藥物反應)體現古代對藥性純淨的重視。
3.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通過「內托外透」之法:
- 內托:蟲藥激發臟腑氣血,驅毒外達,解決「貼膏無膿」之困,使瘡毒從內瓦解。
- 外透:辛溫走竄之性鬆解瘡口緊硬,促進膿液形成與排出,符合「瘡瘍以消為貴」的治療原則。
三、潛在應用延伸
從組成特性推測,此方可能延伸用於:
- 風濕痹痛:因蟲藥擅治經絡痺阻。
- 頑固性皮膚病(如硬皮癬、結節性皮疹):風毒鬱表之證。
(注:此段為基於古籍記載的邏輯延伸,實際應用需依具體辨證。)
傳統服藥法
全蠍1個,蜈蚣1條。
上研細粉,以雞蛋1個攪拌,用香油或豆油炒熟吃下,每晨1個,不用鐵鍋,鋁鍋可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蠍蚣散,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全蠍1個,蜈蚣1條。 主治:淋巴腺結核。
蠍蚣散, 出處:《外科大成》卷一。 組成:全蠍、蜈蚣、木香。 主治:風毒所勝,瘡口緊硬,貼膏無膿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