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風散

緩風散

HUAN FE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偏寒 (0.8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50%
脾經 10%
膀胱經 10%
腎經 10%
胃經 10%
肺經 10%
肝經
脾經
膀胱經
腎經
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緩風散方劑中含有「自然銅」,這與其治療風濕痺痛的功效息息相關。

自然銅,又稱「赤銅」,性寒,味辛,入肝經。其主要成分為氧化亞銅,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風濕痺痛引起的關節疼痛、紅腫、僵硬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此外,自然銅與其他藥物配伍,如川烏、草烏等,可起到協同作用,加強散寒止痛的效果,並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加速病竈的修復。因此,自然銅在緩風散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治療風濕痺痛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緩風散中加入蜈蚣,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通絡止痛:蜈蚣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通絡止痛、解痙定搐之效。對於風邪阻絡、經絡不通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痙攣等症狀,蜈蚣能起到疏通經絡、緩解疼痛的作用。
  2. 驅風散寒:蜈蚣具有驅風散寒的功效,可以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痺痛、麻木、肢體不遂等症狀。在緩風散中,蜈蚣與其他驅風散寒藥材配合,能起到協同作用,增強治療效果。

因此,蜈蚣在緩風散中的加入,是為了發揮其通絡止痛、驅風散寒的功效,以治療風邪侵襲所致的各種疾病。

緩風散中加入全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通絡止痛: 全蠍性寒,入肝經,具有通經活絡、散瘀止痛之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痛、肢體麻木等症狀,全蠍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環,疏通經絡,達到止痛的效果。
  2. 解毒消腫: 全蠍亦有毒,但其毒性可治療毒邪,如蜈蚣、毒蛇咬傷等。在緩風散中,全蠍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解毒消腫,抗炎止痛,緩解風寒濕邪引起的局部炎症反應。

緩風散方中加入地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通經活絡,祛風止痙: 地龍性寒,味鹹,入肝經,具有通經活絡、祛風止痙的功效。對於因風邪入侵,導致經絡不通、肢體麻木、痙攣抽搐等症狀,地龍能有效疏通經絡,驅散風邪,達到止痙止痛的效果。

2.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地龍亦具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若風邪入絡伴有熱毒,或因熱毒內盛而致經絡不通,地龍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緩解相關症狀。

因此,緩風散方中加入地龍,可起到通經活絡、祛風止痙、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等多重功效,有效治療風邪入絡所致的各種病症。

緩風散方中包含白僵蠶,主要基於其疏風止痙、解毒散結的功效。白僵蠶性寒,味辛,入肝經,善於清熱解毒、鎮驚止痙,對於因風熱或熱毒引起的痙攣、抽搐、口眼歪斜等症狀有顯著療效。此外,白僵蠶還能通絡止痛,對於風寒濕痺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等也有治療作用。因此,在緩風散中加入白僵蠶,有助於疏散風熱、解毒止痙,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緩風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急慢驚風」,尤其強調「正搐被人持捉」後,因風痰流滯、氣血阻滯,導致肢體拘攣曲戾、活動不利之證。古代醫家認為,驚風多因風痰內動、經絡不通所致,小兒臟腑嬌弱,外受驚嚇或風邪引動肝風,易出現抽搐、僵直等症狀。此方以「緩風」為名,意在平息內風、疏通經絡,使氣血運行復常,緩解筋脈拘急。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探討

  1. 自然銅
    性味辛平,主入肝經,傳統用以「續筋骨、散瘀止痛」,此方取其通絡活血之效。《本草綱目》載其能「散血排膿,續筋骨」,推測在此方中協助疏通經絡氣血,改善因風痰瘀滯導致的肢體拘攣。

  2. 蟲類藥群(蜈蚣、全蠍、地龍、僵蠶)

    • 蜈蚣、全蠍:均具搜風通絡、熄風止痙之效,為治驚風要藥。蜈蚣「走竄之力最速」,全蠍「專入肝祛風」,二者協同可直達病所,平息肝風內動。
    • 地龍:性寒下行,能清熱息風、活絡解痙,尤善緩解肢體屈伸不利。《本草拾遺》言其「主小兒杖瘡及驚風」,推測其助於舒解筋脈拘急。
    • 僵蠶:化痰熄風,兼能散結通絡,針對「風涎流滯」之病機,化解痰濁阻絡。
  3. 製法與服法邏輯
    方中採用「分層填裝-皂角水煮-焙乾」的特殊炮製法,可能用意如下:

    • 皂角水煮:皂角辛溫滌痰,以其水煎煮可增強諸藥祛風痰、通竅絡之效。
    • 分層填筒:或為使藥性逐步滲透融合,強化協同作用;而「鑽孔49個」可能象徵「七七通竅」之意,符合古代數術思維。
    • 麝香酒送服:麝香開竅活血,酒行藥勢,助藥力速達病所。

綜論治療原理
此方以蟲類藥為主體,集中於「通絡熄風」:

  • 直接止痙:蜈蚣、全蠍抑制抽搐;
  • 化痰通絡:僵蠶、地龍化解痰濁,鬆弛筋脈;
  • 活血疏滯:自然銅改善氣血瘀阻,恢復經絡通暢。
    全方側重「通」法,從風、痰、瘀三方面切入,針對驚風後遺之筋脈拘急,體現「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思路。

傳統服藥法


自然銅、蜈蚣、全蠍、地龍、僵蠶各等分。
上為末。
竹管1個,上鑽孔49個,先入半自然銅在筒內,次入蜈蚣一層,全蠍一層,地龍一層,僵蠶一層,自然銅一層蓋面實填,油單紙封閉,皂角水煮百十沸,焙乾為末,每服3歲半錢,麝香酒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收斂固澀之功,陰虛內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緩風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七五引《全嬰方》。 組成:自然銅、蜈蚣、全蠍、地龍、僵蠶各等分。 主治:小兒急慢驚風,正搐被人持捉,風涎流滯,氣血不通,遂成曲戾不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