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蟲膏
ER CHONG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四八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28
熱/寒比例
寒 (0.43)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50%
脾經 25%
膀胱經 25%
肝經
脾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蟲膏方劑中包含地龍,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 驅蟲止痙: 地龍性寒,善於清熱解毒、通經活絡,可有效驅除體內寄生蟲,並緩解其引起的痙攣、抽搐等症狀。
- 通絡止痛: 地龍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作用,可改善因蟲毒入侵而導致的經絡阻滯,緩解疼痛不適。
因此,地龍在二蟲膏方劑中起著驅蟲止痙、通絡止痛的重要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功效。
二蟲膏方劑中包含蜈蚣,主要原因有二:
- 驅蟲止癢: 蜈蚣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祛風、解毒、殺蟲止癢之效。對於因蟲毒引起的皮膚瘙癢、腫痛、風疹等症,蜈蚣可有效驅除蟲害,並緩解症狀。
- 活血通絡: 蜈蚣具有活血通絡、消腫止痛的作用。對於因血瘀、經絡不通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腫脹等症,蜈蚣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血液流通,達到止痛消腫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二蟲膏】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蛇咬,毒氣攻心迷悶」,為古代急救外用方。蛇毒屬風火痰瘀之邪,毒性猛烈,易迅速內攻,導致經絡痹阻、氣血逆亂,甚至神昏譫語。此方以蟲類藥外敷,旨在拔毒、通絡、定驚,緩解局部腫脹疼痛,防止毒邪內傳心包。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地龍(5枚)
- 性味鹹寒,歸肝、脾、膀胱經。
- 傳統功效:清熱止痙、通絡活瘀、利水解毒。
- 在本方作用:
- 清熱解毒,緩解蛇毒之熱邪;
- 活血通絡,改善局部氣血瘀滯;
- 其走竄之性助蜈蚣引藥透毒外出。
蜈蚣(赤足者1枚,端午日收)
- 性味辛溫,有毒,歸肝經。
- 傳統功效:息風止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
- 在本方作用:
- 以毒攻毒,直折蛇毒之峻烈;
- 搜風通絡,舒緩痙攣抽搐;
- 端午日採收者,古人認為此時藥性最峻猛,赤足者尤善走竄,助破瘀消腫。
配伍邏輯
- 協同增效:地龍偏寒,蜈蚣偏溫,寒溫並用,平衡蛇毒寒熱屬性;二者皆善通絡,共奏「通瘀拔毒」之效。
- 引毒外透:蟲類藥具走竄之性,能引藥直達病所,促使毒邪從局部外泄,避免內攻。
- 製法深意:搗爛外敷,使藥力集中患處,傳統認為「端午日收」的蜈蚣陽氣最盛,可增強解毒之力。
三、潛在延伸應用
雖原方針對蛇咬,然其「解毒通絡」機制,或可類推於其他毒蟲咬傷、癰腫瘡毒(如疔瘡初起),甚至風濕痹痛(借蟲藥通絡之性)。然須辨證為熱毒或瘀阻為宜。
總結
【二蟲膏】以蟲藥峻烈之性,外治急症,體現中醫「以毒攻毒」「通絡截毒」之思路,其效建立在對蟲類藥特性與經絡理論的深刻理解上。
傳統服藥法
地龍5枚,蜈蚣1枚(端午日收,赤足者)。
上藥相和爛搗。敷患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二蟲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八。 組成:地龍5枚,蜈蚣1枚(端午日收,赤足者)。 主治:蛇咬,毒氣攻心迷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