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草烏頭散中包含烏頭,乃因烏頭性溫熱,具有祛風散寒、止痛之效。其藥性強悍,可溫經散寒,通絡止痛,對於寒邪客於經絡所致的疼痛,如風寒濕痹、關節疼痛、跌打損傷等,具有顯著療效。
然而,烏頭毒性較大,不可隨意服用,需由專業醫師根據患者病情及體質適量配伍其他藥物,以確保用藥安全。
草烏頭散中加入全蠍,是取其毒攻毒,以毒攻毒的原理。
草烏頭性寒,毒性烈,擅長祛風濕、止痛,但對人體有較大毒副作用。而全蠍性溫,亦有毒性,但其毒性與草烏頭不同,二者相配,可以相互制約,減輕草烏頭的毒性,同時又能增強藥效。
此外,全蠍入肝經,能通經絡、散瘀血,可以配合草烏頭,更好地達到祛風濕、止痛的效果,尤其適合治療風濕痺痛、肢體麻木等症。
草烏頭散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相輔相成:草烏頭性烈,可驅風散寒,但容易傷陰耗氣。白僵蠶性寒,能清熱解毒,且入肝經,可協調草烏頭的藥性,避免其過於燥烈,減輕對人體的副作用。
- 引藥入肝:草烏頭擅長治療風寒濕痺,但需入肝經才能充分發揮功效。白僵蠶入肝經,可引導草烏頭入肝,提高藥效,更好地治療風寒濕痺。
因此,白僵蠶在草烏頭散中起到輔助作用,既能緩解草烏頭的副作用,又能增強其治療效果,使藥效更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草烏頭散】傳統功效與組方分析
一、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牙風疼痛」,即由風邪侵襲、寒凝氣滯或痰瘀阻絡所致的牙痛。古代醫家認為,「風為百病之長」,風邪夾寒、夾痰上擾牙齦齒齦,可致疼痛劇烈、掣痛無定處。此方以局部外用(揩牙)方式,直接作用於患處,宣散風邪、溫通止痛。
二、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草烏頭
- 辛熱大毒,善祛風散寒、逐濕通絡,尤長於止頑固痹痛。
- 經米泔水浸製炒用,減其毒性,增其溫通之性,針對「牙風」之寒邪凝滯病機。
臣藥:高良薑、細辛、蓽茇
- 高良薑:辛溫入脾胃經,散寒止噁痛,輔助草烏頭增強溫散寒邪之力。
- 細辛:芳香走竄,「通竅止痛」之要藥,善治頭面風寒牙痛,開鬱宣絡。
- 蓽茇:溫中散寒,專入陽明經(齒齦屬陽明),與細辛協同引藥上行。
佐藥:白僵蠶、五靈脂、乳香
- 白僵蠶:祛風化痰、散結通絡,化解風痰阻滯齒齦之腫痛。
- 五靈脂:活血化瘀,針對久痛入絡之血瘀,改善局部氣血壅滯。
- 乳香:行氣活血、消腫生肌,助五靈脂通絡止痛,兼能斂瘡(若牙齦腫潰)。
三、全方配伍特點
- 辛溫宣散為主:集中運用草烏頭、高良薑、細辛等辛溫藥,契合「寒凝風襲」之病機。
- 動靜結合:
- 「動」在草烏頭、細辛之走竄開泄,驅散外邪;
- 「靜」在五靈脂、乳香化瘀定痛,治內阻之血瘀。
- 外用直達病所:散劑揩牙,經黏膜吸收,速效止痛,避開內服毒性風險。
四、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通過「溫通」與「祛風」雙重路徑:
- 散寒開鬱:解除寒凝氣滯導致的經脈拘急疼痛。
- 活血通絡:改善齒齦局部氣血瘀阻,標本兼顧。
- 化痰祛風:針對風痰上擾,消除腫脹僵麻不適。
五、適用證型延伸思考
若牙痛見 牙齦腫脹、遇冷加重、舌淡苔白,屬風寒實證者尤宜;若兼見 瘀血徵象(痛如針刺、夜間加重),方中五靈脂、乳香可發揮作用。然若牙痛屬陰虛火旺或胃熱熾盛者,則非此方所宜。
傳統服藥法
草烏頭(米泔浸一宿,去皮,切作片,炒)1兩, 高良薑半兩, 細辛(去苗葉)半兩, 蓽茇半兩, 白僵蠶半兩, 五靈脂半兩,乳香1錢。
上為散。
每用1字揩牙。合口少時去涎盡,以鹽湯漱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慎重。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草烏頭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 組成:草烏頭末。 主治:未潰令內消,已潰令速癒。主治:腫毒癰疽。
草烏頭散, 出處:《普濟方》卷六十九。 組成:兩頭尖7個,草烏頭7個,全蠍7個,僵蠶7個(去嘴足)。 主治:牙風疼痛。
草烏頭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一。 組成:草烏頭1兩(實大者,分作3份,1份燒存性,2份燒黑色爲度),青鹽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地龍(去土)1分。 主治:牙齒動搖疼痛,及骨槽風。
草烏頭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九。 組成:草烏頭(米泔浸1宿,去皮,切作片,炒)1兩,高良薑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蓽茇半兩,白僵蠶半兩,五靈脂半兩,乳香1錢。 主治:牙齒疼痛,風牙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