撩痰方

撩痰方

LIAO TAN F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1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極熱 (6.2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40%
心經 20%
脾經 20%
腎經 20%
肝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撩痰方作為一種傳統中醫藥方,其組成成分往往根據祛痰、化痰的療效來選取。在該方中包含烏頭這種成分,主要考慮到烏頭具有強烈的溫經散寒與通絡止痛作用,對於因寒邪侵襲導致的痰濕凝滯,或是因寒而致的疼痛症狀有較好的療效。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烏頭屬於毒性較大的藥材,使用時必須經過嚴格炮製,以減輕其毒性,確保用藥安全。在撩痰方中加入烏頭,一方面能增強祛痰效果,另一方面也能針對因寒引起的各種不適症狀進行調理。但由於烏頭的特殊性質,該方劑應由專業中醫師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開具,並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避免自行使用造成不良後果。總體而言,烏頭在撩痰方中的應用,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精神,以及對藥物性能的精準把握。

「撩痰方」中加入「全蠍」的主要原因如下:

  1. 化痰止咳: 全蠍性寒,入肝經,具有解毒散結、通絡止痛之效。在「撩痰方」中,全蠍能起到化痰止咳的作用,特別適用於痰熱壅肺、咳嗽氣喘、痰多粘稠的症狀。
  2. 鎮驚安神: 全蠍還具有鎮驚安神的作用,可以緩解因痰熱上擾所致的煩躁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使患者能更好的配合治療。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撩痰方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慢驚風」,屬中醫兒科常見病症。慢驚風多因久病虛損、脾腎陽虛,或急驚風失治轉變,表現為抽搐緩慢、神疲乏力、面色蒼白、四肢不溫等虛風內動之象。其病機關鍵在於「痰濁內阻,風動筋攣」,故方名「撩痰」即暗喻祛痰開竅以熄風。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川烏尖(川烏之尖端部分)

    • 性味辛熱,有毒,善祛風濕、溫經通絡。其「尖」部氣銳,取「尖」可能意在直達病所,攻逐深伏之風痰。
    • 《本草綱目》載烏頭「主中風惡風,洗洗出汗」,此處用其開通經絡、解散沉寒痼冷,助陽氣以化痰濁。
  2. 白附尖(白附子之尖端,生用)

    • 白附子辛甘大溫,生用毒性較強,長於祛風痰、逐寒濕,尤其善治頭面風痰實邪。
    • 《本草匯言》稱其「能引藥勢上行」,與川烏尖相配,一升一降,共逐痰涎壅塞於喉間經絡。
  3. 蠍梢(全蠍尾端毒刺部分)

    • 蠍梢性烈,專攻熄風止痙、通絡止痛,《開寶本草》謂其「療諸風癮疹及中風半身不遂」。
    • 此處用七枚,合「少陽之數」,取蠍尾毒性集中之勢,破結痰而止筋脈拘急。
  4. 石綠(礦物綠鹽,主含鹼式氯化銅)

    • 性寒有毒,古籍載其能「吐風痰」(《本草衍義》),古人多用於痰涎壅盛、喉閉不通。
    • 少量佐入,以降火化痰、佐制諸藥之溫燥,兼引痰外出。

三、配伍邏輯與方義

  • 攻逐痰涎:川烏尖、白附尖溫化寒痰,蠍梢搜剔風痰,石綠湧吐痰熱,四藥皆峻烈,合力開通喉間痰結。
  • 熄風定驚:蠍梢為止痙要藥,配二烏之辛溫通行,使痰去則風熄,經絡通而抽搐自止。
  • 外用直達:以雞翎蘸藥探喉,取其「撩撥」之效,刺激局部引痰外出,契合「其高者因而越之」的治則。

四、推論治療原理
此方針對慢驚風「虛中夾實」之痰阻竅閉證,以毒攻毒,急開痰閉。雖病本為虛,然痰涎壅盛之急標,需峻藥緩投(頻拭喉中),既避免內服傷正,又借外治法直接消痰醒神,體現古人「治風先治痰」的辨證思路。

傳統服藥法


川烏尖7個,白附尖7個(去皮,生用),蠍梢7枚,石綠少許。
上為末,一處和勻。
用軟雞翎蘸藥入喉中,頻以帕子拭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四肢抽搐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撩痰方, 出處:《醫學綱目》卷三十六。 組成:川烏尖7個,白附尖7個(去皮,生用),蠍梢7枚,石綠少許。 主治:慢驚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