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蠍湯

烏蠍湯

WU XIE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1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極熱 (6.2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40%
心經 20%
脾經 20%
腎經 20%
肝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烏蠍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中包含了烏頭這味藥材,主要取其強烈的溫經散寒、祛風止痛之效。烏頭性大熱、味辛、有毒,歸心、肝、腎經,能驅除深藏於體內的寒邪,對治療因寒邪引起的各種疼痛,如關節炎、腰腿痛、風濕痹痛等有顯著療效。然而,烏頭含有的烏頭鹼具有劇毒,使用時必須謹慎,通常會經過炮製減毒,如醋煮或蜜炙,以降低其毒性,增強療效的安全性。在烏蠍湯中,烏頭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溫通經絡、活血化瘀的作用,是治療寒濕凝滯所致病證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因其藥性峻猛,應用時需由專業中醫師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辨證施治,以免發生不良反應。

烏蠍湯中包含全蠍,主要基於其藥性及功效。

全蠍味辛、鹹,性溫,入肝經、腎經。具有通經活絡、解毒消腫的功效,尤其擅長治療中風痺痛、半身不遂、跌打損傷等病症。

烏蠍湯作為治療風寒濕痹、筋脈拘攣的經典方劑,以全蠍的通經活絡之效,配合其他藥物,達到疏風散寒、通絡止痛的效果,因此成為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烏蠍湯」之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烏蠍湯主治「小兒慢驚」,此症屬小兒驚風之一類,以發病緩慢、病程遷延為特點。臨床表現多見手足蠕動、神疲氣弱、面色蒼白或萎黃、四肢不溫,甚則昏睡露睛、抽搐時作,脈沉細無力。其病機多因脾腎陽虛、肝風內動,或久病正氣虧虛、筋脈失養所致,屬虛中夾風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方劑組成

    • 真川烏(生用)
      性味辛熱,有大毒,歸心、肝、腎、脾經。生川烏峻烈,善祛風散寒、溫經止痛,尤能通行十二經,驅逐深伏之寒邪。在此方中取其溫陽逐寒、通絡止痙之效,針對慢驚風之陽虛寒凝病機,助振奮陽氣以熄內風。
    • 全蠍
      性味辛平,有毒,歸肝經,為息風止痙要藥。其走竄之力強,能搜風通絡、熄風解痙,尤擅治肝風內動之抽搐。與川烏相配,內外風並治,標本兼顧。
  2. 配伍意義

    • 溫陽與息風並行
      烏蠍湯以川烏溫補脾腎之陽,散沉寒痼冷,從根本改善陽虛生風之體質;全蠍直折肝風,治其標症抽搐。二藥一溫一搜,形成「溫以固本,蠍以治標」的結構,契合慢驚風「陽虛風動」之核心病機。
    • 毒性相制與協同
      生川烏毒性峻猛,全蠍亦有小毒,然二者配伍後,川烏之熱性可助全蠍通絡止痙,全蠍之走竄又能引導川烏藥力直達筋脈。古代醫家運用此類「毒藥相激」之法,常針對頑痼沉痾,但需嚴格控制劑量(如本方分兩次服,且「旋旋滴入口中」以觀藥效)。
  3. 煎服法特點

    • 加生薑十片,既可制約川烏毒性,又能溫中止嘔,保護脾胃。
    • 「煎半盞,旋旋滴入口中」的服法,顯示對小兒用藥的謹慎,通過少量頻服觀察反應,避免毒性過傷。

結論
烏蠍湯以簡峻之方,針對小兒慢驚風「陽虛風動」之機,通過溫陽散寒、搜風止痙的雙重路徑,體現古代醫家「治風先治陽,陽氣旺則風自熄」的治療思維。其組方邏輯重在標本同治,然因藥性峻烈,臨床須精準辨證,非陽虛寒凝者不宜妄投。

傳統服藥法


真川烏1枚(去皮,生用)、全蠍各等分。
上(口父)咀。分2服,水2盞,加生薑10片,煎半盞,旋旋滴入口中。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四肢抽搐

相同名稱方劑


烏蠍湯, 出處:《醫學綱目》卷三十六引《嬰孩妙訣》。 組成:真川烏1枚(去皮,生用),全蠍各等分。 主治:小兒慢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