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僵蠶膏
BAI JIANG CAN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一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14.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白僵蠶膏中包含白僵蠶,乃因其性寒,味甘,具有息風止痙、解毒散結之功效。白僵蠶為僵蠶科昆蟲白僵蠶的乾燥幼蟲,其富含蛋白質、胺基酸等成分,能有效抑制神經興奮性,達到止痙的效果。
同時,白僵蠶亦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可化解毒素,散結消腫,對於因熱毒所致的痙攣、抽搐、腫痛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因此,白僵蠶成為白僵蠶膏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發揮其止痙解毒的功效。
白僵蠶膏中加入白附子,主要是利用其祛風濕、止痛的功效。白附子性溫,具有散寒止痛的作用,可以疏通經絡,解除痺痛。而白僵蠶則以祛風止痙、通絡止痛見長。兩者相配,一溫一涼,相輔相成,能加強祛風止痛的效果,並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適用於風寒濕痺、肢體麻木、疼痛等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僵蠶膏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面上瘢痕」。古代醫家認為此膏能祛風散結、潤膚消瘢,專門針對面部因外傷、瘡癤或其他原因留下的瘢痕組織。由於使用豬脂調和,質地油潤,適合面部肌膚使用。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君藥:
- 白僵蠶(炒):蟬科昆蟲幼蟲屍體,炒過後性微溫,功擅祛風散結、化痰消腫。以其「散結消瘢」之力,為主攻瘢痕的核心藥材。
臣藥:
- 白石脂:質地細膩,能收斂生肌,助皮膚修復。
- 白附子(炮):具祛風散結之功,炮製後毒性降低,專攻面部風邪滯留形成的瘢痕。
佐使藥:
- 白魚(即衣魚):古稱「壁魚」,含豐富蛋白質,可能具軟堅消結之效。
- 鷹屎:古代認為能消積散結,現代推測含酶的成分可能有軟化角質作用。
- 臘月豬脂:作為基質,質地穩定且易吸收,能滋潤皮膚並攜帶藥性深入。
全方組合體現「白者入肺」的取象比類思維(肺主皮毛),以白色藥物群針對皮膚問題。各藥協同產生以下作用:
- 活血散結:白僵蠶、白附子共奏散結消癥之效,改善局部微循環。
- 軟堅消瘢:白石脂、鷹屎的收斂與消積作用可能軟化過度增生的纖維組織。
- 潤膚生肌:豬脂提供保護膜同時促進藥效滲透,維持皮膚濕度。
此方外敷局部,針對瘢痕的「風邪聚結」病機,通過藥物透皮吸收發揮治療效應。方中白藥配伍體現古人「以色治色」的用藥特色,符合傳統「同氣相求」的治療邏輯。
傳統服藥法
白僵蠶(炒)半兩, 白魚10枚, 白石脂1分, 白附子1分(炮), 鷹屎1分, 臘月豬脂2兩。
上藥除豬脂外,搗羅為末,細研,以豬脂和令勻,瓷盒中盛。
旋取敷瘢痕上。
避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白僵蠶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 組成:白僵蠶(炒)半兩,白魚10枚,白石脂1分,白附子1分(炮),鷹屎1分,臘月豬脂2兩。 主治:面上瘢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