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續命湯

Xiao Xu Mi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備急千金要方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1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9%
脾經 18%
心經 14%
肝經 13%
膀胱經 8%
胃經 8%
腎經 5%
膽經 4%
大腸經 4%
心包經 2%
肺經
脾經
心經
肝經
膀胱經
胃經
腎經
膽經
大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19

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脈象沉脈,遲脈

舌象舌頭僵硬,活動不靈

疼痛脖子頸項酸痛,顳顎關節痛,膝部腫大疼痛,坐骨神經痛,頭痛

症狀顏面抽搐,頭部不由自主地搖動不能自制,牙齒緊閉口張不開,昏迷,言語障礙,暈眩,四肢筋肉筋攣僵硬,手指緊繃難以伸直,頸部連及背部筋脈肌肉強直,半身或下肢麻木,顏面神經麻痺,多痰,腹瀉,頭皮麻木

現代疾病腦中風,半身不遂,腦血栓塞,腦動脈阻塞,腦內出血,高血壓性腎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四肢麻痺癱瘓,病毒性腦膜炎,嗜眠症(嗜睡症),腦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原發性高血壓,五十肩,腳氣病

方劑組成解釋

小續命湯中包含防己,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 防己性寒,善於清熱解毒,可有效緩解溫熱病邪引起的發熱、頭痛、口渴等症狀,與小續命湯中其他清熱藥物相輔相成,共同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
  2. 祛風止痛: 防己亦具祛風止痛之效,對於溫熱病邪引起的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狀,可起到舒筋活絡、止痛的效果,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況。

小續命湯中加入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發汗解表: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止咳之功效。小續命湯主要用於治療寒邪客肺、氣逆喘咳等症,麻黃可以促進汗液排出,驅散寒邪,疏解肺氣,改善氣喘咳痰等症狀。
  2. 溫陽散寒:麻黃還具有溫陽散寒的作用,可以溫煦陽氣,改善寒邪凝滯所致的氣血運行不暢,進一步促進病邪的排出,恢復機體的正氣。

總體而言,麻黃在小續命湯中的加入,是為了發揮其發汗解表、溫陽散寒的功效,以達到治療寒邪客肺、氣逆喘咳等症的目的。

小續命湯中加入桂枝,主要是為了其溫陽化氣,通絡止痛的功效。

桂枝性溫,味辛,入心、肺、膀胱經,能溫通經絡,散寒止痛,且能助陽氣,溫煦脾胃,增強機體抗病能力。

小續命湯多用於治療寒邪客於心胸,導致心陽不足,氣血運行不暢,症見心悸氣短、胸悶不舒、面色蒼白、四肢厥冷等。桂枝的加入有助於溫陽化氣,改善心陽虛弱,促進氣血運行,緩解胸痛、心悸等症狀,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

小續命湯中加入杏仁,主要是利用其潤肺止咳,降氣平喘的功效。

杏仁性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平喘、通便的作用。小續命湯屬於滋陰潤肺、清熱化痰的方劑,主要針對肺熱咳嗽、痰多難咯等症狀。杏仁的加入可以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潤肺止咳、化痰止喘,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此外,杏仁還有通便的作用,可以幫助患者排泄體內毒素,改善便祕,進一步促進身體康復。

小續命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小續命湯中藥材性味偏寒涼,加入甘草可以緩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傷脾胃。
  2. 增強療效:甘草能益氣和中,緩解藥物的毒性,幫助其他藥材更好地發揮功效。例如,甘草能減輕黃芪的燥性,更利於補氣固表。此外,甘草還能提高人體對其他藥材的吸收利用率,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

小續命湯中加入生薑,主要原因如下:

  1. 溫中散寒,助藥力: 生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的功效,可促進藥物吸收,提升藥效,特別是在寒凝氣滯的病症中,能幫助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
  2. 和胃止嘔: 生薑有和胃止嘔的功效,可以緩解因寒邪入侵、胃氣不和引起的嘔吐等症狀,配合其他藥物,更有效地達到治療目的。

小續命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緩解血虛證狀: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止痛的效果。小續命湯常用於治療氣血兩虛、陰虛發熱、自汗盜汗等症,白芍能補血益陰,緩解血虛所致的症狀,如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等。

二、調和藥性:小續命湯中其他藥材如黃芪、當歸、生地等,多偏於溫熱性,白芍的微寒性可以起到調和藥性、避免燥熱傷陰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平和,更加適合患者體質。

小續命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活血化瘀: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小續命湯主治血瘀阻滯,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各種疾病,川芎有助於疏通血脈,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達到止痛、活血的目的。
  2. 升陽舉陷: 川芎亦具升陽舉陷之效,能提振陽氣,改善因氣虛所致的頭暈、乏力等症狀。小續命湯常用於氣血兩虛,體虛乏力者,川芎的加入有助於提升機體的整體活力,協同其他藥物發揮療效。

小續命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疏散風寒,止咳化痰:防風味辛性溫,具有疏散風寒、止咳化痰的作用。小續命湯主治風寒咳嗽、痰多氣喘等症,防風能有效驅散體內風寒,並促進痰液排出,緩解咳嗽症狀。

二、調和藥性,協同作用:防風與其他藥物搭配,能起到協同作用。例如,防風能緩解川芎的燥熱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並能促進川芎的活血化瘀作用。此外,防風還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小續命湯中包含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回陽救逆: 附子性溫熱,入心、腎、脾經,具有回陽救逆、溫通經脈的功效。小續命湯多用於寒邪內侵、陽氣衰微的虛寒證,如亡陽證、虛脫證等。附子能溫補陽氣,驅寒回陽,救治危急之症。
  2. 助陽補氣: 附子入腎,具有補腎陽的功效,可改善腎陽不足導致的畏寒肢冷、腰膝痠軟等症狀。同時,附子還能促進脾胃的陽氣,改善消化功能,增強人體抵抗力。

小續命湯中包含黃芩,主要原因在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方劑中,黃芩可針對因濕熱內蘊而導致的發熱、口渴、煩躁、小便赤澀等症狀,起到清熱瀉火的作用。同時,黃芩亦能抑制病邪的蔓延,減少毒素的產生,起到解毒的作用。

因此,黃芩在小續命湯中,發揮著重要的清熱解毒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病症。

小續命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扶正: 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生津止渴的功效。小續命湯主治氣血虧虛、心脾不足、面色蒼白、氣短乏力等症,人參可補益心脾之氣,提升正氣,改善患者虛弱之症。

2. 溫陽助陽: 小續命湯常用於治療寒性虛損,而人參具有溫陽助陽之效,可溫暖脾胃,促進陽氣生髮,協同其他藥材共同起到溫補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方劑介紹


小續命湯

小續命湯的主要功效是「祛風散寒,益氣溫陽」,在古代主要用來治療風邪入侵,中風突發症狀(昏迷不醒、口眼歪斜、面部神經受損、半身不遂,活動受限,四肢無力、語言不清,言語遲鈍、困難),伴隨惡寒發熱。

對於抽搐和肌肉痙攣也有療效,也可以用來改善因為外來的「風寒濕邪」侵襲體內,所導致的關節疼痛或身體麻木(風濕痹痛)。

小續命湯出自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原文認為此方治療突然中風,生命垂危,身體僵硬或軟弱無力,口眼歪斜,舌頭僵硬無法言語,精神恍惚,神志混亂。對於各種風證都有效,不會使人虛弱。

小續命湯是古代治療中風的經典方劑,清代名醫汪昂在《醫方集解》中將其列為「六經中風通劑」。

每個人到了中年之後,氣血逐漸衰弱,正氣不足,使得風邪容易入侵人體,所謂「邪氣侵襲,必因正氣虛」。

風邪侵入臟腑之後,嚴重時導致神志昏迷、不省人事。舌的靈活度下降,導致語言遲鈍。氣血運行不暢,筋脈失去滋養,導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小續命湯是在「還魂湯」的基礎上,增加了其他補氣養血、祛風散寒的藥物。

所謂的「還魂湯」是指三味核心藥材:麻黃、杏仁、甘草,這三味藥在《金匱要略》中主治「卒死」(突然昏厥),能通暢九竅、宣肺氣、補中氣,使昏迷的患者蘇醒。

古人運用還魂湯,來救治突然昏厥的病人
古人運用還魂湯,來救治突然昏厥的病人

此外,加上防風、防己、生薑祛風散寒,驅除外風,這些中藥性辛溫,能發散風邪、解除寒氣。

更加上人參、附子、桂心益氣溫陽(扶助正氣),強化身體抵抗力。黃芩用來清內熱,風邪入侵臟腑及經絡後,體內容易積熱,因此加黃芩來清熱解毒

這種配伍與「還魂湯」一脈相承,因此方名為「續命」,與「還魂」意義相近,強調恢復生命力的作用。

此方雖然主治中風,病機屬於「外風實證」,但與人體正氣虛弱有關,因此屬於「虛實夾雜」的證候。

治療時,既要用辛溫發散的藥物驅風,又要益氣溫陽來扶助正氣。

此外,由於本方含有較多祛風、散寒、逐濕的藥物,並輔以補氣養血的成分,後世醫家也常用來治療風濕痹痛,適用於因風寒濕邪導致的關節疼痛或肢體麻木。

本方的組合特色在於:辛溫發散與益氣溫陽相結合,使風邪散去的同時,不損傷正氣。

養血調血,氣血通暢後,人體機能恢復,病邪自然消退。內外同治,既能外驅風寒,又能內扶正氣,使中風患者恢復健康。

古人認為的中風,與現代人理解不同
古人認為的中風,與現代人理解不同

從這個中藥的組成可以明顯看出,古人認為中風其實是一種感冒傷寒後遺症,與現代人所說的中風原因是不太一樣的

然而,雖然原因不一樣,出現的症狀卻是一樣,所以中風在本質上,應該是感冒傷寒沒處理完善,導致體內經絡不通、氣血瘀阻的後遺症

既然有「小續命湯」就有「大續命湯」。當代中醫大師李可認為,「大小續命湯實是中風金方,由於受西化諸多似是而非觀點的影響,今人久已罕用」。

所以他在生前主張中風初發時,應該運用此方。大小續命湯主治相似,以小續命湯為常用。大續命湯的組成更熱,適合體內更陰寒的人。

孫思邈創立此方,其實是基於他自己曾經中風後,使用此方治療的經驗,他在方後註釋:「我曾經中風,說話困難,四肢行動不便,使用此方,每日服用四次,連續十天日夜不停,最終痊癒。」

醫生自己治療自己,才算是真正的高手。孫思邈自述曾經中風,表現為說話困難,四肢活動受限。即便如此,他的頭腦依然清晰。於是自行擬定了一個藥方,大劑量服用,每日四次,十天後痊癒。

古人運用中藥續命
古人運用中藥續命

清代有一位名官員,名王敘揆,他從外地被罷官回鄉,向名醫徐靈胎訴說,自己手腳麻木且痰多。徐靈胎告訴他,因為他的身體本來就肥胖,又喜歡吃喝,容易導致痰濕積聚在經脈之中,應當節制飲食。

某日他突然昏迷,小便失禁,牙關緊閉,手握不開,喉中有類似拉鋸般的聲音。有醫生給他開了人參、附子、熟地黃等藥,剛煎好還未服下,正好被徐靈胎遇上。

徐靈胎仔細診斷其脈象,發現脈象洪大有力,臉色紅潤,呼吸粗重,判斷這是因為痰火充塞,導致官竅閉塞,如果服用人參、附子等熱性藥物會立即致命。

徐靈胎使用小續命湯,去掉了桂心和附子,加入了一錢生大黃研成末。服用3劑後他就能開口說話,服用5劑後就能正常對話。徐靈胎接著用消痰養血的藥物繼續調理,一個月後完全康復。

小續命湯在現代中醫臨床使用非常廣泛,確實主要針對中風及其併發症,包含神經系統疾病、風濕類疾病、免疫系統疾病、代謝性疾病、循環系統疾病...等等多個領域。

常見疾病如:缺血性腦中風(中風後遺症)、腦梗死、腦出血、中風後抑鬱疲勞、中風後認知障礙、中風後肢體功能障礙、面神經麻痹、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多發性硬化、急性神經根炎、急性脊髓炎、運動神經元病、重症肌無力、面神經炎、面神經麻痹、帕金森病、阿爾茨海默病、顳顎關節功能紊亂、腰痛、頸椎病、產後痹症、過敏性鼻炎、哮喘綜合症、高血壓...等等。

傳統服藥法


將上述藥材切碎,用水約2.4升,先煮麻黃至兩次沸騰,撇去浮沫後加入其他藥材,煮至剩餘400毫升,分三次服用,效果很好。如未痊癒,可再服用3-4劑,效果必佳。

服藥後應根據個人體質出汗,以判斷風邪的輕重及身體虛實情況。此方對各種風疾均有效,且不會使人體過度虛弱。

現代服法: 可根據需要適量減量,水煎服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高血壓、體實者,不宜使用本方
  • 若中風是由內風(即內臟功能失調導致的風動現象,如肝風內動)引起的,則不適合使用本方。

相同名稱方劑


小續命湯, 出處:《脈因證治》卷上。 組成:龍芽草、劉寄奴。 主治:風積痢。

小續命湯, 出處:《千金》卷八。 組成:麻黃3兩,人參2兩,桂心2兩,白朮2兩,芍藥1兩,甘草1兩,防己1兩,黃芩1兩,川芎1兩,當歸1兩。 主治:風歷年歲,或歌或哭大笑,言語無所不及。

小續命湯, 出處:《千金》卷八(注文)引《胡洽方》。 組成:麻黃2兩,桂心2兩,甘草2兩,生薑5兩,人參1兩,川芎1兩,白朮1兩,附子1兩,防己1兩,芍藥1兩,黃芩1兩,防風1兩半。 主治:中風冒昧,不知痛處,拘急不得轉側,四肢緩急,遺失便利。腳氣寒中。

小續命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五。 組成:麻黃半兩(制。可去,加葛),桂心半兩,甘草半兩(炙),防風(去蘆)3錢,芍藥、白朮(一作杏仁)、人參、川芎、附子、防己。 主治:中風及剛柔二痙,血氣痹弱,不能轉側;小兒驚風,及婦人産後失血,冒昧不知痛處,四肢拘急。

小續命湯, 出處:《聖惠》卷四十五。 組成:麻黃3兩(去根節),甘草1兩(炙微赤,銼),桂心1兩,石膏2兩,川芎半兩,乾薑半兩(炮裂,銼),黃芩3分,當歸半兩。 主治:腳氣痹攣,風毒所攻,口不能語,咽中如塞,或緩或急,身體不自收持,冒昧不知痛處,拘急不能轉側。

小續命湯, 出處:《普濟方》卷九十六引龐安常方。 組成:麻黃(去根節)1兩(氣實者全用,氣虛者一半,以威靈仙代一半),木香1兩(不見火),縮砂仁1兩,人參(去蘆)1兩,川芎,甘草(炙)1兩,杏仁(去皮尖,炒)1兩,漢防己1兩,桂心(去粗皮)1兩,北防風1兩半,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川烏(炮)3分,白芍藥1兩,黃芩7錢,獨活1兩。 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足戦掉,語言謇澀,肢體麻痹,神思昏亂,頭目眩重,痰涎壅盛,筋脈拘攣,屈伸轉側不便,涕唾不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