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減小續命湯中加入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宣肺解表,通暢氣道: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宣肺解表、發汗散寒的功效。小續命湯主要針對肺虛氣弱、咳嗽痰多、氣喘乏力等症狀,而麻黃可以宣通肺氣,利於痰液排出,改善呼吸困難。
- 溫陽化氣,振奮心陽:麻黃亦能溫陽化氣,振奮心陽,有助於提升機體的陽氣,改善虛寒體質。小續命湯中其他藥物如人參、黃芪等滋補氣血,麻黃的加入則可起到溫補陽氣,協同補益的作用,提高整體療效。
加減小續命湯中加入防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利水消腫: 防己味苦寒,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小續命湯本身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氣血瘀滯所致的各種疾病,防己的加入可增強其清熱解毒之力,並能利水消腫,減輕患者的熱毒症狀,促進身體恢復。
- 配合其他藥材,協同作用: 防己與小續命湯中的其他藥材,如黃芩、梔子、連翹等,具有協同作用。防己的寒性可抑制其他藥材的燥性,避免藥性過於燥烈,同時也能增強其清熱解毒的效果,使藥效更加平衡穩定。
「加減小續命湯」中加入人參,乃因其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固脫之功效。
人參為補氣藥中上品,能補益心脾,扶正固本,適用於元氣虧虛、氣血不足之症。小續命湯本身旨在救逆回陽、補氣固脫,而人參之加入可增強其補氣功效,進一步提升回陽救逆的效果。同時,人參亦能改善患者面色蒼白、神疲乏力等症狀,有助於整體康復。因此,人參成為「加減小續命湯」的重要組成部分。
加減小續命湯中加入黃芩,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黃芩味苦寒,入肺、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止咳化痰的功效。續命湯本身偏於滋陰益氣,而黃芩的加入則可平衡藥性,避免滋膩過度,並針對熱證患者的發熱、口渴、煩躁、心煩、舌苔黃膩等症狀進行清熱瀉火,達到滋陰清熱的功效。
- 涼血止血:黃芩亦具涼血止血之效,可治療熱毒血瘀導致的吐血、衄血、便血等症。續命湯中有益氣補血的藥材,加入黃芩可協同作用,起到涼血止血、改善血瘀的作用,進一步增強續命湯的療效。
「加減小續命湯」中加入桂枝,是基於其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桂枝性溫,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陽化氣,溫通經絡的作用,可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胸痛、腹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小續命湯本身偏寒涼,加入桂枝可以溫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氣過甚而傷陽氣,同時也能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寒凝導致的疼痛,達到溫陽散寒,活血通絡的效果,使治療更為全面。
加減小續命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減少副作用的作用。小續命湯藥性較為峻烈,甘草可以調和各藥性,使其藥力更平和,減輕對人體的刺激。
- 增強療效:甘草除了調和藥性外,本身也具有補脾益氣、緩解咳嗽、止痛等功效,配合小續命湯其他藥物,可以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例如,甘草可以增強人參的補氣作用,更有效地提升患者體力。
加減小續命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緩解血虛證狀: 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效。小續命湯主治血虛證,患者常伴有面色蒼白、心悸失眠、頭暈目眩等症狀。白芍能補益氣血,改善血虛所致的症狀,起到緩解和改善的作用。
- 協調藥性: 小續命湯藥性偏燥熱,白芍的寒性可以起到中和藥性、緩解燥熱的作用,防止藥物過於燥烈,避免對患者造成不良影響。同時,白芍也能幫助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加減小續命湯中加入川芎,主要有兩方面考量:
- 活血化瘀: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此方常用於治療血瘀阻滯所致的胸悶、心悸、頭昏、肢體麻木等症狀,川芎有助於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瘀血阻滯所引起的病症。
- 昇陽益氣: 川芎可昇陽益氣,提振機體陽氣,有助於改善氣血循環,增強心臟功能,對於心陽虛衰、氣血不足所導致的疲乏、氣短、面色蒼白等症狀也有改善作用。
加減小續命湯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潤肺止咳: 杏仁味苦性溫,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平喘的功效。此方常用於肺熱咳嗽、痰多粘稠等症,杏仁能清熱化痰,使痰液易於咳出,緩解肺熱咳嗽的症狀。
- 宣肺利氣: 杏仁還具有一定的宣肺利氣作用,能促進肺氣宣降,有助於改善氣喘、胸悶等症狀。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能更有效地改善肺氣虛弱、呼吸不暢等病症。
加減小續命湯中加入附子,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回陽救逆: 附子性熱,味辛,入心、腎、膀胱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腎壯陽的功效。小續命湯原方主治陽氣虛衰、心腎虧損所致的虛寒證,如四肢冰冷、面色蒼白、呼吸微弱、脈微欲絕等。附子加入其中,可溫補心陽,回陽救逆,助其回升陽氣,改善虛寒症狀。
- 助藥力: 附子性峻,可增強其他藥材的藥力。小續命湯中包含許多滋補藥材,如人參、黃芪等,但這些藥材較為平和,單獨使用可能不足以快速改善病情。附子加入其中,可增強藥效,使藥力更快速、有效地發揮作用。
加減小續命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散寒: 防風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祛風散寒、解表止痛的功效。續命湯用於溫陽救逆,但若患者兼有風寒表證,如惡寒發熱、頭痛鼻塞等,則需加入防風以祛除風寒,助益溫陽之力,使治療更加全面。
- 疏通經絡: 防風能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續命湯用於救治陽氣衰微之症,而氣血運行不暢亦會加重病情。加入防風有助於疏通經絡,使氣血流通,更好地配合溫陽救逆,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況。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加減小續命湯》源自中醫古籍,主治範疇廣泛,主要針對 風邪引發的內外急重症,尤其以「卒暴中風」為核心。其描述症狀可分三層次解讀:
- 急性中風表現:如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謇澀等,屬風邪壅滯經絡,氣血逆亂所致。
- 風痰阻絡徵象:痰涎多、肢體麻痹、筋脈拘攣,反映風邪夾痰濕阻塞氣機,影響肢體功能。
- 慢性風病預防:針對久病風疾者,遇天氣陰變易復發之特性,強調「預服防啞」,具未病先防思想。
此外,亦擴及「諸風」與「腳氣緩弱」,顯示其調節氣血、通絡祛風之效,適用於風邪夾雜寒熱虛實的複雜病機。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配伍架構
原方以 麻黃、桂枝、附子 為溫通主軸,搭配 人參、甘草 扶正,形成「祛邪不傷正」結構。可分解為四大類藥:
發表散邪:
- 麻黃(開泄腠理)、防風(祛風勝濕)→ 驅外風
- 桂枝(溫通經脈)→ 助麻黃發散,兼緩拘攣
溫陽通絡:
- 附子(峻補元陽)、桂心(溫陽化氣)→ 針對寒痹冷痛
(加減法中「骨節冷痛倍桂附」強化此效)
- 附子(峻補元陽)、桂心(溫陽化氣)→ 針對寒痹冷痛
益氣養血:
- 人參(補氣固脫)、芍藥(斂陰和營)、川芎(活血行氣)→ 治本以扶正
清熱滌痰:
- 黃芩(清鬱熱)、防己(利水消腫)、杏仁(降氣化痰)→ 平衡溫燥之性
(二)加減法對應病機
加減設計體現「隨證治之」思維:
- 精神恍惚:加茯神、遠志 → 安神定志(風痰擾神)
- 熱象明顯:去附子、倍芍藥 → 減溫燥,增陰柔清熱
- 心煩驚躁:加犀角 → 清心涼血(熱入營分)
- 嘔逆腹脹:倍人參、加半夏 → 健脾化痰降逆(中焦氣滯)
此處加減不僅調節寒熱,更暗含「標本兼顧」原則,如腹脹嘔逆時,強化補氣(人參)與化痰(半夏)並行。
(三)治療原理推論
- 風邪從表透裏:麻黃、防風開表,使邪有出路;附子溫裏,助陽氣達表。
- 氣血雙調:川芎活血、芍藥養血,配合人參補氣,改善「氣虛血滯」之中風基礎。
- 痰瘀並治:杏仁、防己化痰濕,黃芩清熱防痰鬱化火,契合「痰瘀互結」病機。
- 動靜結合:麻黃之燥動配芍藥之靜斂,附子之峻配甘草之緩,形成動態平衡。
整體而言,此方結合 解表、溫裏、補虛、瀉實 四法,針對風邪夾雜痰、瘀、寒、熱之複雜證候,體現中醫「異病同治」的辨證精神。
(本分析基於古籍記載與中醫理論,深入解讀方劑設計內涵,未涉現代應用建議。)
傳統服藥法
麻黃(去根節)1兩,防己1兩,人參(去蘆)1兩,黃芩1兩,桂心1兩,甘草1兩,白芍藥1兩,川芎1兩,杏仁1兩,附子(炮)半兩,防風1兩半。
精神恍惚,加茯神、遠志;骨節煩痛有熱者,去附子,倍芍藥;心煩多驚者,加犀角半兩;骨節冷痛者,倍用桂、附;嘔逆腹脹者,倍人參,加半夏1兩;躁悶、大便澀者,去附子,倍芍藥,入
上(口父)咀。每服5錢,水1盞半,加生薑7片,大棗2個,煎至7分,去滓,不拘時候服。取汗,隨人虛實與所中輕重。有人腳弱,服此6-7劑得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加減小續命湯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通絡、化痰止咳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劑期間,應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小續命湯, 出處:《普濟方》卷二四○。 組成:何首烏4兩,川牛膝1兩,草烏(去皮尖,炒黃)半兩。 主治:男子婦人腳氣。
加減小續命湯, 出處:《實用正骨學》。 組成:桂枝、白附子、川芎、麻黃、黨參、芍藥、杏仁、防風、黃芩、防己、甘草、藁本、薄荷分量随證酌用。 主治:風寒侵入下頜關節,張口動作有響聲。
加減小續命湯, 出處:《外科理例·附方》。 組成:麻黃(去節)1兩半,人參1兩半,黃芩1兩半,芍藥1兩半,杏仁(去皮尖,麸炒)1兩半,甘草1兩半,防己1兩半,肉桂1兩半,附子(炮,去皮臍)5錢。 主治:風濕流註,手臂結核如慄,延至頸項,狀似瘰癧。
加減小續命湯, 出處:《婦人良方》卷三。 組成:麻黃(去根節)1兩,防己1兩,人參(去蘆)1兩,黃芩1兩,桂心1兩,甘草1兩,白芍藥1兩,川芎1兩,杏仁1兩,附子(炮)半兩,防風1兩半。 主治:卒暴中風,不省人事,漸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足戦掉,語言謇澀,肢體麻痹,神情昏亂,頭目眩重,痰涎並多,筋脈拘攣,不能屈伸,骨節煩疼,不得轉側,及諸風,腳氣緩弱。久病風人,每遇天色陰晦,節候變更,宜預服之,以防暗啞。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