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藥知母湯

SHAO YAO ZHI M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三因》卷三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9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1%
脾經 17%
心經 13%
肝經 12%
膀胱經 11%
腎經 11%
胃經 8%
心包經 1%
膽經 1%
大腸經 1%
肺經
脾經
心經
肝經
膀胱經
腎經
胃經
心包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4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芍藥知母湯」,主要成分是:桂枝,知母,防風,白芍,甘草,麻黃,附子,川芎,杏仁,半夏, 主治功效是:各個關節疼痛,身體瘦弱,腳腫脹得像脫臼一樣,頭暈眼花、呼吸急促,身體溫熱並且想吐。

麻黃

  • 性辛溫
  • 發汗解表
  • 利水消腫
  • 止咳平喘
  • 散風寒

桂枝

  • 性溫味辛
  • 發汗解表
  • 祛風除濕
  • 溫經
  • 散風寒
  • 通經絡
  • 活絡止痛
  • 止嘔
  • 活血化瘀
  • 提振胸陽

杏仁

  • 性溫味苦
  • 潤肺止咳
  • 益氣生津
  • 潤腸通便
  • 滑腸通便

甘草

  • 性味甘平
  • 清熱解毒
  • 補氣
  • 瀉火
  • 止咳化痰
  • 潤肺
  • 生津止渴
  • 補血
  • 活絡止痛

白芍

  • 性味甘微寒
  • 平肝息風
  • 補血養肝
  • 健脾胃

半夏

  • 性溫味辛
  • 溫化寒痰
  • 止咳化痰
  • 止嘔
  • 降氣
  • 燥濕
  • 利水消腫
  • 散結

川芎

  • 性溫味辛
  • 活血化瘀
  • 祛風除濕
  • 理氣行氣
  • 活絡止痛
  • 燥溼
  • 補血
  • 強筋骨

防風

  • 性溫味苦
  • 散風邪
  • 解表發汗
  • 活血止痛
  • 祛風除濕
  • 解毒透疹

附子

  • 性辛、甘,大熱,有毒
  • 溫裡溫中
  • 散寒止痛
  • 回陽救逆

知母

  • 性寒、味苦
  • 清熱瀉火
  • 滋陰潤燥

傳統服藥法


桂心4兩,知母4兩,防風4兩,芍藥3兩,甘草(炙)3兩,麻黃(去節)3兩,附子(炮,去皮臍)3兩(一法有白朮、川芎、杏仁、半夏)。
上銼散。
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薑5片,煎至7分,去滓,空腹服。

方劑組成解釋


芍藥知母湯由桂枝、知母、防風、白芍、甘草、麻黃、附子、川芎、杏仁、半夏組成。

桂枝、麻黃、杏仁、半夏具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可以緩解風寒外邪引起的頭痛、發熱、身體疼痛等症狀。

知母、防風、白芍具有養陰潤燥、止痛的作用,可以緩解風寒外邪引起的肌肉關節疼痛、身體虛弱等症狀。

川芎具有活血行氣、止痛的作用,可以緩解風寒外邪引起的頭痛、頭暈等症狀。

附子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作用,可以緩解風寒外邪引起的發熱、身體疼痛等症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具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因此不宜在感冒初期使用。
  2. 本方具有溫經散寒的作用,因此不宜在體質虛寒的人群使用。
  3. 本方具有活血行氣的作用,因此不宜在孕婦和月經期間使用。

相關疾病


梅尼爾氏病暈眩呼吸氣短言語無力呼吸急促,氣不接續之症

相同名稱方劑


芍藥知母湯, 出處:《三因》卷三。 組成:桂心4兩,知母4兩,防風4兩,芍藥3兩,甘草(炙)3兩,麻黃(去節)3兩,附子(炮,去皮臍)3兩(一法有白朮、川芎、杏仁、半夏)。 主治: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