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方劑組成解釋
桂枝芍藥知母湯為治療風濕熱痹的一個經典方劑,根據《金匱要略》記載,此方由桂枝、芍藥、知母、防風、炮附子、生薑、甘草、白術及麻黃等藥材組成。其中,麻黃作為主要成分之一,其使用原因在於其能散寒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風濕病患者常見關節疼痛、肢體沉重、活動不利等症狀,多因外感風寒濕邪所致。
麻黃性溫味辛,能夠開腠理、逐風寒、通絡止痛,對於改善因風寒濕邪侵襲所導致的關節疼痛有良好療效。此外,配合桂枝溫經散寒、芍藥養血緩急、知母清熱滋陰等藥物,共同達到調和營衛、袪風除濕、溫陽散寒的目的。因此,在桂枝芍藥知母湯中加入麻黃,是為了增強該方散寒解表的能力,使整個方劑更加全面地應對風濕熱痹的各種複雜症狀。
桂枝芍藥知母湯中加入桂枝,主要原因有二:
一、 溫陽散寒,調和營衛:桂枝性溫,味辛,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陽散寒、調和營衛的功效。此方以桂枝為君藥,用以溫煦脾腎陽氣,散寒解表,並促進氣血運行,調和營衛,使寒邪得以散去,機體恢復正常。
二、 配合芍藥,緩解疼痛:桂枝與芍藥合用,能增強活血化瘀,緩解疼痛的效果。芍藥性微寒,味酸苦,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緩急止痛的功效。桂枝的溫陽之力可助芍藥活血化瘀,更有效地緩解疼痛。
桂枝芍藥知母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知母性寒,桂枝性溫,甘草性平,能調和知母的寒性,避免寒涼過度,同時又能緩解桂枝的溫燥之性,使藥性平和,不致傷脾胃。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緩解疼痛、解毒、抗炎等作用,能增強桂枝芍藥知母湯整體的療效,並能更好地協同其他藥材,達到治病的目的。
桂枝芍藥知母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 桂枝性溫,芍藥性微寒,知母性寒,三味藥合用有溫經散寒、養陰清熱的功效,但整體偏寒涼。生薑性溫,可中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氣傷及脾胃,起到溫中散寒的作用,使藥力更易於滲透,發揮更好的療效。
- 調和藥性: 生薑能調和藥性,使藥物更容易被吸收和利用。桂枝芍藥知母湯主要治療陰虛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細數等症狀,生薑能促進血液循環,幫助藥物更快地到達病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桂枝芍藥知母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寒熱: 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能養血柔肝,緩解桂枝湯中桂枝的溫熱之性,防止燥熱傷陰。
2. 補血滋陰: 知母性寒,入肺腎經,清熱瀉火,但亦可耗傷陰血。白芍補血滋陰,可與知母相配,避免其過度耗陰,維持陰陽平衡。
白芍的加入,不僅調節藥性,更能增強方劑的整體功效,使之更能有效地治療寒熱往來、自汗出、脈浮緊等症狀。
桂枝芍藥知母湯中包含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固護中焦: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固表等功效。方中知母滋陰降火,易傷脾胃,白朮可補脾益氣,平衡知母的寒涼之性,防止脾胃虛寒,加強藥效發揮。
- 配合桂枝、芍藥,調和營衛: 桂枝溫通經絡,芍藥養血柔肝,知母清熱瀉火,三者合用,能溫經散寒,養血柔肝,清熱瀉火,但容易耗傷脾氣。白朮補脾益氣,可協調三藥,使營衛調和,藥效更為全面。
桂枝芍藥知母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等症狀。此方由多種草藥組成,其中包含了防風。防風在中醫裡被視為「風藥」,具有疏散風邪、勝濕止痛的功效,常被用來治療因外感風寒或風濕所致的肢體酸痛、關節疼痛等症狀。將防風加入桂枝芍藥知母湯之中,能增強整個方劑驅散風濕的能力,使藥效更加全面。桂枝芍藥知母湯通過桂枝溫通經絡、芍藥養血柔肝、知母清熱滋陰等多種藥材的協同作用,加上防風的特性,共同達到祛風除濕、緩解關節疼痛的目的。因此,防風在桂枝芍藥知母湯中的應用,對於改善風濕痹痛有著重要的意義。
桂枝芍藥知母湯為治療風濕痹痛之經典方劑,據《金匱要略》記載,此方主要由桂枝、芍藥、知母、防風、炮附子等藥材組成。其中,炮附子的使用尤具特色。炮附子性大熱,味辛甘有毒,入心、腎、脾經,具有強烈的溫陽散寒作用,能迅速驅除體內深層的寒邪,對改善風濕病患者因寒濕阻滯導致的關節疼痛有著獨到之效。在桂枝芍藥知母湯中加入炮附子,不僅能增強整體方劑的溫經散寒能力,還可與方中其他藥物相互協同,共同發揮祛風除濕、緩急止痛的作用。然而,由於附子毒性較強,臨床應用時必須經過炮製減毒處理,且需根據患者體質及病情調整用量,以免發生不良反應。綜上所述,炮附子在桂枝芍藥知母湯中的應用,既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精神,也彰顯了中藥配伍的智慧。
桂枝芍藥知母湯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 知母味苦性寒,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本方用桂枝、芍藥溫陽補虛,但同時也可能出現熱象。知母的加入,可有效平衡溫陽藥性,防止溫熱上炎,保持陰陽平衡。
- 滋陰潤燥: 知母性寒潤燥,能滋養肺腎陰液,緩解燥熱之症。本方主治少陰病,患者常伴有口渴、咽乾、便祕等陰虛火旺的症狀。知母的加入,可滋陰潤燥,改善這些症狀,使治療更全面有效。
方劑介紹
桂枝芍藥知母湯主要功效:「散寒止痛,祛風除濕,滋陰清熱」,是過去千年以來中國人改善風濕性關節炎的常用方劑。
本方出自《傷寒雜病論》,原文主治風濕歷節病:「主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
白話理解這段話,這是指風邪和濕邪相互侵犯,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引起關節疼痛、四肢無力等症狀。全身關節部位疼痛,疼痛程度可輕可重,可為持續性疼痛,也可為間歇性疼痛。
四肢活動不靈活,上下樓梯、走路、彎腰等動作時感到費力,身體非常虛弱。腳部腫脹嚴重,就像脫落一樣。頭暈,呼吸短促。輕微的噁心、想吐。
這些條文記載了古代關於風濕歷節病的證治。當風濕之氣流動在經絡、關節之間,因為氣血通行不暢,所以出現四肢關節疼痛腫大,天氣變化就開始疼痛。
古書上提到歷節痛的許多原因,例如:「歷節疼,不可屈伸,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黃帝內經》提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
通常是體內陽氣不足,衛表虛弱,血行不暢,流汗之後吹到風、淋雨、居住地區潮濕...等等,風與濕邪流滯於關節經絡,所以歷節痛也是一種痺痛。
當體內感受到「風濕之邪」,日久則化熱傷陰,所以會出現「陰虛發熱」現象。所以祛風清熱除濕、溫經散寒,兼滋陰,就是「桂枝芍藥知母湯」的組成原理。
若就其藥方組成,主要是「麻黃湯」、「桂枝湯」、「甘草附子湯」三方加減所組成。
方中麻黃、桂枝祛風通陽,附子溫經散寒止痛,白朮防風去風除濕。知母、芍藥養陰清熱。生薑祛風和胃止嘔。甘草和胃調中,方中白朮附子合用,對風濕病肌肉或關節疼痛,有很好的效果。
桂枝、麻黃與白朮合用,可起微汗、通陽之功,是治療風濕的主要方法。全方有溫以散寒止痛,祛風除濕又能滋陰清熱。但藥性偏燥,重在祛邪,若病日久,氣血不足,肝腎兩虧者,不宜用之。
當代名醫倪海廈曾提到,桂枝芍藥知母湯裡面包含「甘草附子湯」可以去除體內寒氣,某病患四肢關節、臀部疼痛,看診一次服用「桂枝芍藥知母湯」之後就痊癒了,可見中藥的改善效果又快又好。
現代臨床常應用於:
傳統服藥法
上九味,以水七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因此不宜在夏季或體質虛弱者使用。
- 本方含有麻黃、附子等中藥,因此使用時應遵醫囑,避免過量服用。
桂枝芍藥知母湯的經絡型態
現代人最常見的經絡型態(綜合經絡型態),是桂枝芍藥知母湯常見的經絡型態, 通常就是長期累積寒氣、濕氣,還有體內脾虛,長期水運化障礙所造成的一種經絡型態。
相同名稱方劑
桂枝芍藥知母湯, 出處:《金匱》卷上。 組成:桂枝4兩,芍藥3兩,甘草2兩,麻黃2兩,生薑5兩,白朮5兩,知母4兩,防風4兩,附子2枚(炮)。 主治:通陽行痹,祛風逐濕,和營止痛。清熱,散寒,通絡,活血,補虛。主治: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風毒腫痛,憎寒壯熱,渴而脈數;痘瘡將欲成膿而不能十分貫膿,或過期不結痂。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