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healthlogo
更多圖表

桂枝芍藥知母湯

Gui Zhi Sao Yao Zhi Mu Tang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1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肺經 23%
胃經 17%
膀胱經 11%
心經 8%
肝經 7%
腎經 6%

最後更新日:2022-01-02

主治功效

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風毒腫痛,憎寒壯熱,渴而脈數;痘瘡將欲成膿而不能十分貫膿,或過期不結痂。 現代應用於風濕性關節炎

方劑組成解釋

麻黃性辛微苦溫。主治宣肺氣、散風寒、發汗解表、平喘止咳、利水消腫。可治療風濕痹痛關節痛、頭痛鼻塞、咳嗽氣喘、風疹瘙癢...等等。

桂枝性辛甘溫、主治發汗解表、調和營衞、溫經通脈止痛、助心陽且通陽利水、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生薑性味辛、溫。主治主風寒感冒、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嘔吐、痰飲喘咳、脹滿、泄瀉。

白芍性苦、酸、微寒。主治平肝止痛、斂陰止汗、養血和營。治療月經不調、經行腹痛、崩漏、自汗、盜汗、脅肋脘腹疼痛、四肢攣痛、頭痛、眩暈等症。

白朮性味苦、甘、溫。主治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常用於治療脾虛食少、腹脹腹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等症。

防風性味辛、甘、性微溫。主治袪風解表、除濕、解痙、止癢、止瀉、止血。用於感冒頭痛、風疹瘙癢、外感風寒、頭痛身痛、風濕痹痛、骨節酸痛、腹痛泄瀉、腸風下血、風疹瘙癢等症。

附子性辛甘熱。主治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除濕。主治心腹冷痛、脾虛腹瀉、腳氣水腫、風寒濕痹、陽萎、疽瘡漏及一切沈寒痼冷之疾。

知母性味苦寒。主治清熱瀉火、滋陰潤燥、止渴除煩。用於溫熱病、高熱煩渴、咳嗽氣喘、燥咳、便秘、骨蒸潮熱、虛煩不眠、消渴淋濁。

本方之適應證,乃風濕流注於筋脈關節,氣血通行不暢,病久正虛邪實,故用桂枝、麻黃、祛風散寒而通陽;附子溫經散寒止痛;白朮,防風去風除濕;知母、芍藥養陰清熱;生薑、甘草和胃調中。

相關疾病

嘔吐
腰骶痛
四肢浮腫發脹
四肢感到疼痛
梅尼爾氏病
四肢麻痺癱瘓
腦內出血
腦動脈阻塞
腦血栓塞
膝蓋痛
腕部關節痛

相同名稱方劑

桂枝芍藥知母湯, 出處:《金匱》卷上。 組成:桂枝4兩,芍藥3兩,甘草2兩,麻黃2兩,生薑5兩,白朮5兩,知母4兩,防風4兩,附子2枚(炮)。 主治:通陽行痹,祛風逐濕,和營止痛。清熱,散寒,通絡,活血,補虛。主治: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風毒腫痛,憎寒壯熱,渴而脈數;痘瘡將欲成膿而不能十分貫膿,或過期不結痂。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桂枝加附子湯

相似度 66%

當歸白朮湯

相似度 66%

桂朮散

相似度 66%

小續命湯

相似度 63%

脾風白朮湯

相似度 63%

芍藥知母湯

相似度 63%

相關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