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減小建中湯中加入人參,主要是因為人參具有補氣益血、健脾益胃的功效。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小建中湯以補中益氣、溫中和胃為主,而人參能補益元氣,使脾胃功能旺盛,進而促進氣血生化,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
此外,人參還有振奮心氣、安神定志的作用,對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心神不寧等症狀,也能起到輔助治療作用。因此,在加減小建中湯中加入人參,可以更全面地改善患者的體質,提高療效。
加減小建中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益氣: 當歸性溫,味甘辛,歸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導致面色蒼白、頭暈乏力、經期不順等症狀,當歸能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
- 和中健脾: 當歸能促進脾胃運化,增強食慾,改善消化功能。對於脾胃虛寒,導致腹痛、腹瀉、食慾不振等症狀,當歸能起到溫中散寒、和胃止痛的作用。
因此,在加減小建中湯中加入當歸,可以更好地補益氣血,健脾和胃,改善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症狀,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加減小建中湯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桂枝性溫,味辛甘,具有溫經散寒、通陽化氣的功效。小建中湯以補脾胃、益氣血為主,但對於寒邪侵襲、脾胃虛寒者,單純補益難以奏效。加入桂枝,可溫陽散寒,助脾胃運化,提升補益效果。
- 調和營衛:桂枝具有調和營衛的作用,可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寒凝血瘀之症。小建中湯主要用於脾胃虛寒、氣血不足所致的各種症狀,桂枝的加入可增強其溫補脾胃、調和氣血的功效,使治療更為全面。
加減小建中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原因有二:
一、緩解脾胃虛寒: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其能養血柔肝,收斂止痛,並可溫脾止瀉。對於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腹瀉等症狀,白芍能起到溫中散寒、止痛止瀉的作用,與小建中湯的溫中健脾功效相輔相成。
二、調和營衛: 白芍能養血柔肝,與桂枝、甘草等藥物共同作用,可調節營衛氣血,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寒所致的氣血失調症狀。
「加減小建中湯」中加入大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中益氣,和胃健脾: 大棗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和胃健脾的功效。小建中湯以補脾胃、益氣血為主要功效,加入大棗可增強補益之力,更好地改善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症狀。
- 調和藥性,緩解副作用: 小建中湯中含有桂枝、芍藥等藥物,性較溫燥。大棗味甘性溫,可緩解藥物的燥性,調和藥性,避免藥物對脾胃造成過大的刺激,使藥物更易於服用,提高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減小建中湯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加減小建中湯主治「胃陽虛弱,衛氣不護」,表現為背微寒、肢微冷,顯示陽氣不足,衛外功能失調;痰多微嘔、食減不甘,反映胃氣虛弱,運化失常;時作微寒微熱,乃營衛不調之證;小便短赤提示陰分可能兼有虛熱,而大便微溏則為脾陽不振;脈象左小右虛,左脈候血分、右脈候氣分,顯示氣血兩虛,尤以氣分為甚。此方適用於中焦虛寒、氣血不足且營衛失和之證。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此方由小建中湯加減而成,原方本為溫中補虛、調和營衛之劑,而加減後更側重於益氣養血、溫陽和胃:
- 人參:大補元氣,健脾胃,助運化,針對「胃陽虛弱」、「食減不甘」之證,強化中焦氣血生化之源。
- 歸身(米拌炒):炒製後性偏溫和,養血而不滋膩,配合人參補氣生血,改善氣血兩虛之脈象。
- 桂枝木:溫通陽氣,助衛外之能,以解背寒肢冷,並調和營衛,平穩寒熱往來。
- 白芍(炒焦):炒焦後減其寒性,兼有收斂之效,與桂枝相配可調和營衛,同時緩和肝氣,防肝木乘脾。
- 南棗:甘溫補脾,養血安中,助脾胃之氣,兼能緩和其他藥物之峻性,使全方溫而不燥。
治療原理
此方以溫補中焦、調和氣血為主軸:
- 扶陽益氣:人參、桂枝木溫補陽氣,提升衛外功能,改善背寒肢冷。
- 養血調營:歸身、白芍補血和營,助氣血相生,緩和營衛失調之微寒微熱。
- 健脾和胃:南棗助脾胃運化,人參振奮胃陽,改善痰嘔、食少、便溏等症。
- 兼顧陰陽:白芍炒焦後減其寒性,避免過傷陽氣,同時調節小便短赤可能伴隨的陰分微熱。
全方體現「建中」思想,通過調補中焦,使氣血生化有源,進而調整整體陰陽失衡。適於虛勞不足、中焦陽虛而兼輕微營衛不調之證。
傳統服藥法
人參、歸身(米拌炒)、桂枝木、白芍(炒焦)、南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加減小建中湯具有益氣和營、溫中健脾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上火等副作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小建中湯, 出處:《臨證指南醫案》卷一。名見《醫學從眾錄。 組成:人參、歸身(米拌炒)、桂枝木、白芍(炒焦)、南棗。 主治:胃陽虛弱,衛氣不護,背微寒,肢微冷,痰多微嘔,食減不甘,時作微寒微熱,小便短赤,大便微溏,脈左小右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