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桂枝加參湯中包含桂枝,主要原因有二:
- 溫陽助氣,解表散寒:桂枝性溫,味辛甘,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通陽化氣之效。對於外感風寒所致的發熱、頭痛、惡寒、無汗等症狀,桂枝可溫陽散寒,使氣血流通,恢復正常。
- 調和營衛,扶正祛邪:桂枝加參湯的組成中,人參與桂枝相配,人參補氣益血,桂枝溫經散寒,二者相輔相成,既能溫陽解表,又能扶正祛邪,達到調和營衛、恢復人體正氣的作用。
桂枝加參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緩解桂枝的辛溫燥烈之性:桂枝性溫,擅長發汗解表,但過於溫燥易傷津液。白芍性微寒,味酸收斂,能緩解桂枝的辛溫燥烈之性,防止汗出過多,津液耗損。
- 養血柔肝,協調營衛:白芍養血柔肝,能調和肝氣,使營血充沛,氣血流通。桂枝則解表散寒,使衛氣通暢,白芍與桂枝相輔相成,協調營衛,促進機體恢復平衡。
桂枝加參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補氣扶正:人參性溫味甘,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生津止渴之功效。桂枝加參湯常用於治療陽虛表寒證,人參可以補益正氣,扶助陽氣,使桂枝驅寒解表的力量更強,提高療效。
二、協調藥性:桂枝性辛溫,散寒解表,但容易耗氣傷陰。人參則可補益脾肺之氣,緩解桂枝的燥烈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傷陰耗氣,增強藥效的安全性。
桂枝加參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桂枝辛溫,人參甘溫,二者皆偏溫燥。甘草性甘平,味甘能緩和藥性,避免溫燥傷陰,使藥效更平和,適合體虛氣弱者使用。
- 增強補益: 甘草味甘,入脾經,能補中益氣,與桂枝、人參相輔相成,共同增強補氣扶正之功,更有效地改善虛寒症狀。
桂枝加參湯中的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作用:
-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作用。桂枝加參湯主治太陽病,患者常伴有惡寒、發熱、頭痛、無汗等症狀,生薑可以溫散寒邪,促進氣血運行,緩解表寒症狀。
- 解表散邪: 生薑與桂枝相配,能增強桂枝解表散邪的作用,使藥效更為顯著。生薑可以促進汗液分泌,幫助機體排泄寒邪,進一步緩解表證。
總之,生薑在桂枝加參湯中的加入,不僅可以溫中散寒,還可以解表散邪,協同桂枝發揮最佳療效。
桂枝加參湯中加入大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和藥性,調和脾胃: 桂枝性溫,參性甘溫,兩者皆具較強的發散作用。大棗性甘溫,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效。加入大棗可緩和桂枝、參的發散之性,避免燥烈傷津,同時調和脾胃,使藥力更易於吸收。
- 補益氣血,增強療效: 大棗能補益氣血,增強人體正氣,有助於提升免疫力,抵抗外邪。桂枝加參湯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伴有發熱、頭痛、脈浮等症,加入大棗可增強其祛風散寒、解表發汗之效,使治療效果更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桂枝加參湯」主治「汗後及霍亂後,身痛脈沉」,其適應症核心在於:
- 汗後氣液兩傷:發汗過度損傷陽氣與津液,導致經脈失養而「身痛」,脈沉主裏虛。
- 霍亂後正氣耗損:霍亂吐瀉劇烈,傷及中焦脾胃與衛陽,氣血失和,故見身痛、脈沉弱。
此方針對「表證未解兼裏虛」之證,在解表的同時補益正氣,調和營衛。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主藥配伍
- 桂枝(3錢):溫通衛陽,解肌發表,散寒止痛。
- 芍藥(3錢):斂陰和營,緩急止痛,與桂枝相配調和營衛。
- 人參(2錢):大補元氣,益脾生津,針對汗、吐、瀉後的氣虛津虧。
輔佐調和
- 甘草(1錢):益氣和中,助人參補脾,兼調和諸藥。
- 生薑(3片)、大棗(2枚):辛甘化陽,溫胃生津,強化營衛生化之源。
整體作用
- 解表不傷正:桂枝湯基礎上保留發散風寒之力,但透過人參補裏,避免汗後再虛。
- 補虛以驅邪:人參助正氣鼓邪外出,改善脈沉、身痛等虛性症狀。
- 標本兼顧:既調和表裏營衛,又補益中焦氣血,適用於外感兼內傷或病後虛弱。
推理延伸功效
若無明顯表證,此方亦可用於「氣虛型身痛」,如勞累後肌肉痠痛、慢性疲勞綜合症屬營衛不和者。其機理在於人參補氣、桂枝通陽,共同促進氣血運行,緩解因虛致瘀之痛。
總結
此方體現「扶正祛邪」思想,以桂枝湯調和營衛為基底,加入人參強化補虛效能,針對「表裏同病、虛實夾雜」之證,尤其適用於外感或吐瀉後氣液兩傷的病機。
傳統服藥法
桂枝3錢,芍藥3錢,人參2錢,甘草1錢,薑3片,棗2枚。
水煎,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桂枝加參湯具有發汗解表、溫經通脈、補氣扶正的功效,但是孕婦、陰虛火旺、氣滯血瘀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桂枝加參湯, 出處:《醫學入門》卷四。 組成:桂枝3錢,芍藥3錢,人參2錢,甘草1錢,薑3片,棗2枚。 主治:汗後及霍亂後,身痛脈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