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桂枝加大黃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緩解大黃瀉下之燥熱:大黃性寒,瀉下之力強,易傷津液,導致腸燥便祕。白芍性微寒,味甘酸,能養血柔肝,緩解大黃的燥熱之性,避免其過於燥烈傷陰。
二、調和營衛,促進氣血運行:桂枝溫通陽氣,促進氣血運行,但單用容易耗傷陰血。白芍養血柔肝,可與桂枝相配,調和營衛,使藥力溫和,更利於氣血運行,達到治療目的。
桂枝加大黃湯中包含桂枝,主要原因有二:
- 溫陽解表,調和營衛: 桂枝性溫,味辛,入肺、膀胱經,具有溫陽解表、調和營衛之功。此方以大黃瀉熱通便,容易傷及陽氣,桂枝則可溫陽扶正,避免寒邪入體,並促進腸胃蠕動,幫助藥物吸收。
- 緩解大黃瀉下之峻猛: 大黃性寒,瀉下之力峻猛,易傷脾胃,桂枝性溫,可緩解大黃之寒性,減少對脾胃的刺激,使藥性溫和,達到緩瀉通便的效果。
桂枝加大黃湯方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大黃苦寒,瀉下力強,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平,能調和藥性,緩解大黃的寒涼之性,避免其過度刺激腸胃,保護脾胃功能。
- 增強療效:甘草能與桂枝、大黃相互協同,共同發揮解表、瀉熱、通腑的作用。甘草能增強桂枝的解表之力,並能減輕大黃的毒性,使藥效更平和、更有效。
因此,甘草在桂枝加大黃湯中起到了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桂枝加大黃湯方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調和藥性: 桂枝性溫,大黃性寒,二者配伍容易寒熱失衡,生薑性溫,能調和藥性,使藥效更為溫和,避免寒涼過甚傷及脾胃。
二、 增強療效: 生薑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散寒的功效,與桂枝相配,可增強解表發汗之功,並能溫中和胃,促進大黃瀉下,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桂枝加大黃湯方中加入大棗,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緩和藥性:大黃性寒,瀉下力強,容易傷及脾胃。大棗性溫,味甘,具有補中益氣、和胃健脾的功效,可以緩解大黃的寒性,保護脾胃,避免過度瀉下。
2. 調和藥性:桂枝性溫,發表散寒,大黃性寒,清熱瀉下。大棗性溫,味甘,可以調和桂枝和大黃的寒溫之性,使藥性更趨平和,有利於藥物的協同作用,提高療效。
桂枝加大黃湯方中加入大黃,是為了 瀉熱通便,清熱解毒。
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當患者出現發熱、便祕、腹痛等症狀時,大黃可以通過瀉下作用,將體內積熱排出,緩解便祕,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
此外,大黃還能 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腸道蠕動,有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
因此,桂枝加大黃湯中加入大黃,是為了 協同桂枝溫經散寒的功效,達到清熱解毒、通便止痛的目的。
主治功效
桂枝加大黃湯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桂枝加大黃湯組成
- 桂枝: 發汗解表,溫通經脈
- 白芍: 養血緩急,調經止痛
- 甘草: 調和諸藥,益氣和中
- 生薑: 發散風寒,暖胃止噯
- 大棗: 補脾益氣,養血安神
- 大黃: 攻下通便,清熱解毒
主治病症
桂枝加大黃湯主治太陽表證未解,內有實熱積滯,腹滿實痛,大便不通。
更精確地說,適用於以下情況:
- 太陽病誤下後:原本是太陽病,應該發汗解表,卻誤用了攻下之法。
- 邪陷太陰,轉屬陽明:誤下導致邪氣內陷,由太陽經轉入太陰經,進而影響陽明經。
- 腹滿大實痛:患者腹部脹滿,且有劇烈疼痛,觸之更甚。
- 大便秘結:大便不通,燥屎內結。
- 或兼表證未解:可能還伴隨一些表證,如頭痛、身痛等。
治療原理
桂枝加大黃湯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入大黃而成。其治療原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解表攻裡,表裡雙解:
- 桂枝湯:解肌發表,調和營衛,針對表證未解的部分。桂枝、生薑發散風寒,白芍、甘草、大棗調和營衛,緩急止痛。
- 大黃:瀉熱通便,蕩滌腸胃積滯,針對裡實熱結的部分。
升清降濁,調暢氣機:
- 桂枝、生薑:辛溫升散,能將內陷的邪氣透達外出。
- 大黃:苦寒降泄,能將腸胃的積滯導下。
- 二者合用,一升一降,調暢氣機,使邪氣有出路。
和裡緩急,兼顧太陰:
- 芍藥:在本方中用量較重,能養血柔肝,緩急止痛,針對太陰脾經的病變。
- 甘草、大棗:益氣和中,顧護脾胃,防止大黃苦寒傷正。
通因通用,治實痛:
- 大實痛的病機是「不通則痛」,大黃通腑瀉熱,使腑氣通暢,疼痛自除,體現了「通因通用」的治療原則。
總結
桂枝加大黃湯是表裡雙解、升清降濁、攻補兼施的方劑。它通過解表、攻裡、和裡、緩急等多重作用,治療太陽病誤下後,邪陷太陰、轉屬陽明,出現的腹滿大實痛、大便秘結等症。方中桂枝湯解表和裡,大黃攻下通便,芍藥緩急止痛,三者合用,共奏表裡雙解,通腑瀉實之效。
方劑出處及文獻記載
本方出自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多篇古文獻均有記載和闡釋:
- 《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明確記載了桂枝加大黃湯的處方組成和主治病症:「桂枝三兩 大黃二兩 芍藥六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劈)」,「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 《醫方考》指出此方主治「腹中寒熱不調而大痛者」,並分析了各藥物的功效:「桂枝散真寒,大黃瀉實熱,芍藥健脾和肝,甘草調中益氣,生薑益胃,大棗和脾」。
- 《醫方集解》說明了在桂枝湯治療表證失敗後誤下導致表邪入裡,形成結胸的情況下,若出現腹滿而非胸滿,則邪氣已入太陰經。由於腹痛程度尚不算大實痛,因此方劑使用桂枝以安撫太陽經,倍加芍藥以調和太陰經,並加入大黃,成為桂枝加大黃湯。
- 《長沙方歌括》詳細分析了桂枝、芍藥、大黃以及其他輔藥在方劑中的作用機理,說明藥物如何配合以治療大實痛。
- 《退思集類方歌注》分析了病機,指出此症為誤下導致邪氣入太陰,最終轉屬陽明,故需用桂枝湯升陽,並以大黃破除脾實,疏通腸道。
其他如《本經疏證》、《皇漢醫學》、《經方實驗錄》、《醫法圓通》、《祖劑》、《古今名醫方論》、《醫方論》、《成方切用》、《時方妙用》等醫書也都有相關論述。
傳統服藥法
桂枝3兩(去皮),大黃2兩,芍藥6兩,生薑3兩,甘草2兩(炙),大棗12枚(擘)。
發表疏里。外解太陽之表,內攻太陰之里實。
以水7升,煮取3升,每服1升,去滓溫服,日3次。桂枝大黃湯(《傷寒圖歌活人指掌》卷四)、桂枝芍藥大黃湯(《傷寒大白》卷三)、桂枝加芍藥大黃湯(《皇漢醫學》)。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桂枝加大黃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桂枝3兩(去皮),大黃2兩,芍藥6兩,生薑3兩,甘草2兩(炙),大棗12枚(擘)。 主治:發表疏裏。外解太陽之表,內攻太陰之裏實。主治:太陽表證未解,內有實熱積滯,腹滿實痛,大便不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