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除濕胃苓湯

JIA JIAN CHU SHI WEI LI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1%
膀胱經 16%
肺經 16%
胃經 15%
腎經 9%
大腸經 9%
心經 6%
肝經 6%
脾經
膀胱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大腸經
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9

方劑組成解釋

加減除濕胃苓湯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蒼朮味辛、性溫,歸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健脾利水之效。除濕胃苓湯主治濕濁內阻,脾胃失健,症狀如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大便溏瀉等。蒼朮的加入,能有效祛除濕濁,促進脾胃運化,改善上述症狀。
  2. 健脾益氣:蒼朮亦具健脾益氣之效,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吸收營養,改善因濕邪困脾導致的體虛乏力、面色蒼白等症狀。這與除濕胃苓湯整體調理脾胃、扶正祛邪的思路相一致。

加減除濕胃苓湯中加入厚朴,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厚朴燥濕化痰:厚朴味辛性溫,具有燥溼化痰、行氣止痛的功效。胃苓湯本身主治溼熱內蘊,脾胃不和所致的嘔吐、腹瀉、胸悶等症狀。厚朴的加入可助其燥溼化痰,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從而緩解嘔吐、腹瀉等症狀。
  2. 厚朴行氣消脹:厚朴能行氣消脹,有利於緩解胃腸道氣滯所致的脹滿、腹痛等症狀。溼熱內蘊往往會導致氣機阻滯,厚朴的加入可協同其他藥物行氣消脹,使氣血流通,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加減除濕胃苓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燥濕化痰:陳皮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方中加入陳皮,可助於疏肝理氣,促進脾胃運化,並將濕濁之氣化解,達到除濕止瀉之效。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陳皮味辛,能調和藥性,避免方中其他藥物寒涼過度,同時也可增強藥物的療效,使除濕效果更顯著。

加減除濕胃苓湯中加入滑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滑石性滑潤,質地輕,入膀胱經,能利水滲濕,化解體內濕氣,有助於改善脾胃濕阻所致的腹脹、便溏等症狀。
  2. 清熱除煩:滑石性寒,能清熱除煩,緩解濕熱蘊結所致的口渴、心煩等不適。

因此,加減除濕胃苓湯中加入滑石,能有效地利水滲濕、清熱除煩,協同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除濕化濕、健脾和胃的療效。

加減除濕胃苓湯中加入豬苓,主要是基於其利水滲濕的功效。豬苓性平味甘,入膀胱經,能利水滲濕,清熱化痰。方中以茯苓、澤瀉、豬苓等藥材組成利水滲濕之劑,用於治療濕濁內停,脾胃不和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噁心嘔吐、大便溏泄等症。豬苓的加入,有助於加強利水滲濕之力,使濕濁之氣得以排出,改善脾胃功能,達到除濕止瀉的效果。

「加減除濕胃苓湯」中加入澤瀉,主要原因在於:

  1. 利水滲濕:澤瀉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之功,能將體內積存的濕氣排出,有助於改善濕邪困脾所致的胃脘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
  2. 健脾利濕:澤瀉亦能健脾利濕,對於脾胃虛弱,濕邪困脾,導致的脾胃失調症狀,也具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在「加減除濕胃苓湯」中加入澤瀉,可以有效地利水滲濕,健脾利濕,達到治療濕邪困脾所致疾病的目的。

加減除濕胃苓湯中加入赤茯苓,主要原因有二:

  1. 健脾燥濕: 赤茯苓性平味甘,入脾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止瀉的功效。此方中,濕邪困脾,脾失健運,故以赤茯苓健脾利濕,助脾運化水濕,改善濕困脾胃之症狀。
  2. 利水消腫: 赤茯苓能利水滲濕,並可改善水腫,此方中濕邪內停,可導致水腫,故以赤茯苓利水消腫,消除濕邪所致之水腫。

加減除濕胃苓湯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清熱燥濕: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對於脾胃濕熱引起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口苦口粘等症狀,黃柏能有效清熱除濕,改善脾胃功能。
  2. 降逆止嘔: 黃柏苦寒降泄,能抑制胃氣上逆,對於濕熱上蒸所致的噁心嘔吐,黃柏能起到降逆止嘔的作用。

因此,黃柏在加減除濕胃苓湯中起到清熱燥濕、降逆止嘔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脾胃濕熱、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的效果。

「加減除濕胃苓湯」中加入「枳殼」,主要有兩個原因:

  1. 疏肝理氣,降逆止嘔: 枳殼味苦性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降逆止嘔的功效。胃苓湯常用於治療濕熱蘊脾、脾胃不和所致的嘔吐、腹瀉等症狀,枳殼可疏肝理氣,使肝氣條達,避免肝氣犯脾,進而達到降逆止嘔的效果。
  2. 行氣消滯,助濕邪外達: 枳殼還有行氣消滯的作用,能促進胃腸蠕動,有助於濕邪外達。濕熱蘊脾,常會導致脾胃氣機阻滯,枳殼加入方劑中,可以幫助濕邪排出體外,進而達到除濕止瀉的效果。

加減除濕胃苓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藥性,緩解其他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方劑中包含一些苦寒藥物,如澤瀉、茯苓等,甘草能起到緩解其寒性,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度刺激。
  2. 增強療效: 甘草有健脾益氣、緩解疼痛的功效。加入甘草可以增強方劑健脾利濕的作用,並減輕患者因濕邪阻滯所導致的脘腹脹滿、肢體困重等不適。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加減除濕胃苓湯」

加減除濕胃苓湯,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蒼朮、厚朴、陳皮、滑石、豬苓、澤瀉、赤茯苓、黃柏、枳殼、甘草。

蒼朮具有燥濕健脾、芳香化濕、散風寒、健脾胃、補腎、溫裡溫中、清肝明目、利水滲濕等功效。

厚朴具有溫裡溫中、降氣、健脾胃、燥濕、驅蟲殺蟲等功效。

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滑石性寒味甘,歸肺經、膀胱經,具有清熱利尿、利水滲濕、清熱瀉火、消暑的功效。

豬苓味甘、淡,性平,具有利水消腫、生津止渴、止瀉、止嘔及改善排尿等多種功效。

澤瀉,性寒味甘,入腎、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清熱利濕等功效。

赤茯苓具有利水滲溼、健脾益氣、寧心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

黃柏性寒味苦,具有燥濕、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滋陰和解毒的功效。

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加減除濕胃苓湯的主治功效包括:

  • 帶狀皰疹(濕盛型纏腰火丹):是一種由病毒引起的皮膚病,常伴隨疼痛、發熱等症狀。
  • 濕疹(濕瘍):皮膚炎症,由風、寒、暑、濕、燥、火等六淫之外邪引起,外感或內蘊導致血虛風燥、濕熱內蘊或痰濕阻滯等因素引起。
  • 牛皮癬(濕寒性白疕):皮膚病,是一種慢性、復發性炎性皮膚病,皮損處皮膚炎症明顯,表面有白色皮屑,伴有瘙癢。

加減除濕胃苓湯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 蒼朮:具有燥濕健脾、芳香化濕、散風寒、健脾胃、補腎、溫裡溫中、清肝明目、利水滲濕等功效。
  • 厚朴:具有溫裡溫中、降氣、健脾胃、燥濕、驅蟲殺蟲等功效。
  • 陳皮: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 滑石:具有清熱利尿、利水滲濕、清熱瀉火、消暑的功效。
  • 豬苓:具有利水消腫、生津止渴、止瀉、止嘔及改善排尿等多種功效。
  • 澤瀉:具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清熱利濕等功效。
  • 赤茯苓:具有利水滲溼、健脾益氣、寧心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
  • 黃柏:具有燥濕、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滋陰和解毒的功效。
  • 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總結:

中藥方劑「加減除濕胃苓湯」的主要成分包括:蒼朮、厚朴、陳皮、滑石、豬苓、澤瀉、赤茯苓、黃柏、枳殼、甘草。其主治功效包括帶狀皰疹(濕盛型纏腰火丹)、濕疹(濕瘍)、牛皮癬(濕寒性白疕)。加減除濕胃苓湯中的每種中藥都具有不同的功效,相互配合,可以起到清熱利濕、健脾益氣、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從而緩解或治療相關疾病。

傳統服藥法


蒼朮2錢,厚朴2錢,陳皮3錢,滑石塊4錢,炒白朮4錢,豬苓4錢,炒黃柏4錢,炒枳殼3錢,澤瀉3錢,赤苓4錢,炙甘草3錢。
癢感明顯者,加白鮮皮;若濕滯、食滯重者,加焦檳榔或伏龍肝。
健脾燥濕,和中利水。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清熱利濕、解毒透疹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帶狀皰疹、濕疹、牛皮癬等疾病。
  • 本方性味寒涼,體質虛寒者慎用。
  • 本方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忌食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
  • 本方服用期間,應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相關疾病


異位性皮膚炎麻疹帶狀疱疹牛皮癬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苔癬腹瀉白疕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除濕胃苓湯, 出處:《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組成:蒼朮2錢,厚朴2錢,陳皮3錢,滑石塊4錢,炒白朮4錢,豬苓4錢,炒黃柏4錢,炒枳殼3錢,澤瀉3錢,赤苓4錢,炙甘草3錢。 主治:健脾燥濕,和中利水。主治:帶狀皰疹(濕盛型纏腰火丹),濕疹(濕瘍),牛皮癬(濕寒性白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