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桱樹散中加入白蒺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平肝息風:白蒺藜味辛甘,性平,入肝經,具有疏肝解鬱,平肝息風的功效。桱樹散主治肝風內動,頭風眩暈,因此加入白蒺藜以疏肝解鬱,平息肝風,緩解頭暈等症狀。
- 清熱利濕,通絡止痛:白蒺藜亦具清熱利濕,通絡止痛之效。若肝風內動伴有濕熱蘊結,則白蒺藜可清熱利濕,並配合其他藥物通絡止痛,改善相關症狀。
總而言之,白蒺藜在桱樹散中起到疏肝解鬱、平肝息風、清熱利濕、通絡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治療肝風內動導致的頭風眩暈等症狀。
桱樹散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燥濕止癢: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收斂生肌之效。桱樹散多用於治療濕疹、皮膚瘙癢等症,白礬可有效去除濕氣,止癢止痛,促進皮膚癒合。
- 清熱解毒: 白礬亦具清熱解毒之功,可抑制細菌生長,減輕炎症反應。濕疹、皮膚瘙癢等症常伴有感染,白礬的加入可輔助清熱解毒,防止病情加重。
總而言之,白礬在桱樹散中發揮著燥濕止癢、清熱解毒的功效,有助於治療濕疹、皮膚瘙癢等症,提升藥效。
桱樹散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雄黃,這主要是由於雄黃具備獨特的藥理特性。雄黃的主要成分為硫化亞銻,具有優良的解毒、消炎和抗菌作用。傳統中醫認為,雄黃可以有效去除人體內的熱毒,對於一些由感染或熱毒引起的疾病具有良好的療效。此外,雄黃在防治某些皮膚病、癤瘡、蛇蟲咬傷等方面也有著顯著的效果。
雄黃在桱樹散中的使用,主要是針對特定的病症,通過其解毒和抗炎的能力,促進機體的自我修復。隨著現代醫學研究的進展,雄黃的這些特性得到了進一步的驗證,讓這一古老方劑在療效上更具科學依據。儘管雄黃的使用需謹慎,因其含有毒性,然而在合理的劑量和正確的使用方法下,仍然能為患者帶來治療上的幫助。這也反映了中醫藥方劑中,如何通過多種藥材的相互配伍,以達到更完善的治療效果。
桱樹散中加入白芨,主要是利用其收斂止血、生肌斂瘡的功效。
白芨具有收斂止血的特性,能有效控制因外傷或手術造成的出血,幫助傷口快速止血。同時,白芨還能促進傷口癒合,加速組織再生,加速創傷修復。
在桱樹散中,白芨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共同發揮止血生肌的功效,從而達到治療外傷、潰瘍等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桱樹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乾濕癬,面腮發際或手背腿上癢,抓則痛,而久不癒者」,其特徵為:
- 病位:多發於皮膚暴露或摩擦處,如面部、髮際、手背、腿部。
- 病症:搔癢劇烈,抓後疼痛,病程纏綿難癒,且涵蓋「乾癬」(皮膚乾燥脫屑)、「濕癬」(可能有滲液或糜爛)兩種表現。
- 病機推測:
- 古代認為癬症多與「風濕熱毒」蘊結皮膚有關,或兼有「蟲毒」(如真菌感染)。
- 久病不癒則局部氣血瘀滯,皮膚失養,故見乾燥或增厚。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為主,兼顧斂瘡生肌,其配伍思路如下:
桱樹皮(主藥):
- 桱樹(或作「荊樹」)皮,性味苦澀,清代《本草綱目拾遺》記載其能「祛風解毒,治癬瘡」。
- 現代考證可能為豆科植物,含鞣質,具收斂、抗菌作用。
白蒺藜(輔藥):
- 辛散苦降,祛風止癢,《神農本草經》稱其「主惡血,破癥結積聚,止癢」。
- 針對風邪鬱表所致的搔癢,兼能活血,改善局部氣血瘀滯。
白礬(佐藥):
- 酸澀寒,解毒殺蟲、燥濕止癢,《本草綱目》載其「治癬疥惡瘡」。
- 含硫酸鋁鉀,現代藥理證實對真菌、細菌有抑制作用,並能收斂滲液。
雄黃(佐藥):
- 辛溫有毒,殺蟲燥濕,《本經》謂其「主寒熱鼠瘻,惡瘡疽痔,死肌」。
- 含砷化合物,外用可抑制寄生蟲及微生物,但需謹防長期使用之毒性。
白及(使藥):
- 苦甘澀涼,斂瘡生肌,《本經》云其「主癰腫惡瘡敗疽,傷陰死肌」。
- 富含黏液質,能形成保護膜,促進創面修復,尤其適用於抓破後的皮膚。
三、全方配伍特點
標本兼治:
- 治標:雄黃、白礬殺蟲解毒;白蒺藜祛風止癢。
- 治本:桱樹皮、白及清熱斂瘡,促進皮膚修復。
動靜結合:
- 「動」藥如白蒺藜散風活血,「靜」藥如白及、白礬收斂固澀,防祛邪過度傷正。
劑型設計:
- 散劑以涼水調敷,取其清熱之效,且直接作用患處,增強局部藥力。
四、現代應用延伸
此方雖為古代經驗方,但符合「清熱燥濕、殺蟲止癒」的皮膚病治療原則,可類比於現代「慢性濕疹」、「神經性皮炎」或「真菌感染」。然須注意雄黃之毒性,宜短期外用,避免內服或大面積使用。
傳統服藥法
桱樹皮4兩,白蒺藜2兩,白礬1兩,雄黃1兩,白及1兩半。
上為細末。
涼水調,塗瘡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桱樹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八一引《德生堂方》。 組成:桱樹皮4兩,白蒺藜2兩,白礬1兩,雄黃1兩,白及1兩半。 主治:乾濕癬,面腮發際或手背腿上癢,抓則痛,而久不癒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