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水澄膏方劑中包含黃連,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寒,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功效。水澄膏主要用於治療熱毒熾盛、心煩不寐、口舌生瘡、大便祕結等症狀,而黃連可有效清除體內熱毒,降火消炎,改善這些病症。
- 解毒止痛: 黃連還具有解毒止痛的作用。水澄膏也常用於治療熱毒所致的疼痛,例如咽喉腫痛、牙痛等。黃連能解毒消炎,減輕疼痛,達到緩解病情的效果。
水澄膏方劑中含有黃柏,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黃柏味苦寒,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帶、解毒殺蟲的功效。其寒性可清熱解毒,燥濕性可治療濕熱下注引起的帶下病,而解毒殺蟲性則可治療因濕熱毒邪引起的瘡瘍。
水澄膏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濕熱下注引起的帶下病,黃柏在其中起到清熱燥濕、解毒殺蟲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療效。
水澄膏中加入白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止血生肌: 白芨性寒,味苦甘,入肺、肝經,具有收斂止血、生肌斂瘡的功效。水澄膏多用於治療外傷出血、潰瘍、燒傷燙傷等症,白芨的加入可以有效止血,促進傷口癒合,加速恢復。
- 清熱解毒: 白芨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用於治療熱毒瘡瘍。水澄膏中常配合其他清熱解毒藥材,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各種外傷感染。
水澄膏中加入白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白蘞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水澄膏常用於治療熱毒蘊結所致的瘡瘍腫痛,白蘞可有效清熱解毒,消散腫痛。
- 利濕止痛: 白蘞亦具有利濕止痛的作用,能祛除濕邪,緩解疼痛。水澄膏中加入白蘞,可增強其利濕止痛功效,適用於治療溼熱蘊結所致的關節疼痛、腰痛等病症。
總之,白蘞的清熱解毒、利濕止痛功效,使其成為水澄膏方劑的重要組成部分,能有效治療熱毒蘊結所致的瘡瘍腫痛及濕熱蘊結所致的關節疼痛等病症。
水澄膏方劑中含有雄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解毒殺蟲: 雄黃性溫,味辛,有毒,入心、肝、脾經。其具有解毒殺蟲、燥濕止癢之功效,用於治療瘡瘍腫毒、疥癬、濕疹等皮膚病。水澄膏中加入雄黃,主要是利用其解毒殺蟲功效,以治療皮膚病。
2. 改善藥性: 水澄膏中含有其他藥材,例如黃連、黃柏等,這些藥材性寒,而雄黃性溫,加入雄黃可以改善藥性,使其更加溫和,避免寒涼之性損傷脾胃。
水澄膏中加入乳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乳香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水澄膏多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乳香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有助於傷口癒合。
- 消腫止痛:乳香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減輕跌打損傷後的腫痛,並促進組織修復。水澄膏中加入乳香,可增強其消腫止痛的效果,提高療效。
水澄膏方劑中包含沒藥,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止痛: 沒藥性溫,味苦,歸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水澄膏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而沒藥能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配合其他藥材,起到協同增效的作用。
- 生肌斂瘡: 沒藥還有生肌斂瘡的功效,可以促進傷口癒合。水澄膏中常加入其他具有生肌作用的藥材,如黃芪、當歸等,而沒藥可以促進這些藥物的藥效發揮,共同達到生肌止血的效果。
主治功效
水澄膏主治功效分析
水澄膏,古籍中記載多用於治療熱毒腫痛,其組成雖略有差異,但核心藥味皆為大黃、黃柏、鬱金、白芨、朴硝等。綜合諸多古籍描述,可對其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進行如下分析:
主治功效: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水澄膏最主要的作用在於治療各種熱毒所致的腫痛。無論是癰腫、發背、疔瘡等,凡是由熱毒引起的紅腫熱痛,皆可使用。
- 拔毒外出: 古籍中多次提到水澄膏可配合其他藥物使用,以拔出瘡毒。例如,《種福堂公選良方》提到用水澄膏圍貼瘡口,配合其他藥物追出膿血毒物。
- 收斂生肌,保護瘡面: 由於白芨具有收斂生肌的作用,水澄膏在治療瘡瘍時,可以保護創面,促進傷口癒合,且不傷好肉,防止肉芽增生。
- 消炎止痛: 多種成分具有消炎止痛的功效,適用於多種炎症引起的疼痛。
治療原理:
水澄膏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苦寒清熱: 大黃、黃柏等藥味,性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燥濕的功效。熱毒壅盛於肌膚,導致紅腫熱痛,此類藥物可直達病所,清解熱毒。
- 活血化瘀: 鬱金等藥味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的消退,減輕疼痛。
- 消腫散結: 朴硝具有軟堅散結、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以協助清除瘡腫部位的腫脹。
- 收斂生肌: 白芨可以促進傷口癒合,減少疤痕形成,並且可以保護新生的組織。
- 外用清透: 古籍強調水澄膏的用法,多為研末後,以新汲水調和,澄去浮水,取沉澱藥末外敷。這種用法可避免雜質刺激創面,使藥效更直接作用於病灶。此外,使用時經常以紙片敷貼,保持藥物的濕潤,也有助於藥效的發揮。
總之,水澄膏的治療原理在於透過苦寒藥物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藥物改善局部循環,同時輔以收斂生肌藥物保護創面,達到消腫止痛、拔毒生肌的功效。古籍中常將此藥作為外敷良方,對各種熱毒腫痛具有顯著的療效。
傳統服藥法
井泉石1兩,白及1兩,龍骨半兩,黃柏半兩,鬱金半兩,黃蜀葵花1分。
上為末。
每服2錢,新汲水1盞調藥,打令勻,伺清澄,去浮水,攤在紙花上。貼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水澄膏, 出處:《普濟方》卷四○六。 組成:寒水石、白藥子、何首烏、赤小豆、天南星、白蘞、青黛、滑石、赤芍藥。 主治:丹瘤癰腫。
水澄膏, 出處:《儒門事親》卷十二。 組成:雄黃3錢(水飛),黃連半兩,蔚金2錢,黃柏半兩,大黃半兩,黃丹半兩(水飛)。 主治:癰腫。
水澄膏, 出處:《丹溪心法附餘》卷十六。 組成:黃連4錢,黃柏4錢,白及4錢,白蘞4錢,雄黃1錢,乳香5分,沒藥5分。 主治:熱毒腫痛。
水澄膏, 出處:《惠直堂方》卷三。 組成: 水澄膏(《惠直堂方》卷三。)出處:《惠直堂方》卷三。組成:白及。主治:防傷好肉。 。 主治:防傷好肉。
水澄膏, 出處:《金鑑》卷六十六。 組成:朱砂2錢(水飛),白及1兩,白蘞1兩,五倍子1兩,鬱金1兩,雄黃5錢,乳香5錢。 主治:舌疳,頷下腫核潰後。
水澄膏,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八引《外科精要》。 組成:大黃1兩,黃柏1兩,鬱金1兩,白及1兩,大南星1兩,朴消1兩,黃蜀葵花1兩。 主治:熱毒腫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